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占中国陆地国土面积六分之一的广袤疆域上,新疆用七十年时间创造了跨越式发展奇迹:地区生产总值从1955年的12.31亿元增长至2024年的2万亿元,增长幅度超1600倍。这一成就的背后,胡杨精神与兵团精神作为精神坐标,始终贯穿于新疆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之中。
![]()
作为世界上距离海洋最远的地区,新疆的发展历程实质上是人与自然的博弈史。石河子市的崛起印证了这一点:第一代兵团战士在年均降水量仅200毫米的戈壁滩上,用“地窝子”解决居住问题,靠人力完成垦荒1700万亩。从军垦博物馆里锈迹斑斑的坎土曼到现代农业的智能滴灌系统,兵团精神中的“开拓进取”特质推动了生产方式的五次迭代升级。
胡杨精神在新时期呈现出多维度的实践形态。据新疆发改委数据显示,过去十年累计防沙治沙面积达1.5亿亩,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的绿色走廊向腹地推进了300公里。在教育领域,“特岗教师计划”累计选派25.6万名高校毕业生赴南疆基层任教,教育投入占GDP比重连续12年超过5%。这种“扎根边疆”的坚守在民生改善中具象化:全区行政村标准化卫生室覆盖率从2010年的43%提升至2025年的100%,婴幼儿死亡率下降至5.6‰,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提出的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将精神传承转化为制度安排。公务员招录实行“三支一扶”人员笔试加分政策,基层岗位服务年限与职称评定直接挂钩。在产业发展中,兵地融合改革催生出87个共建工业园区,2024年实现产值3800亿元,占自治区工业总产值26%。对口援疆机制则构建起跨区域精神传承网络,19个援疆省市累计投入资金1478亿元,实施项目1.2万个,其中文化润疆项目占比达31%。
新疆七十年巨变揭示的核心经验在于:精神力量需要通过制度设计转化为可持续发展的动能。从“访惠聚”驻村工作队建立的7.2万个群众服务平台,到中欧班列(乌鲁木齐)集结中心开行的1.2万列跨境班列,精神内涵已深度融入开放格局。当前全疆铁路运营里程突破9000公里,高速公路网密度超越部分东部省份,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吸引148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这些成就是“艰苦奋斗”精神在新时代的具象表达,印证着精神传承与现代化建设的辩证统一。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