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粉这几天的心情可以用“过山车”来形容。iPhone17 系列刚到手,本来想着换机就是图个新鲜和安心,没想到边框、屏幕、摄像头统统踩雷。
最扎眼的就是“屏幕发绿”,不少人直呼这已经不是个例,而是成了概率事件。
![]()
我身边就有人第一时间在直营店对比,一台 iPhone13 一台 iPhone17,放到同一页面下,13 是干净的白,17 明显泛绿。
再把几台 17 Pro Max 摆在一起,绿得深浅不一。
![]()
有人甚至总结出个“玄学定律”:五台里三台绿,不少人调侃这买手机跟抽盲盒差不多。
为什么会这样?原因其实藏在屏幕供应链。
iPhone17 用的是三星和 LG 两家屏幕,三星的 G9N、G9P、G9Q,其中 G9N 口碑最佳;LG 的 GVC、GH3 版本,反馈最多的就是发绿、低亮度颗粒感。苹果并不会告诉你买到的到底是哪块屏,用户只能靠机身代码或者肉眼去对比。
![]()
从显示学角度解释,OLED 在低亮度下电流控制窗口变窄,驱动算法差别会被放大,再叠加偏振片贴合工艺,色偏自然就明显。
有意思的是,屏幕角度一变,绿的程度还会跟着变化,这就是“发绿爬升”的直观体验。说白了,这是工艺和算法调校的综合问题,不是简单的“好坏厂商”能一刀切。
![]()
边框掉漆同样是个热议点。Pro 系列换了铝合金阳极氧化,硬度不低,可厚度太薄,一粒砂子加上贴膜定位框的压点,就能把保护层戳穿。
尤其是深色版本,划痕一旦露底色,肉眼一眼就能看到。这不是质控失职,而是材料学上的取舍:轻薄和散热换来的就是抗切弱。
对普通用户来说,如何避免踩坑比追责更重要。
我自己的经验是,验机先挑屏。到店里把亮度拉到 30%-50%,开 Safari 空白页或者备忘录,看白底有没有色块;
旋转视角,看是否局部发绿。再切换纯红纯蓝,观察像素均匀度。第二步检查边框,用斜光扫一圈,看看倒角和缝隙是否有毛刺。最后打开相机对光源,确认模组里没有灰点或异物。
![]()
如果你对屏幕色差特别敏感,建议当场挑机;如果已经买到,发现有严重问题,24 小时内直接走换机,比事后跑售后高效得多。
网购的话,最好开箱就拍照留证,这样遇到问题还能走 7 天无理由。别光想着看厂商代码,真正能决定体验的还是肉眼能见的缺陷。
那么 iPhone17 还值得买吗?答案要看需求。对屏幕洁癖、爱看小说的人,建议观望后续批次或者等 OTA 调色补偿。
![]()
对重度性能玩家,能接受小概率换机风险,可以入手,只是要提前备好壳和膜。裸机党或者深色控,就要小心边框划痕这个硬伤。
这一代 iPhone17 的问题,说到底是苹果在“轻薄散热”和“外观耐久”之间做了取舍,首批产品的问题更集中暴露出来。
买新机图的是开心,不是图个赌。
你们换到的 iPhone17 屏幕还好用吗?有没有人和我一样现场练过“挑屏术”?
欢迎把你的避坑经验分享出来。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