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开场锣鼓喧天,宣传片剪得热血沸腾,可到真刀真枪上场时,咦?这不就是仓库里翻出来的老家伙吗?从几年前五角大楼就开始放风,说要搞中程陆基导弹,专治各种不服,特别是针对中国周边那点事儿。
2025年上半年,陆军把“堤丰”系统拉出来亮相,这玩意儿听着高大上,其实就是海军舰艇上的MK41发射器改装版,里面塞的导弹还是标准-6和战斧,那些上世纪的熟面孔。
![]()
美军退出中导条约后,就憋着劲儿要补上陆基中程火力的洞。2019年启动的项目,到2021年陆军就规划在亚太部署,目标直指“平衡力量”。可高超音速那条路走得磕磕绊绊,“暗鹰”从实验室拉到靶场,一路故障不断。2023年两场试射直接黄了,助推器和滑翔体总出岔子。
转到2024年,情况也没好转,3月和9月的发射又被叫停,陆军只好低头认栽,把原型弹的投产时间推到下半年。这时候,“堤丰”就成了救急的临时工。它不是全新设计,而是把海军的垂直发射系统拆下来,焊上轮子,配上雷达和指挥车,就能上路。
导弹呢?标准-6本来是防空反舰的,射程勉强拉到1000多公里,但速度音速级,巡航时轨迹太直溜,现代雷达网一扫就露馅。
![]()
战斧巡航导弹更老派,亚音速低飞,发动机嗡嗡响着绕岛,可在密集防空环境下,生存率低得可怜。陆军宣传时总爱说射程1800公里,精准打击,可实战里,这些旧货的弱点谁都门儿清。
堤丰的首秀在2024年4月菲律宾,美菲士兵一起把系统从C-17运输机上卸下来,架在吕宋岛机场旁。媒体拍了照片,陆军发声明,说这是冷战后亚太首次陆基中程部署,威慑力拉满。中国外交部当时就表态,称这加剧军备竞赛。
菲律宾那边呢?表面欢迎,私下官员嘀咕,怕得罪邻居,不想让它常驻。结果,系统用完就撤,留下一堆外交余波。
![]()
到2025年,陆军在澳大利亚的Bradshaw训练区实弹射击,标准-6从发射架喷出,扑向海上拖靶,一击命中,水花四溅。这算是堤丰在西太平洋的第一次实战验证,陆军将领在简报会上举杯庆祝,可海军那边不乐意,抱怨陆基版抢了舰载导弹的资源。
“暗鹰”项目像个拖油瓶,2025年上半年继续延误。2月份,陆军还信誓旦旦,说年底前第一个电池就能上岗,包括导弹和发射器。可到了6月,国会报告直指问题:机械工程故障频发,滑翔阶段偏航严重。
7月22日,五角大楼更新计划,目标定在财年第三季度投产,可测试数据摆在那儿,助推器点火后总有不稳。
![]()
8月6日,陆军官员在阿拉巴马州亨茨维尔的会议上公开辩护,说延误是技术迭代的正常代价,预算不会少,预计年底前首飞修改版。听起来硬气,可媒体吐槽,这已经是第N次“明年见”了。
堤丰的尴尬还不止技术层面,部署地儿成了大难题。亚太盟友一个个打太极,韩国从头到尾摇头,说主权敏感,不想沾边。
日本防卫省倒有胃口,西南岛链想建自家导弹网,但买战斧只是过渡,等国产升级。菲律宾和澳大利亚更现实,前者临时借地,后者演习时用用。关岛那块儿,本是陆军心头好,后勤稳当,可空军海军跳脚,说这后院变前沿,风险全自己扛。
![]()
内部文件显示,2024年底的会议上,三军种拉锯到深夜,陆军地图戳坐标,空军拍桌争跑道。结果呢?堤丰成了“游击队”,哪儿演习去哪儿,固定落脚难寻踪。
“暗鹰”的故事更曲折,长程高超音速武器LRHW,设计滑翔体速度超5马赫,轨迹跳跃,专破拦截。从2018年概念,到2022年首飞失败,根子在助推器。
2024年,陆军推迟三场测试,原因机械卡壳。8月8日,新闻周刊更新,说首电池年底投产,可国会问责声浪大,GAO报告直指进度松散。陆军助理部长道格·布什卸任前签的文件,强调信心满满,可现实是,原型弹半年内用不上。
![]()
美军牛皮吹得响,技术却跟不上野心,旧武器顶上,勉强维持面子。
堤丰在澳洲收尾,“暗鹰”还悬着,故事没完,军费账单谁买单?威慑真管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