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部人桌上的海鲜,正从“稀罕物”变“家常菜”。过去,东南沿海五省人均吃海鲜超60公斤。
![]()
内陆八省呢?
人均不足10公斤,西藏低至1.23公斤。
南北差距更大,南方消费量是北方2.6倍。这两年,格局变了。
2023年春节,县域海鲜订单占比超北上广深。
![]()
小镇青年买大虾、鲍鱼,成增长最快群体。西部高端海鲜销量,同比涨了183%。
农村人更能吃海鲜了,2013到2023年,人均消费从6.6千克涨到12.
2千克,涨了84%。
批发市场也热闹,今年1-7月,全国45家市场成交量535.
![]()
34万吨,西部没拖后腿。为啥能“吃得起”?农民收入涨得猛。
2013到2023年,农村人均收入从8896元涨到2.3万,涨了159%。
城里人收入涨92%,但海鲜消费只涨20%。低收入群体,收入涨了更爱买海鲜。海鲜价格也亲民了,8月渤海海蟹降3成,福建鱼虾近乎腰斩。
9月东海开渔,梭子蟹、带鱼量增2-3倍,价降20%-30%。进口海鲜也降价,挪威三文鱼上半年量增6成,价降15%。“吃得到”靠啥?
![]()
供应链升级是关键。
我国海岸线长3.
2万公里,海水淡水产量差不多,货源足。2017年“最严”休渔,渤海、黄海鱼多了,带鱼、鱿鱼种群涨20%-80%。
内陆还能自己养海鲜,新疆盐碱地养三文鱼,占国内40%,还出口。宁夏盐碱地养南美白对虾,产量760吨,涨40.
![]()
7%。陕西、内蒙古也能养白对虾、青蟹。
冷链网更密了,“四横四纵”覆盖75%地区,西藏也有了骨干冷链。
东南海捕黄鱼到西部,冷库、基地、县级中心,一路保鲜。但差距还在,沿海能吃刚靠岸的渔获,中西部要等1-2天。
高端海鲜供应少,价也更高。从“吃不到”到“吃得到”,从“偶尔吃”到“经常吃”,这一步不容易。这是经济发展的缩影,收入涨了想吃好的,技术打破地理限制。
![]()
未来冷链更牛,内陆养得更多,居民更有钱,差距还会缩。
想知道家乡海鲜咋变的?点关注看后续。
数据仅供参考,具体以官方发布为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