免责声明:本网发布此文章,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文章观点仅供参考,所涉及内容不构成投资、消费建议。为提高文章流畅性,文章可能存在故事编译,读者请自行辩解!如事实如有疑问,请与有关方核实。
许多人见到李胜素,多数是在舞台灯光下。她站在中央,神情专注。脸上的粉黛、戏服下的身姿,和同龄人比,总是显得格外出挑。
但很少有人知道,她的故事,从河北柏乡一个普通农家院子开始。
![]()
时间来到1966年。那年,她出生在县里的一个农户家庭。家里人口多,李胜素排在第四。父亲在地里忙到天黑,母亲照顾兄弟姐妹,生活简单。冬天的屋子里,经常生着一盆碳火。饭桌上是玉米面和杂粮。靠演出谋生的乡亲不多,但戏曲声常常从邻居家传过来。
![]()
70年代初,河北的戏曲团四处招收学员。李胜素刚满10岁。那一年夏天,母亲给她梳了两根细辫子。她提着一个布包,跟着父亲蹚着村头的沟渠,去县城参加豫剧团考试。剧团的大院子里,聚着一群像她一样的孩子。天气闷热。许多人汗流满面,李胜素却始终不吭声。
新学员住在集体宿舍。冬天没有暖气,她用棉被裹着瘦小的身体睡下。有时夜深睡不着,她会盯着窗外的树影发呆。第二天天还没亮,大家就要起床练功。她经常摔倒,膝盖青一块紫一块。团里的老师很少夸奖。只要站错一步,就会被批评。渐渐的,她习惯了不吭声。
![]()
1979年,县里来人拍她肩膀。她被省艺术学校破格录取。学艺苦,容不得半点懈怠。那年头能被挑出去,是少有的机遇。但随之而来,是来回倒班和更高强度的训练。每到假期,别的同学回家了。她留在宿舍,一遍遍对着镜子练习动作。有时夜深了,小县城一片安静。她一个人坐在台阶边,脚上粘着汗水和灰,心里却很平静。
几年后,李胜素被分到省里的京剧团。彼时城镇化浪潮刚刚开始。京剧演员的身份并不被人羡慕。舞台底下,观众三五成群,有人打着哈欠。演出费只够吃饭。她不抱怨。排练时,总是最后一个离开排练厅。有一年冬天,气温零下十几度,剧团大门口的雪没化。她踩着雪,提着包下班,鞋上满是泥点。
![]()
后来,山西京剧团来人邀请。她硬着头皮离开了熟悉的城市,成了团里的负责人。那年,她三十岁。许多同龄女演员,早就成了母亲。有人劝她早点嫁人。她笑笑没答应。一心一意在排练和演出中度日。
![]()
2000年以后,北京来请她进国家京剧院。那天她收拾简单的行李箱,独自一人赶火车。首都的冬天格外冷。住进职工宿舍,房间里墙皮脱落,她靠一盏小台灯备剧本。那年冬天,李胜素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核心剧目的宣传单上。排练时间一改再改。有人退出,她总是顶上去。
这些年,李胜素的戏越来越多。越来越多观众记住了她的身影。身材依然丰腴,台风端稳。化妆镜前,她常常自己补妆。行头一件件穿上,像是在给自己加盔甲。有一次,她演出时脚踝扭伤。剧终时,观众看不出异样。下台回到后台,她坐在椅子上一动不动。
![]()
到了2010年以后,网络上关于‘中国第一美女京剧名旦’、‘美得让人羡慕’的称号多起来。李胜素从未公开回应。有人问她为何至今未婚。她总说‘忙’。也有朋友劝她,为何不为自己留条退路。她淡淡一笑,总是说‘再说吧’。
就这样,时间过去十几年。转眼她已经五十九岁。春天在台上展示青衣,夏天在后台擦汗。秋天赶巡演,冬天独自看剧本。每次演出后,她会慢慢收拾箱子,一个人离开后台。路边常有晚归的小贩叫卖,街道亮着路灯。她走过街口,消失在人群里。
![]()
值得一提的是,这么多年,李胜素很少在外面露面。偶尔有记者想拍她的素颜。她拒绝了。有人说,她的皮肤依然细腻,脸型没显老。她却笑着说,‘台上那是妆画的,台下我就是个普通人’。
后来,团里一些年轻人向她请教人生。有人问,后悔吗?她想了想,说‘也没有什么好后悔的’。再后来,这样的问话越来越少。
![]()
彼时,她站在舞台上,聚光灯打在身上。台下观众席安静。身后道具箱落满灰尘。时间仿佛停滞。只是,这样的人生里,到底有没有遗憾?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