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前言
货拉拉再度被监管部门点名!
曾经风光无限的同城货运领军者,如今却频繁出现在监管通报名单上,成为政策关注的焦点。
![]()
9月23日,市场监管总局再次向货拉拉发出约谈通知,这已是过去两年中第九次正式约谈。每一次交锋背后,都折射出平台治理与行业生态之间的深层矛盾。
一个曾以技术驱动、效率领先著称的独角兽企业,为何一步步滑向“屡教不改”的争议漩涡?
![]()
精巧的设计
货拉拉的商业逻辑远不止于连接货主与司机的信息桥梁,它实质上是一套高度精细化的利益分配系统,其设计初衷并非普惠生态,而是持续提升平台自身的盈利占比。
创业初期,平台通过低门槛入驻和订单激励吸引大量司机加入,但随着市场格局稳固,策略迅速转向深度变现——构建起“会员费+订单抽成”的双重收费机制。想要接单?先缴纳数百元不等的月度会员费用,相当于一张强制购买的入场门票。
![]()
即便跨过这道门槛,真正的考验才刚开始:每一笔成交订单,平台仍要抽取一定比例佣金,非会员司机的抽成比例最高可达15%。这意味着,司机奔波数小时所得收入,尚未到手便已被切割一大块。
这一转变并非偶然调整,而是一场有计划的盈利模式升级。财报数据显示,佣金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从2021年的5.7%猛增至2023年的33.3%,短短两年翻了近六倍,清晰表明平台已由扩张期全面迈入收割阶段。
![]()
在这一过程中,算法不再只是调度工具,更演变为隐形的规则制定者与执行者。不少司机反馈,若多次拒绝系统派发的低价“特惠单”,后续派单频率会显著下降,形成一种无形的压制机制。
更有甚者,部分订单信息存在明显偏差:实际路程仅10公里,系统却显示为20公里;应由大型货车承运的一吨货物,却被分配给小型面包车。这类数据错配不仅增加操作难度,也迫使司机接受利润极低甚至亏损的订单。
![]()
这种结构性误差进一步压缩了司机的实际收益空间,使其陷入“不接亏钱,接了更亏”的两难境地。
司机的权益
这套以平台利益为核心运转的体系,其成本最终由平台上数百万一线司机承担。最直观的表现,便是运价水平的断崖式下滑。
![]()
几年前,中型面包车的平均运价尚能维持在每公里4元左右,如今普遍跌至2元上下,部分地区甚至出现低于1元/公里的“白菜价”订单。
一位长途司机曾接到一笔200公里的运输任务,系统初始报价为1070元,但在多重折扣与平台干预下,最终结算金额降至725元。扣除油费、路桥费后,净收入几乎可以忽略不计。相关统计指出,司机群体的月均收入曾在一年内同比下滑达28%。
![]()
压榨不仅体现在价格层面,还延伸至运营细节。平台强制要求司机在车身张贴指定广告,若因贴纸不符合交通法规被交警处罚,费用需司机自行承担;反之,若未按规定粘贴,则面临200元罚款。
此外,积分管理制度也被广泛诟病。取消一单会被扣除5分,而完成订单并获得好评仅奖励1分。这种严重失衡的奖惩机制,导致许多司机即使面对路线错误或货品不符的异常订单,也不敢轻易拒单。
![]()
有司机分享亲身经历:他曾尝试跨区域跑单三个月,名义月收入在五千至七千元之间,但扣除车贷、保险、会员费及各类隐性支出后,实际可支配收入微乎其微。
当线上货运资源被少数平台垄断,司机的选择权被极大削弱。他们无法轻易退出,因为一旦脱离平台,就意味着失去稳定货源与生计来源。
![]()
这种高度依附关系逐渐激化矛盾,部分地区已爆发集体停运事件,司机群体对平台的信任基础正在加速瓦解。
监管的警钟
系统内部的长期失衡终将引发外部干预。监管部门的频繁介入与资本市场的谨慎态度,正是对货拉拉当前模式发出的明确警示。
近两年九次约谈,议题高度集中:恶意竞价拉客、随意变更计价标准、抽成比例过高、多头收费、会员制度不合理……这些问题反复出现,直击其商业模式的核心软肋。
![]()
官方曾公开批评其“对问题认知模糊,整改态度敷衍”。这种“约谈—承诺—再犯”的循环模式,暴露出企业在巨大盈利面前缺乏自我纠偏的动力。
监管层开出的解决方案日益具体:要求平台公开算法规则、透明化抽成比例。此举相当于要求货拉拉将其核心盈利引擎置于阳光之下,接受公众监督。
![]()
资本市场同样表现出强烈疑虑。货拉拉五度冲击上市未果,估值从巅峰时期的900亿元缩水至650亿元,一年蒸发250亿,反映出投资者对其可持续性的深刻担忧。
其招股书中甚至出现财务数据前后不一致的情况,例如2022年净利润存在两个不同版本。所谓“连续三年盈利”的说法,在许多人看来,是建立在对司机劳动价值的过度提取之上。
![]()
一项关键指标揭示了利益流向的变化:司机收入占平台总交易额的比例,已从68%下降至52%。越来越多的资金流向平台方,而非真正创造服务价值的一线劳动者。
在主营业务饱受质疑之际,货拉拉启动了一项激进转型计划——跨界造车。以30亿元总资产为基底,宣布投入105亿元建设智能汽车总部,导致资产负债率飙升至177%,远超安全红线。
![]()
即便开拓新业务,其底层逻辑仍未改变。首款车型由长安汽车代工生产,并推出“跑满10万公里返现1万元”的购车补贴方案。然而在不少司机眼中,这不过是变相绑定的新套路,目的在于将他们更深地锁定在平台生态之内。
![]()
货拉拉的困局,正是平台经济野蛮生长后遗症的缩影。它试图用算法优化效率,却忽视了生态系统的健康平衡,最终导致天平严重倾斜。
企业的未来航向,本质上取决于那些握着方向盘的人——广大司机的选择与信任。如果劳动者无法获得体面回报与基本尊重,再庞大的商业架构也不过是沙丘上的城堡。
![]()
结语
若想真正走出危机,重建市场信心与司机支持,货拉拉必须从根本上重塑其价值取向。这不仅仅是响应监管要求,做到抽成透明、算法公开,更需要在企业文化层面重新定义平台与司机的关系。
司机不应被视为平台运行的消耗性燃料,而应是共同成长的战略伙伴。当前,这座商业天平正处于决定命运的十字路口:是任其继续倾斜坠入深渊,还是主动调校回归公平轨道,抉择的权力,依然掌握在货拉拉自己手中。
![]()
信息来源:
1.《被市场监管总局约谈,货拉拉回应》北京商报2025-09-23 22:10
![]()
2.《货拉拉被市场监管总局约谈 第五次冲刺港股再生变数?》财联社2025-09-23 19:08
![]()
3.《货拉拉造车了!但是动机不纯吃相难看》敢动派2025-06-23 16:37上海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