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滚动播报
(来源:和合承德网)
木兰围场迎来丰收季 激活县域发展新动能
和合承德网讯(记者代英健,通讯员梁亚兰、李晓娜)近日,“木兰围场丰收季”主题活动热潮涌动,这场集农特产品展示、非遗文化展演、夜经济消费于一体的盛会,是围场“生态底色+产业特色”发展成果的集中亮相。截至目前,活动已带动37个乡镇、174个村集体累计增收80余万元。
在丰收季活动现场,被誉为“中国北方第一牛镇”的棋盘山镇用一口直径2.15米的“巨无霸铁锅”点燃了现场烟火气。新鲜牛肉与本地香料在锅中炖煮,浓郁肉香弥漫展区,游客排队品尝。
据介绍,依托“合作社+农户+保险”模式,棋盘山镇实现了肉牛育种、养殖、屠宰全链条规范化发展,全镇肉牛存栏量常年稳定在4万头以上,既解决了农户“养牛易、卖牛难”的顾虑,更让优质肉牛成为带动群众增收的“硬通货”。此次将“大锅炖牛肉”搬上丰收季舞台,不仅是对本土优质农产品的集中推介,更体现了围场以消费场景创新激活传统产业的发展智慧,为农业产业化发展注入新活力。
在道坝子乡的展位前,“最长的马铃薯粉条”吉尼斯世界纪录现场重现,引得游客驻足围观。2024年,14名手工艺人以传统纯手工漏粉技艺,制作出长达500.152米的马铃薯粉条,成功打破吉尼斯世界纪录,让“围场粉条”成为响当当的地域品牌。如今,从马铃薯种植到粉条深加工,道坝子乡已构建起完整产业链,培育标准化加工企业6家、家庭作坊40余家,年销量跃升至1300吨,产值突破2800万元,曾经的“土疙瘩”变成了村民增收的“金链条”。这正是围场立足资源禀赋、做优特色产业的鲜活例证。
在新地镇的非遗“满族八大碗”展区,以本地散养猪肉、山地柴鸡、地窖土豆、自制干豆角等乡土食材为原料,通过蒸、炖、扣等传统技法烹制的“八大碗”,既是满族民俗文化的载体,也是围场特色饮食产业的代表。活动中,非遗传承人现场制作的肉丸子、梅菜扣肉等美食,因地道风味赢得游客青睐,最高单日销售额达1.2万余元,不仅打响了非遗美食的名气,更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让村民共享产业发展红利。
如今,从田间地头的特色种植养殖,到产销对接的产业体系构建,再到“农特产品+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围场已形成全域协同、多点发力的产业发展格局,农户通过参与特色产业实现稳定增收,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续增长。这份成绩单,既是围场贯彻落实关于“三农”工作决策部署的具体成果,也为北方生态型地区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未来,围场将继续以产业创新为抓手,深化“农文旅”融合,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让丰收的喜悦不仅停留在金秋九月,更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持久动能。
百亩桃园喜丰收 农旅融合促振兴
和合承德网讯(记者代英健,通讯员徐川)走进滦平县马营子满族乡庄头部落的桃园,连片的桃林枝繁叶茂,翠绿的叶片间,一个个圆润饱满的蜜桃沉甸甸地挂满枝头,构成一幅喜人丰收图景。
庄头部落副总经理张金玲向记者介绍:“这里是一处景区,从9月1日开始到10月是我们桃园的采摘期。现在桃园共有400多亩地,5400多棵桃树,桃子的品种是艳特红晚桃,最大的优势是不打农药,可以放心吃。”记者看到,果农们的身影穿梭在果树间,他们挎着竹篮,脚步轻快却又格外小心。采摘时,一手稳稳托住桃子底部,一手轻轻捏住果柄顺时针一拧,熟透的蜜桃便落入篮中,动作娴熟又温柔,不一会儿,竹篮里就装满了蜜桃。
李俊国是这里的一名员工,忙碌中他向记者讲起了自己的情况,“我就是本村村民,平时也没什么工作,就是在家务农。我们在桃园干活,离家比较近,接送孩子上下学也比较方便,还能照顾老人,每个月挣得也不少。”
据了解,庄头部落是以满族“庄头”文化为核心主题,依托当地独特的自然景观与优质生态条件打造的复合型乡村旅游目的地。近年来,景区通过深度挖掘满族文化内涵,将民族特色与农业、旅游产业有机融合,不仅通过百亩桃园让游客体验采摘乐趣,更打造了满族民俗体验区、满族特色餐饮住宿、亲子研学基地、户外露营拓展营地、劳动教育实践课堂等多元功能区,让游客在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还能沉浸式感受满族传统民俗文化。
如今的庄头部落,已成为当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通过发展文旅融合产业,景区不仅为周边村民提供了稳定的就业岗位,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更让满族特色文化得到了传承与弘扬,让曾经的乡村资源变成了“致富资本”,以“农旅融合” 的新路径,绘就出一幅“产业兴、百姓富、文化活、生态美”的乡村振兴新图景。
特色农副产品品质升级 助力当地农民增收
和合承德网讯(记者朱岩,通讯员刘海波、付鹤慧)仲秋时节,丰宁五道营乡五道营村大海家庭农场苹果梨种植园,又大又圆的苹果梨挂满枝头,微风吹过似在向人点头致意。“这个种植园已经12个年头了,总计150亩,种植苹果梨树6400株,年产苹果梨30万斤,去年收益200多万元。”大海家庭农场主人丁秀海自豪地介绍,“今年肯定又是一个丰收年,好日子还在后头呢!”
近年来,丰宁五道营乡持续推进产业升级,依托区域特色,创新区域品牌建设模式,不断改良种植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农产品价值显著提高,带动全乡特色农副产品示范区建设。
五道营乡辖8个行政村,有耕地2.2万亩,是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城郊农业型乡镇,奶牛、肉牛、蛋鸡养殖和中草药种植等方面都比较成熟。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农副产品的价值和市场竞争力?该乡独辟蹊径探索出释放新活力、引领新路子、打造新名片的“三新”方式建设特色农副产品示范区,实现农副产品品质、质量全面提档升级,助力农民增收。
五道营乡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大力调整产业结构,通过内引外联、政策扶持、专班跟进等举措,引进经营主体发展蔬菜和食用菌种植产业,盘活闲置的蔬菜大棚,让闲置大棚“活起来”,释放产业发展“新活力”。近年来,盛禾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和翔宇食用菌种植专业合作社承包该乡闲置大棚200亩,年产蔬菜40万公斤。今年主要种植油豆角和平菇,所产蔬菜通过自己的销售网络直供北京市场,带动当地百姓地租、务工增收8万元。
近年来,五道营村国林家庭农场发展珍珠油杏种植150亩,在乡政府的政策和县林草局的技术支持下,珍珠油杏从去年开始产果,深受消费者青睐。今年前来采摘购买的游客络绎不绝,采摘价每斤15元,市场前景广阔。该乡计划把国林家庭农场的珍珠油杏作为示范点,明年大力推广种植达到千亩规模,用珍珠油杏引领经济林发展。
五道营村大海家庭农场发展苹果梨种植依托南六沟的自然优势,不断改进种植技术,近几年苹果梨产量不断提高,果实饱满多汁,其种植的苹果梨在县城和其他乡镇已具有较高的知名度。今年在乡政府的支持下,大海家庭农场新建500平方米恒温保鲜库一座,为储存果实和反季销售提供保障。全乡苹果梨种植面积达到300亩,力争把苹果梨打造成全乡农副产品的“新名片”。
“五道营乡的农副产品种植规模还较小,主要是探索出成熟的模式再推广。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三新’战略,拓宽销售渠道,提升品牌影响力,让五道营乡的农副产品走向更广阔的市场。”五道营乡党委书记孟庆全表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