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那是一个风云变幻、血雨腥风的时代。列强侵略的铁蹄肆意践踏华夏大地,清政府腐败无能,割地赔款,百姓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无数仁人志士挺身而出,试图挽救这摇摇欲坠的江山。戊戌变法,便是其中一次悲壮而又伟大的尝试,然而,它最终以失败告终,谭嗣同等六君子血洒菜市口。
谭嗣同就义前,用煤屑在墙上题下那首震撼人心的诗:“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臾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昆仑”据说指的就是康有为和大刀王五。
王五,这位侠肝义胆的武林豪杰,祖籍关东,普遍说法是河北沧县人,名正谊,字子斌,亦或子宾、子彬。他在北京市崇文区西半壁街13号定居,离珠市口很近。一代武林宗师霍元甲,还曾在他家小住,二人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
谭嗣同被捕后,王五心急如焚,一心想要劫法场营救。虽说这一说法还有待史料进一步证实,但谭嗣同就义后,王五不顾个人安危,冒着杀头的风险去收尸,却是实实在在的真事。这份对朋友的义气,对正义的坚守,让他成为了江湖中人人敬仰的英雄。
时光流转,到了1900年7月20日,这一天,北京城被阴霾笼罩。
八国联军如恶狼般闯入,烧杀淫掠,无恶不作。古老的京城在侵略者的暴行下颤抖,百姓们哭声震天,生命如蝼蚁般脆弱。源顺镖局的掌柜王子宾,也就是大刀王五,本是个血性汉子,平日里就爱打抱不平,如今看到洋鬼子如此残害同胞,心中的怒火如火山喷发般不可遏制。
他毅然决然地舍弃了镖局的安稳,化身暗夜中的侠客,神出鬼没地与洋鬼子展开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暗斗。每到夜晚,他便如鬼魅般穿梭在京城的大街小巷,寻找那些作恶多端的洋鬼子。一旦发现目标,他便如猛虎下山,大刀一挥,便有几个洋鬼子倒下。他的每一次出手,都为死难的同胞报了一份仇,也让洋鬼子们闻风丧胆。
然而,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这一天,王五路过一户姓石人家的宅院,突然听到院中传来妇人凄惨的哭声。那哭声如同一把利刃,刺痛了他的心。他毫不犹豫地冲进院中,眼前的景象让他怒发冲冠:十几个洋鬼子正围着几个妇女,肆意施暴。王五怒吼一声,抡起大刀便冲了上去。
洋鬼子们被这突如其来的攻击打得措手不及,一时间乱作一团。王五如猛虎入羊群,大刀所到之处,血光四溅,洋鬼子们纷纷倒地。但洋鬼子们毕竟人多势众,且手持火器。在激烈的搏斗中,王五渐渐体力不支。尽管他奋力拼杀,杀死了数名洋鬼子,但最终还是被敌人的枪弹击中。
洋鬼子们看着倒下的王五,眼中充满了仇恨和恐惧。他们恨王五杀了他们的同伴,更恐惧这个中国人的英勇无畏。为了泄愤,也为了吓唬中国老百姓,他们残忍地割下了王五的头颅,放入木笼,然后将木笼高高地挂在齐化门(朝阳门)的城楼上示众。
王五惨死的消息如同一颗重磅炸弹,在江湖中引起了轩然大波。他的弟子们悲痛欲绝,纷纷发誓要为师傅报仇。而在天津,一代武林宗师霍元甲听到这个噩耗后,更是气得火冒三丈。他与王五虽交往不算深厚,但同为武林中人,且都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对王五的侠义之举早已钦佩不已。如今,王五惨遭洋鬼子杀害,头颅还被悬挂在城楼上,这让霍元甲如何能忍?
霍元甲当即决定前往北京,为王五收尸。他带上王五的一个弟子,快马加鞭地赶往京城。一路上,他们风餐露宿,日夜兼程,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尽快赶到北京,让王五入土为安。
此时,镇江人刘鹗正寓居北京。
![]()
刘鹗也住西半壁街,和王五是街坊邻居。这位才华横溢的文人,不仅著有《老残游记》这部文学名著,更有着一颗爱国爱民、侠义心肠。他常去王五夫人在半壁街上的饭馆“元兴堂”吃饭、宴客,因而与王五夫妇相识,关系十分要好。
霍元甲到京后,王五的那个弟子知道刘鹗和王五的关系,便带着霍元甲来到了半壁街,先找到了王五的夫人。王五夫人此时正沉浸在巨大的悲痛之中,丈夫的惨死让她几乎崩溃。但看到霍元甲前来,她还是强忍着泪水,向霍元甲讲述了事情的经过。随后,在王五夫人的带领下,霍元甲和弟子来到了刘鹗的家中。
刘鹗看到霍元甲风尘仆仆的样子,心中便已明白了几分。
他热情地将霍元甲迎进屋内,说道:“霍大侠,王五兄弟惨遭毒手,实乃我中华之痛。如今他的头颅被挂在城楼上,要想取下,绝非易事,但此事我定当全力相助。”
霍元甲感激地说道:“刘先生侠义心肠,令人敬佩。我霍元甲虽一介武夫,但也知道义字当头。王五兄弟为国为民,惨遭杀害,我若不能让他完整入土,誓不为人。还望先生能出谋划策,助我一臂之力。”
刘鹗沉思片刻后,说道:“霍大侠,此事需从长计议。齐化门乃是洋鬼子重兵把守之地,城楼上更是戒备森严。我们不可贸然行事,否则不仅取不下头颅,还会白白送了性命。”
接下来的几天里,刘鹗和霍元甲日夜商讨收尸的计划。他们仔细研究了齐化门的地形和洋鬼子的巡逻规律,还派人四处打听城楼上的具体情况。经过一番周密的谋划,他们终于制定出了一个详细的方案。
![]()
到了行动的那天晚上,夜幕如墨,京城被黑暗笼罩。刘鹗和霍元甲穿上黑色的夜行衣,悄悄地摸到了齐化门附近。他们躲在一处隐蔽的角落,观察着城楼上的动静。
城楼上,几个洋鬼子手持火器,来回巡逻着。他们的眼神中充满了警惕和凶狠,仿佛在向中国人示威。
刘鹗轻声对霍元甲说:“霍大侠,等巡逻的洋鬼子过去后,你就迅速上去取下头颅,我在下面接应你。若是有意外情况,你切不可恋战,尽快撤离。”
霍元甲点了点头,紧紧地握着手中的绳索。他目不转睛地盯着城楼上的动静,等待着时机。
过了一会儿,一队洋鬼子巡逻过去,城楼上出现了一瞬间的空当。霍元甲看准时机,如离弦之箭般冲了出去。他身形矫健,几步就来到了城墙下。他迅速将绳索甩上城墙,然后顺着绳索攀爬而上。
洋鬼子们很快发现了霍元甲,他们惊慌失措地大喊大叫起来。有的拿起火器,向霍元甲射击;有的则冲向城楼边缘,试图阻止他。但霍元甲身手敏捷,他左躲右闪,巧妙地避开了洋鬼子的攻击。
终于,霍元甲爬上了城楼。
他一眼就看到了挂在木笼中的王五的头颅。他的心中一阵悲痛,但此时不是悲伤的时候。他迅速冲向木笼,用力砍断了捆绑木笼的绳子。然后,他小心翼翼地取下王五的头颅,用一块布包好。
就在这时,洋鬼子们已经围了过来。他们挥舞着刀枪,向霍元甲扑来。霍元甲毫不畏惧,他大喝一声,挥舞着手中的武器,与洋鬼子们展开了激烈的搏斗。他的武艺高强,洋鬼子们根本不是他的对手。不一会儿,就有几个洋鬼子倒在了他的脚下。
但洋鬼子们越来越多,霍元甲渐渐有些吃力。就在这时,刘鹗在下面大喊:“霍大侠,快下来!”霍元甲听到喊声,知道不能再恋战。他瞅准一个机会,纵身一跃,跳下了城楼。
刘鹗早已在下面安排好人手接应,他们在城楼下0一把接住霍元甲,然后众人按照商定好的路线,迅速消失在黑暗中。
他们带着王五的头颅,找到了一个安全的地方,将头颅暂时掩埋起来。数月之后,待风声过去,他们又把头颅和王五的尸身合在一处,安葬在了一个隐秘的地方。刘鹗还亲自为王五撰写了碑文,以纪念这位侠义英雄。
虽然不知道当年王五的坟址究竟在什么地方,但他的侠义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中。
而刘鹗这位出自镇江丹徒的洪都百炼生,以他的智慧和义气,帮助霍元甲完成了为王五收尸的心愿,他的名字也和这段侠义故事一起,在江湖中流传千古。
点击分享:
看这些镇江记忆,却已淹没光阴里!
挖掘镇江的文化,让它成为镇江的名片,
如感兴趣,关注一下“镇江风情”这个号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