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记者 朱建峰 张鹏
在平舆县东皇街道刘凡社区,一项传承百年的非遗美食——"位公辣半蹄",正从家庭小坊走向规模化生产。这项老手艺不仅焕发新生,更成为带动就业、促进增收的"共富密码",写下了"一村一品"助力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刘凡社区共同富裕加工园内,洁净车间里蒸汽氤氲,工人统一着装,有序进行猪蹄处理、卤制火候把控和产品包装。老汤卤料摆放整齐,标准化设备有序运转,墙上"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牌匾,默默诉说着这项手艺的厚重历史。
"位公辣半蹄"品牌第四代传承人、平舆县位公辣半蹄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位自洪告诉记者:"‘位公辣半蹄’传了五代人,坚持‘老汤不换、工艺不减’。以前在自家小作坊,一天最多做几十斤,现在加工园提供了好平台,一期一条生产线能满足批量生产,已培训好13名员工随时上岗。二期计划上三条线,能带动70多人就业。我们还和郑州的社区食堂合作,销路不用愁。让老手艺从‘小打小闹’变成‘富民产业’,这是传承人的责任,也是‘位公辣半蹄’的新出路!"
员工王巧荣一边熟练地处理卤制好的辣半蹄,一边笑着说:"我58岁了,能在社区里的猪蹄厂工作,既挣钱又顾家,一个月两三千块钱,很感激有这个平台。"
从"小作坊"到"产业化",离不开刘凡社区的精准扶持。社区党支部主动对接,提供场地协调、手续办理、员工招聘等"保姆式"服务,助力非遗项目"引得进、留得住、发展好"。
"我们一直寻找‘一村一品’的特色振兴路径,‘位公辣半蹄’有底蕴、有市场。我们提前腾出场地、完善设施,帮助对接本地劳动力,优先吸纳低收入群众和留守妇女。下一步还将拓展电商和文旅渠道,让这口老味道飘得更远,带动更多人增收。"刘凡社区支部委员刘超华说。
如今,"位公辣半蹄"既守住了非遗之魂,也蹚出了"非遗赋能产业、产业带动共富"的新路。通过优先就业、订单采购和技艺培训,它带动周边群众在家门口增收,联动上游养殖业协同发展。未来企业还计划开展非遗技艺培训班,助力更多人创业致富。这口卤香四溢的老汤,正为乡村振兴注入历久弥新的温暖力量。(编辑 詹云清)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