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百年必有王者兴,一千年没有贾继英!”清末民初的山西商界,老掌柜们常念叨这句评说。这话听着有些托大,却足够看出当时人们对于贾继英的认可和崇敬。贾继英这个从榆次六堡村走出来的穷小子,凭什么能让慈禧、阎锡山、孔祥熙都倚着他管钱?贾继英的一生恰好说出了晋商这个团体在近代历史变化中的艰难求生。
![]()
票号小伙计
贾继英并非出自名门大户,他是从底层小伙计摸爬滚打成长起来的。
贾继英小时候在私塾识了几个字,后来就进了祁县乔家的“大德恒”票号当学徒,在这个著名的晋商家族中贾继英得到了很大的成长和发展。
![]()
贾继英一开始是学徒,无论是端茶倒水还是记流水账,什么活他都干。机会总是会垂青有准备的人,因为贾继英勤快肯干,为人机灵脑子转得快,没几年就被破格叫去“跑街”,成天在外头跟各路商户打交道,也练出了一身看人的本事。
什么是投资
1900年那年,八国联军打进北京,慈禧带着光绪一路慌慌张张逃到山西。这兵荒马乱的日子,反倒成了贾继英人生的重大转机。
当时山西巡抚急着给朝廷凑盘缠,把金融圈的老板们叫到一块儿开会,满屋子都是资历深的老掌柜,谁都不敢应声。因为大家都知道这笔钱一旦拿出来可就难收回来了,而且当下兵荒马乱,做生意的最怕的就是没有钱,这时候又让票号拿出一大笔银子,大家心里都相当不安。
![]()
就在场面陷入尴尬时,只有25岁的贾继英站出来替“大德恒”拍了板,他说愿意借三十万两白银。有人私下劝他,这钱怕是有去无回,他只说:“国家要是没了,咱们这些票号还能活?只要朝廷在,这笔钱就跑不了。”
贾继英这一赌,不仅解了慈禧的燃眉之急,也让这位年轻掌柜的名字,钻进了太后的耳朵里,后来筹办户部银行,慈禧很快就想到了贾继英的名字。
![]()
1904年,清政府想要挽留破败的局面,于是想要试着办银行,紫禁城一道圣旨把贾继英召到北京。受此重任的贾继英战战兢兢地趴在案头写了三十二条银行章程,从无到有一点点搭起架子,在这一番努力之下,户部银行终于在1905年总算开了张。
![]()
虽说后来有人考证,贾继英当时管的是山西大清银行,并非全国性的总行,但这不妨碍他成了近代银行的“探路人”,从票号里的老规矩,转到银行的新法子,他算是最早蹚出这条路的人之一。
晋系财神爷
辛亥革命后,清王朝倒了。贾继英眼看局势不对,于是赶紧收拾行李回了山西。当时阎锡山刚攥住山西的军政大权,正愁没人帮他管财政,听说贾继英回来了,立马上门请他当晋胜银行行长。贾继英没推辞,一上手就把银行的摊子铺开,还顺带管了交通银行在山西的业务,成了阎锡山钱袋子里的关键人物。
![]()
随着晋系的发展,阎锡山想要扩军、搞“造产建设”,于是又把斌记五金行、山西实物十足准备库的差事交给贾继英去办。这些机构掌握着山西的工业原料、进口设备,甚至还有战略物资,等于是阎锡山的“钱柜子”。
![]()
可贾继英颇有老派遗风,阎锡山想往里头安插亲信,他认为这些人什么也不懂所以坚决不同意;老阎有些劳民伤财的开支,他也敢顶着就是不批。这样一来二去,贾继英和阎锡山两人的关系很快进入了崩溃的边缘,在阎锡山的操作下贾继英慢慢就被架空了。说到底,在军阀手里做事,寄人篱下,就算你有再大的本事,也拗不过人家手里的枪杆子。
![]()
用实力说话
1937年,日军北上西进,山西很快就遭到了战火的荼毒,贾继英只能背井离乡,一路往西逃到兰州。
在金融行业纵横多年,贾继英的能力是受到公认的,他靠着孔祥熙的推荐当了中央银行兰州分行经理,还管着四行联合办事处和甘肃省银行。
![]()
虽说这个职务的含金量很高了,但是他却过得俭省,天天坐辆旧黄包车上班,跟底下人一起吃大锅饭。在西北那几年,贾继英不光稳住了当地的金融秩序,还帮着办起了甘肃矿业公司、静宁罐子峡煤矿、徽县炼铁厂。他的这些投资举措都是给抗战后方攒力气的实业,甚至对西北地区近代工业的发展也做出了重大贡献。
![]()
1944年,贾继英得了肾炎,最终在兰州去世。在他死后清点身后遗物,曾经手握巨量资金的金融巨擘只留下了两瓶白兰地、一根金条,还有十两大烟土,干干净净,没半点油水,让人叹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