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三千难以请到一位愿意上门服务的农民工,却能轻松招来随时待命的应届大学毕业生。”这句话在互联网上广为流传,让人觉得读书似乎没用。不过,并不能单凭这句话就轻易认定“读书无用”,背后的时代变迁和劳动力市场结构性重塑的深层原因不容忽视,这其实是一场由供需关系驱动的价值重估。
![]()
岗位价值决定收入
许多人第一次注意到这种收入倒挂,往往是从家政行业的薪资开始。如今在一线和新一线城市,懂早教知识、科学收纳理念的高端育儿嫂,月薪普遍在8000至1.2万元;普通住家保姆负责日常清洁和三餐料理,薪酬也稳定在每月6000元左右。相比之下,刚毕业的大学生,尤其是人文社科类专业的,想找份税前月薪超5000元且加班少的工作,可以说是难上加难。
然而,有专项技能的技术型蓝领收入更为可观。经验丰富的木工安装一套定制衣柜,仅人工费用就能收数千元。管道疏通技术人员接晚间或节假日紧急维修单,每小时收费可达150元,远远超过了很多办公室职员的单位时间报酬。数据显示,过去十年,我国体力劳动者(广义蓝领群体)平均收入增长幅度达225%,是同期白领薪资涨幅的七倍之多。
其实,市场看的不是“你读了多少年书”,而是岗位是否稀缺、能否带来即时产出。了解装修行业的人知道,找手艺好、可靠的瓦工师傅,比招聘设计专业毕业生难多了。设计师新人培训数月就能参与项目,合格瓦工却需三到五年实操打磨,才能做到铺砖平整、无空鼓脱落,年轻人不愿吃苦,企业只能提高待遇吸引人才。而行政助理、基础文案、初级运营等白领职位,准入门槛低,每年数百万高校毕业生涌入,供给严重过剩,导致薪资长期停滞。
这体现的是市场对“即战力”与“成长周期”的现实权衡,蓝领技能能迅速转化为可见成果,白领能力提升则需长时间沉淀,企业在短期效益导向下,自然更愿为“立竿见影”的贡献支付溢价。
底层逻辑:时代浪潮的转变
要理解当前的收入格局,得回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白领黄金时代”。从1980年代初到2010年前后,是中国知识分子和办公室从业者的机遇期,不过这并非是因为勤奋,而是他们踏上了三大时代浪潮的交汇点。
首先是“制度红利”。1978年恢复高考后到九十年代中期,大学生极为稀缺。1980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仅28万人,国家急需专业技术干部,实行统一分配政策,多数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体制内或国有单位,享受编制保障与住房福利。农村出身的学生凭借文凭被分配到国营工厂当技术员,不仅不用找工作,还能分单位宿舍,这种稳定性让当代青年难以想象。
其次是“外贸红利”。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沿海外向型企业迅速发展,民营企业主缺乏外语能力和现代办公素养,急需懂英语、会用电脑软件的年轻员工。当时不仅本科生抢手,大专学历者也备受青睐。2005年招聘一名会英文邮件沟通的大专生,企业当场承诺“月薪3000包食宿,明天就上岗”,而当时深圳全市平均工资也就在2700元左右。
最后是“行业红利”。2008年金融危机后,房地产与互联网产业爆发式增长,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进房企待遇优厚,计算机相关人才投身科技公司便能搭上薪资快车。许多基层家庭学子靠这两个风口在大城市扎根,这个时期是“知识改变命运”的具象化时期。然而,当时蓝领群体的处境与之对比可以说是天差地别。从90年代至2010年,农村剩余劳动力大规模进城务工,“只要有力气就有活干”,2000年在建筑工地日薪仅50元,工资还常被拖欠,常常被包工头一句“你不干,后面排队的人多的是”吓到不敢抱怨。
大约在2010年前后,中国迎来“刘易斯拐点”,农村适龄劳动力数量下降,年轻一代对高强度体力工作接受度更低,而制造业、家装、物流等行业对技术蓝领需求持续攀升。目前技能型岗位的“求人倍率”超过1.5,企业不提高薪酬根本无法填补人力缺口。与之对比,高校毕业生人数爆炸式增长,2019年为834万,到2024年已达1180万,未来十五年仍将维持高位。面对如此庞大的求职群体,企业有了更强的议价能力,因此才敢压低起薪标准,不过这不并不代表当代大学生素质下滑,而是供需结构逆转的结果,就像当年蓝领供大于求时也无法争取高报酬一样。
真的可以不读大学直接学门手艺吗?
那面对当下蓝领高薪的现状,真的能不读大学直接学门手艺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有这种想法的人目光极其短浅。从全球看,“教育程度越高,终身收入越高”仍是普遍规律。
美国劳工统计局报告显示,本科毕业生年薪中位数比高中毕业生高出50%以上,硕士学历者相较本科生再提升约30%。在职业教育发达的德国,2023年统计数据表明,硕士学历持有者月均收入比本科毕业生高出近5000欧元。
在我国,高端技术岗位对学历有硬性要求,如工业机器人维护、智能电网检修、新能源汽车诊断等领域,看似蓝领范畴,实则要求应聘者至少大专及以上学历,并且还要求掌握编程语言与机电一体化知识,如果没有接受高等教育根本难以胜任,可以说学历已成为通往“高级技工”行列的入场券。而且,蓝领“高薪”的情况未必会一直持续下去,很可能遭遇“内卷”风险。如今瓦工、电工等工种收入可观,是因为从业青年少,但未来若大量人群因高薪涌入,供需天平将再度倾斜。
十年前“土木工程热”,毕业生供不应求、薪资优渥,如今房地产降温,相关专业学生就业困难;二十年前“国际贸易”专业风光无限,现在因跨境电商普及与竞争加剧,新人起薪仅三四千元。市场动态随时在调整,短期繁荣不代表能长期安稳。拥有高等教育背景的人,学习迁移能力更强,能在行业波动中转型突围。计算机专业毕业生初期从事IT运维工作,月薪不高,但可自学转向软件开发、产品经理或数据分析等方向,职业发展空间广阔;仅掌握单一技能的蓝领,所在行业萎缩时,再就业路径极为狭窄。读书的意义不仅在于获取知识,更在于搭建知识体系、培养思维能力和学习习惯,构成抵御经济波动的“软实力”。
经济下行周期,最先被淘汰的是重复性强、替代率高的低技能岗位,有学历支撑和成长潜力的人,更易抓住新兴领域机遇。当前收入倒挂现象,并非“读书无用论”的胜利,而是标志着社会从“学历稀缺时代”步入“技能紧缺时代”。年轻人不应纠结“做白领还是当蓝领”,而要思考自身兴趣和长远规划。时代和市场虽然在不断变化,但真正有价值的人才不会被抛弃,学历是锻造价值、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基石之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