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上图▲立即收听
“本分,本是初心,分是边界,初心如磐石,边界随能力慢慢扩展。”
——吴晓波
文 / 巴九灵(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
“在科学史、艺术史和商业史上,当一个流派或国家正处于鼎盛的上升期时,便会在某一年份集束式地诞生一批伟大的人物或公司。”
《激荡三十年》这样写道。
但对1978年以来的中国而言,命运的齿轮几乎年年启动。今天,我们把时间定格在1995年。
在1995年的东莞长安镇,挤满了20多岁、刚从信息与电子专业毕业的年轻人,他们中的7个人此时正蜗居在一间两室两厅的小房子里埋头搞研发,未来三十年,他们的命运,将和另外四个字母深度绑定:vivo。
![]()
vivo成立初期
2025年是vivo企业成立三十周年。在这家公司诞生的前一年,伴随着第一个省级数字移动通信网在广东省开通,中国正式迈入“2G手机时代”。
从功能机到智能手机,手机行业曾有过“十年一G”的断代标准,中国在3G时代崛起,在4G时代逼近一流,在5G时代领先,如今正引领着6G时代的到来。
vivo三十年的故事,是中国手机品牌崛起的缩影。
三十年,vivo从一个7人小队,成长为研发人员超过1.3万人,并服务于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超5亿用户的全球性科技企业,交出一份可圈可点的成绩单:
连续四年,拿下中国手机市场国产品牌销量TOP1;截至2024年,vivo全球累计申请专利超过56000件,全球累计获授权专利超过21000件。
而vivo未来的故事,也将与中国科技产业的下一步紧密关联。

庆生时刻
《激荡三十年》里,将隶属1995年的篇章定为“收复之役”,那是一场被后人称为民族工业收复失地的“诺曼底战役”就此打响。
1984年是“中国现代企业元年”,一批如联想、海尔、万科、TCL、健力宝、容声(科龙)等未来纵横商场的企业在这一年前后集体亮相。
到了1995年,经过十年的发展,以它们为代表的中国本土公司已经具备了相当的实力,消费者对国货的认同度显著提高。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发力,市场格局可谓一日三变。
书中这样描述了当时的心路历程:“在这样的背景下,振兴民族工业既成为一个中国产业成长的战略构想,也形成了一种浓厚的公众心理氛围。这一年的企业广告里,有很多采用了‘振兴民族工业’这类主题诉求,在这一年的公司新闻中,到处可以读到民族品牌绝地反攻的报道。”
从彩电到电脑,从护肤品到餐饮,对垒无处不在。打法上,中国本土企业一方面拓宽和稳固渠道优势,并采用农村包围城市的战略,覆盖了更广的市场,致力于实现当年的“商品平权”;另一方面,用物美价平、人无我有的创新战略,让高溢价的跨国品牌祛魅。
![]()
1996年的北京中关村
第一次,一向对中国市场持傲慢态度的跨国公司很快发现自己低估了中国市场的复杂与活力。
vivo恰恰就出生在这样一个“振兴中国品牌”“以本土化对抗外资巨头”的商业氛围里。
尽管在当时这位创业新秀眼中,眼下最要紧的任务还是攻破电话市场——1995年,中国家庭的电话机渗透率从17年前的0.38%提升到了4.5%。
![]()
2000年,配装电话机的工人
但在随后的二十年,vivo进入到手机这一新战场后,无论是战法还是心得攻略,身上多少都带着1995年的影子。
2011年,刚转向智能手机的vivo遭遇阵痛,在创始团队记忆中,那是他们经历过的最大难关,“一个月亏一个亿,可能7个月就‘断’了”。
由于低估了市场从功能机向智能机切换的速度,功能机库存高企,但为了与供应商和渠道商同舟共济,vivo决定承担所有损失,这意味着他们也选择了随时面临失血过多的风险。而这一抉择,巩固了vivo的大后方,为其2015年的崛起打下坚实基础。
重压下,vivo围绕差异化和极致体验进行智能手机开发,延续音乐基因,推出了vivo X1,它不仅成为全球第一款搭载Hi-Fi级专业芯片的手机,同时也是当时世界上最薄的智能手机,机身厚度仅为6.55mm。
这款手机很快畅销市场,收获了百万级的市场规模,由此帮vivo跨越了这一次难关。
![]()
vivo X1
扛过了大坎,随后便是加速。四年后的2015年——vivo杀入中国手机出货量排行榜前五。在空前惨烈的手机战争中,当一个原本只是others的品牌出现在TOP5的时候,整个商业界才意识到自己对它的了解是如此之少。
与一众明星同行站在聚光灯下,吴老师很快在这位“不速之客”身上看到了熟悉的影子。
他认为,它的崛起再现了过往二十多年来,在饮料、保健品、家电和服装市场上一再发生过的商战奇迹:当一个品类在度过技术驱动期后,在后发跟进模式下,中国品牌往往能够以差异化的功能单点突破为优势,利用多年深耕的渠道能力迅速崛起。
相隔20年,两代中国企业遥相呼应,既带着传承,更向往着突破。

长跑时刻
站在2015年看vivo的成功,某种程度上是一种“时势造英雄”。而在吴老师看来,企业还有更值得开拓的未来,而这个未来,必然来自新的技术迭代能力。
在经历了两年的大爆发后,2017年,沈炜带着vivo高管和核心代理商远赴西藏,通过高原的气温和体感,直观感受高处不胜寒的切肤痛觉。
2017年,国内手机出货量第一次出现增速大幅下滑。2022年年初,寒气再度降临全行业:中国市场手机出货量约2.86亿台,同比下降13.2%,创有史以来最大降幅,时隔10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再次回落到3亿台以下的市场大盘。
雪上加霜的是,人们的平均换机周期,从2012年的一年一换延长至三年一换。
快速上升期,既为创意提供了肆意发挥的土壤,也对激进的技术改进扩展更大的容错空间,而速度一旦缓下来,更考验一家科技企业的韧性与定力。
vivo的反思也由此展开。
![]()
吴老师参访vivo总部
2019年开始,vivo逐步确立设计、影像、系统和性能四条技术长赛道。除此之外,vivo强化了同世界级尖端公司实行技术共建,如与联发科合作芯片,与蔡司合作影像等等。
在2023年年初的博鳌亚洲论坛上,vivo执行副总裁、首席运营官、vivo中央研究院院长胡柏山指出,所谓短赛道,是指在参数上暂时领先,但无法形成长期优势的技术,用大白话说,是那种“你有了,别人也能有”的技术。
与之相对应的是长赛道,属于能力型赛道,即用户需要,但其他人无法提供的能力。
能否选对长短期赛道,预判未来3—5年核心技术发展与用户需求场景,攸关企业的生死。
vivo对长赛道的理解与落实,与吴老师当年关于技术迭代的展望如出一辙。
在8月份混合现实头显发布会的演讲中,胡柏山进一步强调,长短赛道的磨合,是“既要冲刺,更要长跑”,vivo在开创了屏幕指纹、升降摄像头、微云台防抖、120W超快闪充等无数全球首发体验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在“长赛道”上深耕不辍。
![]()
vivo执行 副总 裁 胡 柏山
对短长赛道的界定与探索,厘清了vivo的战略方向:始终将对人的关切放在首位,去探寻真正有意义的改变,创造“不一样、好很多”的体验。
2025年,vivo最新的动作与之一脉相承,布局MR和家庭机器人,成了vivo长赛道积累下的最新落子。
2025年3月,vivo对外透露已经正式成立了机器人Lab,官宣进军机器人领域;8月,他们发布了一款探索型新单品:vivo Vision混合现实(MR)头显探索版。
![]()
vivo Vision混合现实头显探索版
在vivo的未来蓝图中,如胡柏山所介绍的那样:“我们致力于通过手机AI、影像和MR能力,短期满足用户对大屏沉浸感的需求,长远作为机器人的眼睛和大脑,攻克家庭这一非结构化场景下的‘感知-决策’难题,搭建未来家庭机器人走入千家万户的桥梁。”
“这不是追风口,而是vivo顺势走出的下一步。”他说道。

良币时代
“风口”一词,一向与vivo的气质格格不入。
vivo的核心价值观是“本分”,按吴老师的说法:本是初心,分是边界,初心如磐石,边界随能力慢慢扩展。
实际上,vivo是中国企业史上为数不多,在战略风格上颇具定力的科技企业。
以围棋来比喻,在战法上,存在两种相对立的风格,一种追求爆发与逆转,依靠天才直觉创造奇迹,擅长“逆转胜”,又称“怪手”;另一种则是以“本手”至上,追求效率与稳定,以精准计算掌控全局,不求妙手,但求“半目胜”(51%的胜率)。
vivo正属于后者。
在外人看来:它的棋风朴实无华,总是一副不紧不慢的样子,但是对手所走的每一步,其实它都看得很清,它了解对手在想什么,也知道,自己在什么时间,在什么地方,能够赶上去。
这一战法的强大之处,不在于某一手棋是“神之一手”,而在于全局99手棋都是“准神之一手”,没有短板,这样的胜利往往是体系性的、整体性的,让对手无隙可乘。
技术研发上,2020年与蔡司合作后,在影像赛道上vivo致力于做“小数点后”的功夫,如同每手棋追求1目效率,最终靠“技术复利”形成厚势。
落到当下MR和家庭机器人的投入,它提出将选择渐进突围、沿途下蛋,打造“技术-产品-场景”的正反馈闭环。
本质上,它强调的是创新的“累积性”,即知识是一种特殊的资源,在合适的路径与方向选择下,随着知识的增加,不同知识的组合也会呈指数级增长。
战略定力上:2020年行业焦虑造车时,沈炜内部讲话时强调“埋头种因”,这手“本手”避免了陷入未知的“复杂对杀”,保住了中盘优势。
合作关系上,vivo并不争强好斗的风格,与生态伙伴一起形成合力之势:一直以来,vivo与供应商的账期都为60天,实际付款通常不会超过45天;vivo Vision的推出,也反复强调将开放标准,推动第三方应用开发者与内容创作者共建MR内容生态;在MR及机器人领域,vivo将专注技术研发,硬件交给合作伙伴完成等等。
![]()
vivo全球总部
在时代的棋局上,不乏冒险与颠覆,但vivo却不求惊涛骇浪,只求细水长流;不图一战功成,但图积胜成势。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商业世界零和博弈与豪赌出奇迹的观念大行其道,是一个强调投资回报比的“ROI时代”——流量即正义,爆款即成功。
但降噪过后,泡沫散尽,回望走过漫长道路、扛过周期的,恰是那些主打硬核创新,谋求共赢的定力至上者。
最近一期的《哈佛商业周刊》,将这种反ROI、致力于创新与价值创造,不仅服务好自己用户/客户,也致力于建设更良性共赢的商业生态,称为“良币时代”。
它们认为,在良币时代,成功的企业将不会再是一只从石头里蹦出来的齐天大圣孙悟空,而是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最终成圣的斗战胜佛。
这显然是一个属于vivo们的好时代。
至于贯穿其中的,究竟是人工智能、空间计算还是材料革命,本质都并无差异。因为最高明的科技,与最高明的棋道一样,最终都会返璞归真。
正如vivo坚信的那样:科技的高度,终须回归人的尺度。真正的突破,从来不在冰冷的参数表上,而在人们真实的生活里。
vivo,三十岁生日快乐。
本篇作者| 和风月半|责任编辑|何梦飞
主编|何梦飞|图源|VCG
查看vivo 30周年数读报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