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黄晓庆 摄影报道
9月25日早上7点过,内江市隆昌市黄家镇,陪读妈妈付永慧将两个女儿送到学校后,来到了学校附近的服装厂上班。这是一个位于居民楼里的轻纺“微工厂”,40多名工人脚踩缝纫机,分工合作生产校服。
![]()
工人们正在赶制校服
在黄家镇,这样的轻纺“微工厂”有32家,最小的面积仅几十平方米。当天,“万千气象看四川——甜美内江行”2025第三季度主题采访团来到黄家镇,通过实地采访,见证“微工厂”如何发挥投资小、门槛低、方式活、带动强的优势,助力镇域经济发展。
2021年,在广州一家大型服装厂工作的李家兴,带着管理经验和销售渠道,回到家乡黄家镇返乡创业,和他人合伙创建了内江富惠服饰有限公司,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就业。
服装厂里,有年轻的陪读妈妈,也有五六十岁的中老年人,他们农忙时在家务农,农闲时来工厂工作。58岁的郭瑞琴就是其中之一,家里庄稼地面积大,今年插秧、打谷时,她分别请了一个月的假。对大家伙而言,这份工作最大的吸引力就在于工作时间可以灵活调整。
![]()
“微工厂”里的陪读妈妈
员工长时间请假,如何保障订单交付?李家兴回答道,公司在泸州泸县、自贡富顺、重庆永川等地,都有加工厂,企业专门有人综合核算,统筹安排生产计划。
近年来,为了破解解决农村资源闲置、工业供地趋紧、农户增收困难、产业发展不足等瓶颈,隆昌市在黄家镇先行试点,探索发展轻纺“微工厂”。截至目前,黄家镇已发展起以服装代工、面料加工为主的轻纺“微工厂”32家,年产值约4300万元,就地就近吸纳农村劳动力527人。
黄家镇副镇长范期银介绍,轻纺“微工厂”发展初期,企业面临找厂房和招工难的问题。镇政府一方面,积极盘活村小、粮仓、遗留厂房等闲置场地,引导企业合规利用改造后的“车间”创办“居家工坊”,拓展产业空间;另一方面,聚力打造“黄家织女”用工品牌,探索建立镇级用工信息库和线上招工平台,创建“微工厂用工联盟”,统筹调配、精准匹配各工厂阶段性用工需求,有效提升劳动力资源利用效率。
闲置资源变车间,留守劳动力稳增收,政企合力让 “微工厂” 释放 “大能量”。这些藏在乡镇的工厂,不仅织就了一件件衣物,更织密了乡村振兴的增收网,为镇域经济注入了持续生长的活力。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