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
世间最难的事就是与人打交道
有这样一份工作
件件都是“疑难杂症”
日日身处“风口浪尖”
这就是信访工作的真实写照
正因如此
从刑侦前线一路打拼出来的刘红连
转岗至辽宁省大连市公安局信访部门时
不少亲友都为她“捏了把汗”
![]()
五十多岁“切换赛道”实属不易
这位女刑警
曾7次作为谈判专家
面对面从绑匪手中成功解救人质
也曾带队破获
涉案金额几十亿元的
偷税漏税重特大刑事案件
在她眼中
每一个百姓诉求就像一起案件
相同的是
都要回应群众的期盼
而更难的是
必须做到“事心双解”
![]()
2022年底到信访部门工作以来
刘红连亲手化解疑难积案32起
指导化解陈年积案200余起
帮助700多人解决合理诉求
从被“指鼻子”“吃闭门羹”
到当事人送来亲手剥的家种花生
“为民解难、为党分忧”这八个字
于无声处写入了刘红连的日常
“没有群众的信任
就永远迈不出解决问题的第一步”
“红连啊,我和闺女是来谢谢你的
是你让我们娘俩的日子又有了盼头”
2024年中秋节的前一天
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拉着女儿
来到刘红连的办公室
紧紧拉着她的手说
原来
老人的女儿
因多年前的一起案件持续上访
有关部门多次与她协商
但因补偿款一直未达成和解
刘红连找到她的街坊邻居
了解到由于婚姻的打击
加上长期在外漂泊
使她内心极度缺乏安全感
“娘俩为了这事奔波了大半辈子
绝不能让她们心中的盼头落空”
她深知每个诉求背后
都是普通人沉甸甸的人生
面对这块“硬骨头”
刘红连把六千多页的信访材料逐页看完
跑遍了相关部门找到有关人员逐一面谈
把其中的是非曲直里里外外摸了个透
认定其诉求确有合理部分
应该在合理范围内予以补偿
刘红连决定从当事人的母亲作为突破口
但是老人始终不肯相见
一直坚持走访了30余次
老人终于同意与刘红连隔门对话
一次下班开车回家
刘红连脑子里一直想着这起案件
车竟也下意识地开到了老人家附近
这是她第45次上门
她轻轻敲门
屋里仍然没有任何回应
刘红连知道老人一定在家
询问老人身体状况后就准备离开
此时门里传来一句
“红连,你等等
冲你这份心,孩子的事交给你了!”
![]()
在老人的劝解下
刘红连终于得到了她女儿的信任
每天忙完工作
刘红连就和她发微信、打电话
不知不觉就到了后半夜
经常是手机发烫,口干舌燥
在此期间
刘红连不仅多方沟通争取
帮其在市内安排住处
还持续反馈进展、共同想办法
五个月后
当事人接受合理补偿
这起多年积案终得化解
那扇45次才敲开的门
也成为了融化坚冰的起点
“再坚的冰,只要握住不松手
总有融化的那一天”
年代久远的案子
因时间跨度长、矛盾积累深
常成为信访“老大难”
刘红连坚持以“有解思维”面对
像“钉钉子”一般持续推进
将诸多“不可能”变为“可能”
![]()
2023年末
一对老年夫妇反映四十多年前的问题
因年代久远难以证实
成了多年心病
刘红连请他们到接待室
倾听了整整一下午
她承诺
“这事我帮你们查,一定给个说法”
![]()
随后她跑遍全市档案库
小心翻开发脆的旧页
逐张拍照放大查阅
最终找到关键记录
并联系到当年知情人
帮老两口争取到合理补偿
签字时,老人落泪道
“没想到这辈子还能等到这一天!”
如今逢年过节,他们仍会来电问候
刘红连已成为他们心中的“家人”
![]()
“跟群众,讲感情
但既然是办案子,就得讲证据!”
刘红连认为
只有真情不够更需专业能力
她延续刑警时期“挤时间学习”的习惯
桌上、包里总放着
《信访工作条例辅导读本》
《信访工作法治化学习读本》
书页划满重点,笔记写满数本
![]()
对于群众与单位各执一词的情况
她不偏不倚,以办案思维突破
对照法律、出示证据
直面核心也守住底线
面对不合理诉求
她细致捋清账目、核实说明
让当事人叹服
“这笔账,你算得比我还明白!”
她同样向责任单位厘清事实
督促依法依规处理到位
“老百姓的事
拖不得、更糊弄不得”
刘红连“铁娘子”式的作风
既敏捷又细腻,既接地气又持公心
以“摆事实、讲法律”的方式
不仅解开心结
更引导群众在法治轨道内解决问题
![]()
从酷暑到寒冬,从田头到炕头
刘红连始终奔走一线
迎着群众期盼的目光
将一件件积压多年的“骨头案”彻底化解
为“铁娘子”刘红连
来源:公安部新闻传媒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