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辫帅”,是民国时期对张勋的特定称呼,准确地说并不是褒义词!
张勋是清末至民国初年的军阀,辛亥革命后,全国多数男性已剪去辫子以顺应时代,但他不仅自己坚持留辫,还要求麾下军队(被称为“辫子军”)全员保留辫子,以示对清朝的忠诚,因此时人戏称他为“辫帅”。
我们对于张勋,知道最多的关联事件就是1917年的“张勋复辟”!这一年他率“辫子军”入京,拥立溥仪恢复清朝统治,虽然仅仅12天就失败了,但“辫帅”的标签因这一极端维护旧制的行为被彻底固化,成为他一生最鲜明的符号。
![]()
【下野隐退后的张勋】
所以,“辫帅”一词兼具描述性与讽刺意味,既点明了张勋留辫的外貌特征和统领“辫子军”的身份,也暗含对他逆历史潮流、固守封建帝制行为的调侃与批判。
可是,如果我们只看到张勋的这一面,就很难了解此人的其他重要特点与优点!
1903年,广西提督苏元春因“缺额扣饷”罪名遭到御史弹劾,被清廷革职入狱,面临死罪——张勋作为苏元春的昔日下属,念及恩情,决定全力营救他。
张勋不惜拿出自己所有的家财,那时的张勋尚未发迹,能够做出此举,非常难得!
![]()
为了不出差池,张勋是以苏元春亲属的名义亲自跑上跑下,到处打点关节。他首先找到贪财的领班军机大臣奕劻,奉上2万两银票及贵重物品,请其在慈禧太后面前为苏元春说情,最终奕劻答应下来,进宫为苏元春求情。
为确保稳妥,张勋又携带银两和礼物,分别拜访了刑部尚书荣庆和宫内总管大太监李莲英。荣庆和李莲英也应下此事,纷纷在慈禧太后面前为苏元春说情——最终,慈禧太后未判苏元春死罪,而是将其革职治罪,发配新疆。
![]()
【发迹后割据一方的张勋】
可惜的是苏元春,经此一劫,身体很难恢复。1908年苏元春因年事已高、水土不服,在流放途中(途经甘肃武威时)病逝,享年64岁。
苏元春死后,张勋等旧部及广西地方官员多次为其申诉,称其罪名多为不实。1910年(宣统二年),清廷经查证后,认为苏元春“功过相抵”,正式为其平反,恢复官爵,并将其灵柩护送回广西老家安葬。
那么张勋为何会全力营救苏元春呢?简单说就是感恩图报!
张勋出身贫寒,父母早逝,生活困苦,后投身行伍。1883至1885年中法战争时期,张勋在苏元春部下任职,曾立下战功,苏元春曾赏给他两坛好酒,这对于当时的张勋来说是一种认可与鼓励。
![]()
【张勋的辫子军,数量其实并不多,只有数千之众】
此后张勋一直在苏元春麾下,得到其关照与提拔,得以逐步晋升,因此张勋对苏元春心怀感恩,当苏元春蒙难时,张勋为报知遇之恩,所以才会散尽家财、亲自出面营救。
由此可以看出,张勋的另一个侧面是一个极为看重义气的人,发迹后对奉新县的同乡好友来者不拒,对昔日上司更是讲义气。
从其后来一直保留辫子,企图复辟清朝,也能看出他是一个坚守旧传统、旧秩序的人,所以当昔日上司苏元春遭遇困境时,他不顾可能会受到牵连的风险,毅然决定全力营救,以彰显自己的义气和对传统道义的坚守。
![]()
【张勋自己也没想到只复辟了12天】
张勋尽管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但也能富贵一生、平安终老!
复辟仅12天,张勋的“辫子军”便被段祺瑞组织的“讨逆军”击败,张勋被迫逃入荷兰驻华公使馆避难,后通电下野,“辫子军”也随之解散。
下野后的张勋心灰意冷,决心脱离政治舞台,便长期隐居天津租界。他虽然不再掌权,但却仍坚持保留辫子,坚守对清朝的忠诚,民间仍称其“辫帅”。
至于家财方面,张勋积蓄丰厚还经营实业,比如投资银行、当铺、工厂等等,所以下野及晚年生活富庶。
![]()
1923年9月张勋在天津病逝,享年69岁,此时已经不再是皇帝的溥仪闻讯后,还特意按照清朝礼仪,为张勋追赠“忠武”谥号,他的葬礼也按清朝的旧制举办——张勋旧日的部下、民国官员及各界人士纷纷前往吊唁,灵柩后被运回江西奉新老家安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