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绝.啼蛄吊月
蕉窗灯暗夜阑时,露重风凉鬓欲丝。
一枕秋声和梦断,啼蛄吊月不成诗。
首句"蕉窗灯暗夜阑时"以视听通感奠定全诗基调:芭蕉叶影摇曳的窗棂前,将尽未尽的灯火在夜色中明明灭灭,既写实景又暗喻人生暮年的朦胧心境。"夜阑"二字双关昼夜交替与生命时序,为后续的秋思埋下伏笔。
次句"露重风凉鬓欲丝"转入触觉与生命的双重感知。浓重的露水与寒凉的夜风穿透衣衫,不仅带来肌肤的战栗,更触发诗人对鬓发斑白的生命直观。"鬓欲丝"三字尤妙,将物理的发丝垂落与心理的思绪纷乱交织,既写秋夜凉意侵骨,又暗喻壮志渐消的无奈。此时蕉窗内的灯影、窗外的露华与诗人的华发,共同构成冷色调的生命画卷。
转句"一枕秋声和梦断"实现由外而内的意境深化。秋虫鸣唱、落叶沙沙等复合秋声穿透枕畔,将残梦撕扯得支离破碎。"和"字精妙地展现声音与梦境的胶着状态,既似秋声融入梦境,又像梦境被秋声肢解。这种感官的错位恰似现代存在主义哲学中"自我"与"世界"的断裂感,在古典语境里获得诗性表达。
![]()
结句"啼蛄吊月不成诗"陡然升华,将个人体验推向宇宙维度。"啼蛄"即蝼蛄,这种常现于秋夜的鸣虫,在诗人笔下化作凭吊明月的孤独身影。虫鸣本是无意识的自然现象,经"吊"字点化顿生悲怆,仿佛微小生命也在对月伤怀。末三字"不成诗"戛然而止,既是对创作困境的坦诚,更是对生命言说本质的哲学叩问——当所有意象都指向秋夜的萧瑟时,语言本身已然苍白。
全诗通过"灯—鬓—梦—诗"的意象链条,完成从物理空间到精神世界的层层深入。古典诗词中常见的秋夜题材,在此被赋予存在主义的现代性思考:个体生命如同啼蛄吊月,在浩瀚时空中发出微弱的独白,既是对永恒的徒劳叩问,亦是存在本身的诗意确证。
![]()
七绝·秋虫悲语
露冷阶前络纬啼,更堪风叶满庭西。
秋来多少思乡客,不是关山亦泪垂。
首句"露冷阶前络纬啼"以触觉与听觉双感开篇:冰冷的露水浸润石阶,络纬(蟋蟀别称)的啼鸣在清寒中显得格外凄切。"冷"字既写秋夜实景,又暗喻游子内心的孤寂,而阶前虫鸣则成为乡愁的第一声召唤。
次句"更堪风叶满庭西"将空间张力推向庭院深处。西风卷着落叶在庭中盘旋,"满庭西"三字尤妙,既写秋风横扫落叶的动态画面,又暗含日暮西沉的时间流逝。飘零的落叶与徘徊的游子形成镜像,风叶的"西"向漂泊恰似游子背井离乡的轨迹,自然意象与人文情感在此浑然一体。
转句"秋来多少思乡客"笔锋陡转,从具体场景跃升至普世情怀。诗人以设问般的感叹,将个人愁绪扩展为天下游子的共同心声。"多少"二字蕴含着对茫茫人海的深情观照,让私人化的秋夜虫鸣升华为群体性的生命共鸣。
结句"不是关山亦泪垂"点破乡愁真谛:即便没有险峻关山的阻隔,游子仍会为秋声泪下。这颠覆了传统思乡诗"关山难越"的固定范式,揭示出乡愁的本质——它源于心灵深处的归属渴望,是游子与故土血脉相连的精神印记。当秋虫的悲鸣穿透时空,每个思乡的灵魂都在落叶纷飞中听见了自己的回声。
![]()
七绝.寒虫夜怨
凉风飒飒动阶墀,秋月娟娟傍竹移。
谁道此声无别调,夜深犹自怨幽期。
首句“凉风飒飒动阶墀”,以听觉与视觉联动描绘秋夜之景。飒飒凉风轻拂台阶,营造出清冷、孤寂的氛围,为全诗奠定了哀怨的基调。“动”字赋予画面动态感,仿佛凉风也带着丝丝愁绪,撩动着诗人的心弦。
次句“秋月娟娟傍竹移”,进一步渲染环境。皎洁的秋月缓缓移动,傍着竹子,月光洒在竹上,竹影摇曳,更添几分清幽。此句不仅展现了秋夜的静谧之美,也以竹的意象暗示了高洁、孤独的品质,烘托出诗人内心的孤寂。
后两句“谁道此声无别调,夜深犹自怨幽期”是情感的爆发与深化。诗人以反问的语气,指出寒虫的鸣声并非没有别样的曲调。“夜深犹自怨幽期”,点明寒虫在夜深人静之时,仍在哀怨着自己的幽期。这里的“幽期”或许象征着诗人心中难以实现的期许、抱负,或是一段无果的情感。寒虫的鸣声成了诗人内心怨愤的寄托,借虫之怨,抒己之愁。
整首诗借景抒情,情景交融,通过凉风、秋月、寒虫等意象,将诗人在秋夜中的孤独、哀怨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让人感受到那份深藏于心底的幽思与无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