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最新气象监测数据,广东省国家级气象站的最大阵风纪录已由 2025 年 9 月 24 日台风 “桦加沙”(国际编号 2518)刷新。江门台山市上川岛国家气象站于当日 12 时 55 分录得65.1 米 / 秒(17 级以上)的瞬时阵风,打破了 1979 年台风 “HOPE” 期间汕尾录得的60.4 米 / 秒的历史极值。这一数据经广东省江门市气象局核实,具有官方权威性。
![]()
一、纪录突破的核心背景
- 台风强度与路径台风 “桦加沙” 于 9 月 24 日 17 时前后以台风级(13 级,38 米 / 秒)在阳江市海陵岛登陆,登陆前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 16 级(55 米 / 秒),属于超强台风级。其移动路径靠近广东中西部沿海,上川岛处于台风外围强风区,地形加速效应显著提升了阵风强度。
- 监测条件的科学性上川岛国家气象站海拔 21.9 米,位于海岛开阔区域,无建筑物遮挡,能真实反映自然风力状况。该站配备的激光测风雷达等现代化设备,可精确捕捉瞬时极值,数据误差控制在 ±2% 以内。
二、历史数据对比与影响
- 1979 年台风 HOPE 的局限性1979 年台风 “HOPE” 登陆时,气象监测以机械式风速仪为主,响应速度较慢,且汕尾站点位于陆地区域,周边地形可能削弱了实测风速。而此次 “桦加沙” 的监测数据通过实时卫星传输与地面雷达组网验证,精度大幅提升。
- 极端天气的警示意义65.1 米 / 秒的阵风相当于 234 公里 / 小时的风速,远超 17 级台风的标准阈值(56.1-61.2 米 / 秒),达到 “超强台风 +” 级别。这种风力可轻易掀翻汽车、摧毁广告牌,对沿海基础设施构成毁灭性威胁。例如,珠海市在此次台风中录得 59.1 米 / 秒的阵风,导致情侣路部分海堤被冲垮,海水倒灌深度超 1 米。
三、防御与应急响应
- 提前预警与人员转移广东省于 9 月 23 日启动防风 Ⅰ 级应急响应,这是继 2018 年台风 “山竹” 后首次启动最高级别防御措施。截至 24 日中午,全省共转移危险区域人员超 37 万,开放应急避难场所 8600 余个。深圳、珠海等地实施 “五停”(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机场取消所有航班,高铁全面停运。
- 工程防御的成效珠海自 2017 年 “天鸽” 台风后新建的风暴潮防御工程,成功抵御了此次台风的侵袭,将海水倒灌风险降低约 40%。江门市川岛镇沙堤海岛站(海拔 260 米)更录得 67 米 / 秒的阵风,虽非国家级气象站数据,但印证了沿海地区的极端风况。
四、未来趋势与科学启示
- 气候变化的潜在影响近年来,西北太平洋台风强度呈上升趋势。世界气象组织(WMO)研究表明,全球变暖导致海洋表面温度升高,为台风提供了更多能量,类似 “桦加沙” 的极端天气事件可能更频繁发生。
- 监测技术的迭代需求此次纪录突破凸显了海岛气象站网络的重要性。广东省计划在 2026 年前新增 10 个海岛自动气象站,重点部署毫米波雷达和超声波风速仪,实现对台风核心区的精细化监测。
五、公众防护建议
- 极端天气应对当台风预警升级至红色时,公众应避免外出,选择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高层建筑避险。沿海居民需提前加固门窗,储备至少 3 天的饮用水和食品。
- 次生灾害防范台风 “桦加沙” 带来的强降雨(广东沿海局地 250-270 毫米)可能引发山洪和泥石流。山区居民需密切关注地质灾害预警,及时撤离危险区域。
此次纪录的刷新不仅是气象科学的重要事件,更警示我们需加强极端天气的监测预警与防灾体系建设。建议关注中央气象台、广东省气象局官方发布的实时信息,以获取最新防御指引。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