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5年9月,超强台风“桦加沙”向我国广东沿海逼近,社交平台突然涌现“其强度接近地球上限”“将引发人类最大台风灾害”等惊悚言论,引发部分公众恐慌。对此,中央气象台、上海亚太台风研究中心等权威机构专家迅速回应,结合历史数据与科学原理明确辟谣,还原台风“桦加沙”的真实强度与威胁。
![]()
一、谣言核心:数据造假与极端化表述
此次谣言源于部分自媒体博主发布的内容,核心宣称有三点:一是“桦加沙”达到五级超强台风峰值,最低中心气压905 MBAR;二是该强度已接近地球所能产生的台风上限;三是广东或将遭遇人类史上最大台风灾害。这些说法通过“地球上限”“最大灾害”等刺激性词汇博取关注,且刻意编造关键气象数据,利用公众对专业指标的认知盲区实现快速传播。
然而,中央气象台9月23日0时发布的权威数据显示,“桦加沙”当时的中心气压为920 hPa,中心附近最大风力17级(58米/秒),与谣言中“905 MBAR”的虚假数据存在显著差异。上海亚太台风研究中心主任汤杰明确指出,仅从气压数值来看,“桦加沙”离所谓“地球上限”还有很大距离,此类说法既不科学也不妥当。
![]()
二、科学驳斥:历史数据与专业研判双重佐证
衡量台风强度的核心指标包括中心最低气压(数值越低强度越强)和中心附近最大风速。对比历史纪录可见,“桦加沙”的强度远未达到“地球上限”级别。
从国内纪录来看,2014年台风“威马逊”登陆海南文昌时,中心最低气压仅890 MBAR,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70米/秒(17级以上),至今仍是我国有气象记录以来的最强登陆台风。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王海平明确表示,预计“桦加沙”的登陆强度不及“威马逊”,其强度与2018年台风“山竹”相当。
放眼全球,更强台风亦不鲜见。1958年台风“艾达”中心附近最大风速曾达110米/秒;1979年台风“泰培”中心气压低至870百帕,且强风圈直径达2220千米,是有记录以来最大的台风;1961年台风“贝蒂”平均风速74.7米/秒,1984年台风“亚力士”瞬时风速更是达到89.8米/秒。即便是近年来的台风“海燕”(2013年,中心气压895百帕)、“莫兰蒂”(2016年,换算海平面气压881百帕),强度也均超过当前“桦加沙”。
“秋季出现像‘桦加沙’这样强度的台风,历年并不罕见。”王海平举例说明,2023年的“小犬”、2022年的“奥鹿”均属同级别的超强台风,这类强度的台风平均每年会出现一个左右,只是靠近我国的情况相对较少。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官方平台也明确指出,“接近地球强度极限”“历史最强台风”等传言均不成立,与过去数十年的卫星及实测记录严重不符。
![]()
三、谣言成因:信息差与流量思维催生恐慌传播
此次“桦加沙”谣言的快速扩散,主要源于三个层面因素的叠加。
一是专业信息差的利用。多数公众对“中心气压”“风速等级”等气象指标缺乏基础认知,看到“905百帕”等具体数值时,无法结合行业基准判断其实际意义,易被“极端化表述”误导。二是流量至上的传播逻辑。部分自媒体为提升关注度,刻意使用“最强”“极限”“灾难级”等冲击力词汇,完全放弃科学求证环节,将自然灾害当作吸引眼球的素材。三是预防性恐慌的助推。面对台风威胁,公众普遍存在紧张焦虑心理,部分人秉持“宁信其有”的心态转发信息,在无形中成为谣言传播的“帮凶”。
值得警惕的是,这类谣言不仅制造无谓恐慌,更会干扰正常防灾工作。频繁的不实信息传播会削弱公众对权威预警的信任,可能导致部分人在真正危险来临时忽视官方指引,或因过度恐慌采取非理性应对措施。公安机关明确表示,对气象领域网络谣言始终保持“零容忍”态度,将依法予以打击。
![]()
四、真实威胁:正视“年度风王”的致灾潜力
驳斥谣言并非低估风险。作为2025年以来影响我国的最强台风,“桦加沙”的致灾潜力确实不容小觑,其核心威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台风规模与强度兼具。“桦加沙”具有风力极强、风圈范围大的特点,七级风圈半径达340—480公里,十级风圈半径160—180公里,十二级风圈半径80—90公里。登陆后带来的极端强降雨和猛烈大风,可能对华南沿海地区的房屋建筑、交通出行、农业生产造成严重破坏。另一方面,登陆区域防御压力大。预计“桦加沙”将于9月24日中午至晚上在广东珠海到湛江一带沿海登陆(台风级或强台风级,13—15级,38—48米/秒),目前广东、广西、海南等地已进入紧急防御状态,部分地区将适时启动“五停”(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措施。
专家特别提醒,近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强台风呈现增多趋势,2010年以来的“海燕”“威马逊”等均造成重大影响。面对“桦加沙”这样的强台风,公众需保持理性,通过中央气象台、地方气象局等权威渠道获取实时信息,严格遵照当地政府指引做好居家防护、应急物资储备等准备工作。
![]()
五、应对启示:以权威信息筑牢防灾第一道防线
此次“桦加沙”辟谣事件,再次凸显自然灾害中“信息战”的重要性。对于公众而言,提升信息辨别能力是关键——面对网络上的灾害相关信息,应首先核查来源是否为官方气象部门、权威新闻媒体,对“极端化表述”“非官方数据”保持天然警惕,坚决做到不转发、不扩散未经证实的内容。
![]()
从防御实践来看,官方渠道始终是获取准确信息的核心途径。中国气象局、中央气象台会通过官网、客户端、社交媒体等平台实时更新台风路径、强度变化及预警信号,地方政府也会根据台风进展发布具体防御指引。例如广东多地已通过短信、社区通知等方式推送避险提示,明确应急避难场所位置及物资储备清单,这些信息才是防灾减灾的“指挥棒”。
汤杰等专家强调,对待台风这类自然灾害,既不必被谣言裹挟陷入恐慌,也不能因“非史上最强”而放松警惕。科学认知、精准应对,在官方指导下做好防范,才是抵御台风威胁的最有效方式。截至9月24日,广东等受影响地区已全面进入临战状态,各项防御工作正有序推进,全力降低台风可能造成的损失。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