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研读《曾国藩家训》,书中常常能看到曾国藩对子孙后辈苦心劝学的语句。比如,在写给儿子曾纪泽的信里,他提及“读书之法,在于看、读、写、作,这四者每日都不可或缺”“你读书时记性一般,这倒无需忧虑。真正要担心的是,一是做事缺乏恒心,二是读书时只是随手翻阅一遍,并未真正理解透彻,这可是个大问题”等等。信中罗列的书单以及每日规定要完成的读书任务,即便放在如今,想要全部达成也绝非易事。由此,我便不禁思索,古代那些进士若放在现代社会,究竟能达到怎样的高度呢?
![]()
先给出结论,但凡是我们能叫得出名字的古代进士,放在当下,那无疑都是“王者”级别的存在。
中国古代科举制度下,功名有着明确的层级划分,依次为童生、秀才、贡生、举人、贡士、进士。到了进士这一层级,其录取比例之低,即便是与当下备受瞩目的公务员考试相比,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才有了“五十少进士”的说法。在我们的固有印象中,总觉得科举出身的人都是只会死读书的书呆子,思想刻板僵化,满口“之乎者也”,除了死记硬背,毫无真才实学。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能够通过科举考试并获得进士功名的人,不仅具备深厚的逻辑思维和出色的语言布局能力,而且大多拥有经世致用的真本领。这些人堪称博览群书,正如杜甫所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除了科举考试所涉及的四书五经,他们还会研读《史记》《汉书》《三国志》等史书,目的并非单纯地研究历史,而是为了“以古鉴今”。广泛的阅读正是这些进士能够在众多考生中脱颖而出的关键因素。例如王阳明,他不仅精通四书五经,还融合了老庄道家哲学、孙武的兵家思想等,最终创立了心学;张居正则极为重视《资治通鉴》《通典》《文献通考》等书籍,这些知识为他推行一条鞭法提供了坚实的历史依据和理论支撑。
![]()
这样一群人,他们所掌握的并非仅仅是照本宣科、陈旧迂腐的理论知识,而是通识学问,经史子集早已烂熟于心。从知识储备的角度来看,这相当于如今拥有哲学、文化、历史学博士学位的人。不仅如此,他们的文字功底深厚,引经据典的能力更是出神入化,放在当代,随便拎出一个都是大文豪级别的人物,甚至堪称院士水准。
从“学术”层面分析,进士是极为稀缺的人才。仅从录取率来看,其难度远超我们当代考入清华北大的难度。而且他们博学多才,能够将经史子集、诗词歌赋、典章制度、时政策论融会贯通,学术水平堪称准院士级学者。
![]()
从“仕途”角度而言,明清时期有“非进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内阁”的不成文规矩。进士及第者,官至内阁首辅、六部尚书、总督、巡抚等高位的人不在少数,这充分说明进士出身能为个人未来的发展搭建一个较高的平台,提供无限的可能。
从“影响”方面考量,一个进士在其家乡就是至高无上的权威和楷模。就拿曾国藩来说,他虽只是“同进士出身”,但湘乡知县得知后,立即乘坐轿子亲自前往白杨坪曾家道贺,这也使得曾家实现了家族阶层的跨越。一些进士出身的人甚至能够影响地方事务,享有极高的威望和话语权。
综合来看,古代进士若置于当代社会,堪称集顶级学术造诣、顶级仕途机遇和顶级社会声望于一身的“宗师”级强者,其综合实力或许难以用当下单一的头衔来简单概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