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科技如何让千年麦冬“破圈”?看三台县科协怎么做

0
分享至

【地方风采】

一直以来,各级科协组织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政治引领,锐意深化改革,大抓基层建设,不断增强服务实效。中国科协之声开设【地方风采】专栏,旨在介绍典型案例,展示各地科协特色亮点活动,交流经验。

本期为您介绍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在推动涪城麦冬产业创新发展的亮点工作,一起来看→

当麦冬精酿啤酒的麦香

麦冬草本饮料的清甜

与麦冬老鸭汤、麦冬养生茶的温润

在舌尖交织

“中国麦冬之乡”三台县的独特魅力

便有了具象表达

这株有着千年种植历史的“小草根”

如今正以多样的“科技范儿”模样

走进更多人的生活




三台县,这座坐落于四川盆地西北部的千年古郡,因“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涪城麦冬闻名——全县常年种植面积超6万亩,总产量与出口量分别占全国70%、80%以上。可曾几何时,传统种植模式束缚、精深加工短板、品牌价值未完全释放等难题,成为产业发展的“拦路虎”。



麦冬

近年来,三台县科协紧抓科技创新这一“关键变量”,跳出传统服务模式,向科技要答案、要效益、要动能,以四招创新破局,一步步给麦冬产业装上“科技引擎”,让这株古老药材跑出高质量发展加速度。



三台县麦冬产业基地

田间藏“智慧”

育出麦冬“优等生”

产业的源头在田间地头。三台县将科技创新的第一棒牢牢扎在土地上。

为破解良种难题,三台县科协联合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农业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绵阳市农科院等科研院所共同建立国家级“四川三台麦冬科技小院”。这里成了麦冬品种创新的“实验室”,科研人员蹲点田间,收集种质资源、改良品种。依托现代生物技术,成功选育出抗病性强、产量稳定、有效成分含量高的新品种(系)“涪麦1号”,其总皂苷含量比常规品种提升25%;同时,推广脱毒组培苗等健康种苗,有效减少土传病害,从基因层面解决了“种得好”的痛点。



四川三台麦冬科技小院

除了有好种子,还有智慧管理。三台县科协把“智慧农业”搬进麦冬地:利用传感器、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测和调控土壤墒情、传输气候数据,实现标准化、精细化的田间管理。同时,三台县科协指导涪城麦冬产业协会创新推广“麦冬+玉米”“麦冬+蔬菜”等粮药复合种植模式,既守牢粮食安全底线,又改善田间微生态环境,减少了病虫害发生,提升麦冬的绿色有机化水平,让“靠天吃饭”变成“靠科技吃饭”。



在位于四川省绵阳市三台县的麦冬生态种植基地里,数字化管理云平台可以实时监控麦冬种植的温度、湿度等参数



“麦冬+蔬菜”的粮药复合种植模式

车间创“新篇”

“土药材”变身“高值品”

告别“原字号”,延伸产业链,是麦冬产业增值的关键。三台县大力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破解加工难题。

延伸产业链,加工技术装备的升级是关键一环。针对传统晾晒方式效率低、易污染、品质不均等问题,引进推广热泵烘干、真空冷冻干燥等现代化、智能化设备与技术,实现麦冬产地初加工的清洁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大幅提升了产品品相和有效成分保留率。



烘干鲜麦冬

2024年8月,麦冬正式被纳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这一认定基于其在传统中医中的广泛应用以及安全性评估,允许麦冬作为食品原料使用,拓展了其在食品、保健品等领域的应用空间。三台县科协抓住机遇,立刻牵线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共建研发中心和技术创新联盟,围绕麦冬的药食用途进行深度开发。



麦冬多元化产品

如今,三台县的麦冬产品已从传统中药材、初级饮片,拓展至麦冬饮料、含片、精酿啤酒等食品,以及麦冬多糖、皂苷提取物等保健品、高端化妆品原料,产业抗风险能力与附加值显著提升。



农户忙着采收麦冬

品牌亮“名片”

涪城麦冬“叫得响”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标准的引领和品牌的护航。

为让“涪城麦冬”这张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和第三批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名片更亮,三台县科协推动建立“从田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标准体系,鼓励本地企业积极主导或参与国家、行业及团体标准的制修订工作,从种源、种植、采收,到加工、仓储、运输,每一个环节都有“规矩”,确保每一份涪城麦冬产品都品质如一、安全可靠,巩固其道地药材的权威地位。

同时,三台县科协将道地药材产业发展模式融入7S道地保真中药材全程质量控制体系中,引入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给麦冬贴上“溯源码”,消费者扫码就能看种植基地、加工过程,增强消费信任。

不仅有“科技背书”,还有“文化加分”。三台县科协深挖麦冬的中医药文化内涵,将科技赋能、健康养生与品牌故事相结合,提升品牌美誉度和核心竞争力,让涪城麦冬“金字招牌”更响亮。

人才聚“活力”

撑起产业“智囊团”

科技创新,平台是载体,人才是核心。

在人才建设上,三台县科协一方面组织实施绵阳市科协科技智库专家团队“三进”服务、“科技特派团送科技服务”等活动,引导科研院所专家深入田间地头、车间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成果转化;另一方面,大力培育本土技术能手和“土专家”,加强新型职业农民科技培训,打造一支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高素质产业人才队伍,激发产业内生创新动力。



专家在一线进行指导

更长远的是,三台县科协还积极争创并建设省级麦冬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吸引汇聚国内外高端科技资源和人才,聚焦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进行联合攻关,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小小麦冬

凝聚着科技的智慧

承载着乡村振兴的希望

如今,行走在三台大地,麦冬地里有“智慧”,生产车间有“创新”,品牌名片有“分量”,这株千年“小草根”,早已成了带动当地农户增收、驱动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接下来,我们还将继续用科技给麦冬产业‘加码’,让更多人爱上涪城麦冬,让更多农户靠科技致富!”三台县科协负责人说。这股“科技赋能”的力量,正让千年古郡的“金色名片”愈发闪亮。



供 稿:四川省科协、三台县科协

责  编:郭玮瑾

审  核:张敬一

值班编委:宋玉荣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中国科协之声 incentive-icons
中国科协之声
中国科协官方公众平台。传播科协声音,凝聚价值共识,弘扬创新文化,展示科协形象。
3746文章数 4419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专题推荐

洞天福地 花海毕节 山水馈赠里的“诗与远方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