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三年,石家庄中考和高考成绩都非常亮眼的学校应该是42中。高考方面,清北录取人数不断线,考入985名校的学子大幅增加,强基率达到94.5%;中考方面,今年斩获了全市裸分第一名,790分以上全市占比17%,750分以上占比30.4%,全市领跑。2024年和2025年分别在全市高中、初中教学管理干部工作会议上作经验汇报。今年秋季开学,锦和、锦城、锦尚校区和本部同时开学,开启了42中跨越式发展的新篇章。
![]()
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和学生成绩的稳步提升是一个系统性工程,管理、师资、教学以及生源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单从42中的课堂教学的质量来看,我认为学校近年来的成功绝非偶然,体现了校领导班子的课程领导力,凝结了全校师生的集体智慧和系统性创新。前不久有幸去学校与老师们进行了交流,也有幸现场观摩了42中的“精研”课堂,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
![]()
课堂革命:从知识传递到思维进阶
与传统课堂相比,42中的授课模式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老师讲、学生听、课后练”的传统教学了,而是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与高阶思维能力为目标,在原有的“四环八步”教学模式的基础上进阶升级,一方面,把课堂教学分为四个环节和八个步骤,即“引入目标,创设情境”、“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展示交流,点拨释疑”、“归纳总结,检测评价”。“四环八步”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不仅重视学习结果,更关注学习过程;不仅强调教师的引导作用,更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以优质问题链,真实情境设计,思维建模为抓手,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度理解,打造具有高阶思维品质的优质课堂。
![]()
![]()
这个教学模式,大家是不是有点似曾相识?其实,这样的课堂最核心的就是让老师成为配角,学生成为主角,这也符合了当下中高考命题的趋势。摒弃了传统的“我讲你听,我说你记”的大水漫灌,42中的课堂主打启发、探究、思考、表达,课上的学习效率和知识内化都比原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
![]()
说到底,42中课堂革命,就是把“输入型”课堂,变成“输出型”课堂。而且,按照新课标“无情境,不命题”的要求,老师们还要把“真实情境”与“优质问题链”设计在其中,让课堂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现实和未来挑战相联结,为培养分析、评价、创造等高阶思维提供资源包,方便在未来新的情境中可以被有效调用和迁移。
![]()
![]()
当然,与传统课堂相比,这样的“精研”课堂最大的难度就是老师们的备课。课堂上,如何将问题难度设置在合理区间?如何设置开放性问题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和表达机会?如何预留“接口”,让同学们提出新问题、新思路?都是老师们需要下大功夫、花长时间的反复打磨和精心设计的。
![]()
![]()
大家注意,这里的问题链设计可不是简单的“对不对”“对不对”这样的浅层次问答,而应是要问带有批判性的——“证据是否充分”,或者是具有创新性的——“条件变化后结论如何”,亦或是基于迁移性的——“可以解决现实中的哪些问题”等等。而提出高层次问题才只是第一步,老师们还要预设同学们的回答,并合理把控教学节奏和重难点的引导和讲授。
![]()
![]()
教研创新:从单打独斗到智慧众筹
教学模式变了,老师上课方式也要变,传统的教案、教学设计、教学方法也成为了“历史”。而新的课堂教学方式,必须要有集体智慧和集中教研备课做基础、做后盾。据了解,42中日常教研和备课以“问题导向”与“阶梯成长”为着眼点,采用集备共研与智慧众筹的方式进行。具体来说,就是通过“三定”机制和“三备”流程,确保课堂教学的高效、精准、实用。其中,“三定”指的是定主题、定责任、定考核;而“三备”指的是个人初备、集体研备、个性复备。这些教学“名词”大家看了看没有概念,我来稍微“翻译”一下。
![]()
首先,“定主题”就是在集体备课前,备课组会基于课标、考情、学情,确定1-2个议题。“定责任”则要打破传统“一人主备,众人旁听”的模式,设立多元备课角色。比如,主备人负责教学框架与核心内容设计;技术顾问负责信息技术支持;学情分析师分析和对比班级学情大数据;分层教学分析师负责A、B层作业与拓展任务的设计;目标检测员负责教学评一致性检测等等。大家看一看,一个次集体备课,需要如此多的设计、动用这么多资源,花费那么多心血,着实不容易啊,也侧面展现出了学校“精研教学”的行动逻辑。
![]()
这其中,我觉得有两个细节值得称道,一个是学情、考情的数据分析,按照过往的成绩、学生程度、知识掌握情况,设计优化课堂教学内容;第二个是作业任务的分层设计,尤其是初中,虽然各个学校都是均衡分班,但到了初二、初三,班级同学们之间的差距也开始逐渐拉大,一刀切布置学习任务和作业已经显得不科学,更重要的是会导致浪费时间、效率低下,重复无效。这就需要老师根据不同学生的能力和程度,分层设计作业任务,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提高效率。
![]()
备课的流程方面,主要是分为“个人初备——集体研备——个性复备”三阶段。首先是个人初备,也是任课教师在集体备课前独立完成学情分析、教材研读和初步教学设计。其次是集体研备,主要是在主备人提出初步教学方案的基础上,所有教师围绕契合度、融合点、分层设计等关键问题展开辩论与优化,最终形成集体智慧的“共案”和资源包。最后是个性复备,也就是结合每个班的学情等实际情况,突出“提分点”和“思维突破点”,形成贴合实际课堂的“个性教案”,实现“和而不同”的教学效果。
![]()
![]()
在新的教学模式和备课方式下,42中的课堂的无效环节正在减少,学生参与度大幅提升,课堂效率也水涨船高;基于学情设计的分层作业,使作业中的无效题、重复题大大减少,练习针对性明显增强;通过对考点和学情的共同研究,复习备考对核心考点的覆盖率不断提升,为学业成绩持续突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教师培养:实现阶梯式成长
如今的42中已经走上了集团化办学的快速发展之路。目前学校包括本部在内,一共有5个校区、1万多名学生、700多名教师。学校也深知,师资尤其是青年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动力。因此,学校也在不断通过“全程贯通、赛训结合、老新共进”的培养模式,助力青年教师实现从“青涩”到“骨干”的华丽蜕变。除了通过“青蓝工程”,建立新老教师情感与智慧的“传帮带”联结外,在课堂和教学上,每个青年老师都需要经历“三段式”的课堂磨砺。
![]()
第一阶段是“过关课”,重在教学常规和重难点的把握,确保“站上讲台”;第二阶段是“进阶课”,重在教学策略和学生互动的有效性,追求“站稳讲台”;第三阶段是“展示课”,重在个人风格和教学创新,鼓励“站好讲台”。通过“三段式”课堂的磨砺,大大缩短了青年教师的成长周期,更让他们的教学水平和课堂质量不断进阶。目前,一大批青年教师已迅速成长,特别是在“AI+教学”的新赛道优势突出,在省、市级评优课中脱颖而出,甚至有些已经成为年轻的骨干教师。
![]()
![]()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生命线”,也是学生求知的“主战场”,让课堂真正成为发展高阶思维和培育综合素养的沃土,正是42中这两年成功的“独家秘笈”!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