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开国功臣临死前的话,竟成了家族覆灭的预言。
徐茂公看透了什么?为什么他要诅咒自己的后代?
十五年后,当武则天挖开他的坟墓时,她终于明白了这个老狐狸的深谋远虑。
——《壹》——
从草莽到权臣的生存法则
594年,徐世勣出生在一个富裕家庭, 父亲徐盖家境殷实,积栗数千钟,僮仆成群,617年,23岁的徐世勣做了一个改变命运的决定,加入瓦岗军。
![]()
当时天下大乱,各路义军蜂起。
翟让的瓦岗军刚刚起步,兵不满万,缺钱缺粮, 徐世勣一到军中,就展现出惊人的政治头脑,他对翟让说了一番话,直接改变了瓦岗军的命运。
"附近是您与我的家乡,乡里乡亲,不宜侵扰。宋、郑两州地近御河,商旅众多,去那里劫掠官私钱物非常方便。"
既保护了家乡,又找到了财源,还避免了与民为敌的政治风险。
翟让听从建议,瓦岗军很快从万余人发展到数十万大军, 但徐世勣看得更远,他知道翟让不是真龙天子。
618年,当李密来投靠时,徐世勣立即建议翟让奉李密为主。
这个决定再次证明了他的政治敏感性,在乱世中,选对主子比什么都重要,618年,瓦岗军覆灭在即,王世充大军压境,李密兵败身死。
徐世勣面临人生最重要的选择。
当时有三个选项:投靠王世充、继续抵抗、或者投降唐朝,徐世勣做了一个看似愚蠢,实则精明的决定,他把自己控制的土地和军队,完整地献给了唐朝。
![]()
没有讨价还价,没有提条件。
唐高祖李渊被这个举动震撼了,在那个军阀割据的年代,主动献城献地的人简直是珍稀动物,李渊当即下诏:赐姓李,封曹国公。
他从一个降将,直接变成了李唐宗室,这一步棋,奠定了他三朝不倒的根基。
626年,玄武门之变爆发,李世民杀死太子李建成,逼父退位,这是最危险的政治站队时刻,当时朝中大臣分为三派:太子党、秦王党、中立派。
李世勣选择了最聪明的做法,保持中立,谁也不得罪。
李世民登基后,不但没有清算他,反而更加重用,原因很简单:在关键时刻保持中立的人,往往是最可靠的。
——《贰》——
一句话的政治艺术
655年,一场政治风暴即将席卷长安城,唐高宗李治要废掉王皇后,立武昭仪为皇后, 这个决定,直接撕裂了整个朝堂。
![]()
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集团坚决反对。
褚遂良甚至在朝堂上痛哭流涕,把朝板都摔碎了,李治召集顾命大臣商议, 这是一次没有硝烟的政治决战,站错队的人,轻则贬官,重则丧命。
当诏书下达时,李世勣做了一个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称病不到。
这一招太高明了, 不参加会议,就不用表态,不表态,就不会得罪任何一方,会议结束后,李治私下找到了李世勣。
"朕打算立武昭仪为皇后,褚遂良固执己见,以为不可。褚遂良是顾命大臣,这件事应该怎么办呢?"李世勣的回答,改变了中国历史:"这是陛下的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这句话表面上是中立,实际上是支持。
它告诉李治:军方不会干预此事,你可以放心大胆地去做,同时,它又给自己留了退路, 将来如果武则天失势,这句话可以解释为严格遵守君臣之分,不干预皇帝家事。
李治听到这句话后,立即坚定了"废王立武"的决心。
而李世勣,也因此得到了李治和武则天的双重信任,李世勣为什么要支持武则天?很多人以为他是看走了眼,支持了一个祸国殃民的女人。
![]()
李世勣看中的不是武则天本人,而是她的背后。
武则天上台,意味着关陇贵族集团的失势, 而军功集团,正好可以填补这个权力真空,武则天需要依靠军功集团来对抗门阀贵族。
这种政治结构,对李世勣这样的武将来说,是最有利的。
事实证明,李世勣的判断完全正确,在武则天执政期间,军功集团确实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政治地位,但是,李世勣也看到了这种政治结构的风险。
武则天可以依靠军功集团对抗门阀,也可以利用门阀来制衡军功集团。
——《叁》——
一个老狐狸的最后算计
669年,75岁的李世勣病重,这一年,他刚刚完成了人生最后一次征战,灭掉高句丽, 这个困扰中原王朝数百年的强敌,终于在他手中彻底覆灭。
![]()
李治亲自到病榻前探望,满朝文武都来送别。
李世勣享受着人臣的最高荣誉,但是,这个老狐狸的头脑依然清醒得可怕,他看到了武则天日益膨胀的权力欲望。
高宗体弱多病,朝政大权正在向武则天转移。
李世勣预感到,一场更大的政治风暴即将来临,在这种情况下,李氏家族的未来充满了不确定性,李世勣临终前,做了一个令所有人意外的决定,简葬。
李世勣深知:死后不得安宁,大多是墓中陪葬品过于丰厚引人垂涎。
他要为自己,也为家族的未来留一条退路,果然,十五年后武则天挖开他的坟墓时,只看到了几匹石马和十几个木偶人像。
武则天气得直骂:"徐懋功狡诈如此!"
这就是李世勣的高明之处,即使在死后,也要算计到每一步,关于李世勣的临终遗言,史书没有明确记载,但后世流传的版本,却揭示了一个政治老手的深层思考。
"若我后代出高人,定杀之,否则必造反。"
这句话听起来像是诅咒,实际上是预言,李世勣太了解政治游戏的残酷性了, 功臣家族的宿命,就是在皇权的猜忌中求生存。
![]()
如果后代太平庸,皇帝会放心。
如果后代太优秀,皇帝就会担心他们威胁皇权,在这种政治逻辑下,李氏家族想要长久传承,最好的策略就是低调做人。
宁可碌碌无为,也不要锋芒毕露。
但是,李世勣也知道,这种策略很难执行, 富贵之家的子弟,往往都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如果真的出现了这样的"高人",与其等着被皇帝猜忌,不如早点除掉。
这样既保全了家族,也避免了更大的灾难。
这就是那句"遗言"的真正含义,不是父辈对子孙的恶毒诅咒,而是一个政治老手对家族命运的冷静预判。
——《肆》——
英国公府的新一代
669年12月31日,李世勣病逝,李治痛哭流涕,下令辍朝七日, 这种哀荣,在唐朝历史上极为罕见,李世勣的孙子李敬业继承了英国公的爵位。
![]()
这个年轻人,完美地验证了祖父的那句"预言"。
李敬业善于骑射,颇有才智,他历任太仆少卿、眉州刺史,在官场上表现不俗,特别是在处理地方盗匪问题上,他展现出了惊人的军事天赋。
当时眉州盗匪猖獗,朝廷派去的几任地方官都束手无策。
李敬业上任后,每天只处理其他公务,对盗匪视而不见,手下人纳闷不已, 等他处理完所有政务后,突然宣布要去剿灭盗匪。
"带多少兵去?"手下问,"两个人。"李敬业淡然回答。
手下人当场石化, 但李敬业确实只带了两个人,就把为祸一方的盗匪团伙连根拔掉,这种军事才能,正是李世勣担心的"高人"特质。
684年,武则天废掉唐中宗,立李旦为傀儡皇帝。
朝中人人自危,知道武则天称帝已是时间问题,这一年,李敬业因事被贬为柳州司马, 在前往赴任的路上,他在扬州遇到了一群同样被贬的官员。
给事中唐之奇、长安主簿骆宾王、詹事司直杜求仁、前御史魏思温。
这些失意的政客聚在一起,很快就密谋出了一个大胆的计划,684年9月29日,李敬业在扬州起兵,他们打出的旗号是:匡扶大唐,讨伐武则天。
![]()
但李敬业不是真心想匡扶李唐,而是想割据一方,自立为王。
这正是李世勣最担心的情况:后代有了能力,就会产生不该有的野心,从起兵到覆灭,总共不到三个月, 李敬业的反叛,就这样以彻底失败而告终。
李敬业死后,武则天对李氏家族进行了彻底清洗。
除了李世勣的次子李思文因为向武则天告密而被赦免外,其余族人全部被诛杀, 李思文后来改名武思文,彻底投靠了武则天。
李世勣的坟墓被挖开,尸骨被抛弃荒野。
当武则天看到墓中简陋的陪葬品时,她终于明白了这个老狐狸的深谋远虑,"徐懋功狡诈如此!"这句愤怒的感叹,既是对李世勣的敬畏,也是对自己被算计的恼怒。
705年,武则天去世,唐中宗复位。
朝廷下诏为李世勣平反,恢复了他的官爵,重新修建了坟墓,但是,李氏家族的辉煌已经一去不返,那个曾经"朝廷倚之为长城"的英国公府,从此在历史中黯然失色。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