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5年12月30日凌晨,廊坊火车站的月台上,45岁的徐树铮刚走下火车,就被一群身着黑衣的士兵包围。
作为收复外蒙古、权倾朝野的“小扇子军师”,徐树铮面对黑洞洞的枪口,没有求饶,只是冷笑一声:
“徐某纵横十余年,早料有今日。但外蒙已归,死而无憾!”
话音未落,枪声响起。
徐树铮死后,段祺瑞痛哭失声,却不敢追究凶手是谁。张作霖暗自得意,却对外宣称“不知情”。
冯玉祥则直言“为国除奸”,将徐树铮钉在了祸国殃民的耻辱柱上。
而一生在刀尖上跳舞,以铁血手腕搅动北洋风云,被人称为“段祺瑞的灵魂”的徐树铮,却落得个身首异处、尸骨难安的下场。
可悲、可叹!
那么,徐树铮是谁?他为何会被杀?又是谁下令杀害了他的呢?而冯玉祥又为何会说他是祸国殃民呢?
![]()
寒门崛起
1880年11月11日,徐树铮出生于江苏萧县。
他的父亲徐忠清是当地有名的秀才,却因不善营生,家境贫寒。母亲岳氏是大家闺秀,知书达理,却对徐树铮的管教极严。
徐树铮自幼聪慧,3岁识字,7岁能诗,12岁考中秀才,被乡邻称为“神童”。
然而,他却不喜八股文,偏爱兵法、史书。常效仿太史慈,对人说:“大丈夫当提三尺剑,安天下,岂能困于笔砚之间?”
17岁时,徐树铮娶了同乡才女夏宣为妻。婚后,他仍心怀天下,渴望建功立业。
因此,在八国联军侵华,清军节节败退,徐树铮目睹家乡被兵匪劫掠时,悲愤交加的他,写下了“河山破碎谁当惜,天地翻覆我当雄”的诗句,决心投笔从戎。
1901年,他告别家人,徒步前往济南,投奔山东巡抚袁世凯。可却因他年轻气盛、言辞过激,而被拒之门外。
落魄之际,徐树铮偶遇了袁世凯的部下段祺瑞。
当时,段祺瑞任武卫右军统领,正四处招募幕僚。徐树铮主动献上“上段祺瑞书”,纵论天下大势,提出练兵以强兵,强兵以强国。
段祺瑞见他文采飞扬、见识独到,当即任命他为记室。从此,徐树铮成了段祺瑞的“左膀右臂”,两人结下了长达24年的生死之交。
四年后,段祺瑞又保送徐树铮赴日本留学,就读于东京振武学校,后转入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第八期步兵科。
在日本期间,徐树铮学习了现代军事理论,结识了孙中山、黄兴等革命党人,对“共和”有了初步的认知,可他却始终认为“中国之乱,非强兵不能定,非强权不能治”。
如此“强权主义”的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
1910年,徐树铮学成归国,回到段祺瑞的身边,任北洋第六镇军事参议。
随着武昌起义的爆发,清廷任命段祺瑞为第二军总统,率军南下镇压革命。而徐树铮作为他的幕僚,也跟随南下。
当时,徐树铮深知袁世凯借革命逼宫的野心,他果断劝说段祺瑞“暂避锋芒,以待时机”。由此,避免了北洋军和革命军的正面硬拼。
![]()
从“府院之争”到“再造共和”
中华民国成立后,段祺瑞任陆军总长,徐树铮任陆军部军学司司长,后升任陆军次长。
凭借过人的才干,徐树铮很快成为了陆军部的实际掌权者。他制定陆军编制、改革军事教育、整训北洋新军,甚至连段祺瑞的演讲稿、政策文件,也大多出自他手。
当时,有人评价道:“段总长之令,半出徐次长之手;段总长之意,半出徐次长之脑。”
在袁世凯死后,黎元洪改任大总统,段祺瑞任国务总理,北洋集团也分裂为了直系冯国璋和皖系段祺瑞。
而徐树铮作为皖系的重要谋士,他倾尽全力辅佐段祺瑞,和直系展开了激烈斗争,史称“府院之争”。
1917年,黎元洪和段祺瑞因“对德宣战”问题矛盾激化,于是罢免了段祺瑞的总理职务。
对此,徐树铮怒不可遏,他一面串联皖系军阀通电“独立”,逼迫黎元洪下台,一面暗中联络张勋,假意支持他复辟清室,借张勋之手驱逐黎元洪。
事后,张勋果然率军入京,解散了国会,拥立溥仪复位。而徐树铮则立即劝说段祺瑞在马厂誓师,组成“讨逆军”,仅用12天就击溃了张勋的“辫子军”,平定了复辟之乱。
战后,段祺瑞复任为国务总理,徐树铮也因功升任陆军次长兼国务院秘书长,可谓是权倾朝野。
然而,在他协助段祺瑞推行“武力统一”政策时,竟主张以皖系武力征服南方护法军政府,为此不惜向日本借款,扩充皖系军队。
1918年,徐树铮又策划成立了“安福俱乐部”,操纵国会选举,使皖系控制了国会,史称“安福国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