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灾难让我们恐惧,但也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活着”。
![]()
![]()
桦加沙来了,我为什么莫名兴奋?
我有时觉得自己是不是变态,或者有什么别的心理问题。

因为每当暴风雨来临时,特别是那种摧枯拉朽式的暴风雨,让我感受到最强烈的,不是害怕和恐惧(因为我知道,无论如何,这一切都会过去),而是一种莫名的兴奋,甚至有种“终于等到你”的快感。
相见恨晚。

同样,在遇到地震时,我的第一反应,也并不是逃跑(可能因为我知道如果真是需要逃跑的那种地震,大概也跑不掉),而是掏出手机,在朋友圈、社交网络上验证一下,刚才是不是发生地震了。

当然,如果我有幸记录下了地震的那几秒,我会毫不犹豫地发个朋友圈,想告诉全世界,我们这里地震啦,大家都知会一下。
慢慢我发现,并不只有我一个人会在狂风暴雨、自然灾害前感到莫名的兴奋。
比如这次桦加沙台风来了,在很多人感到害怕,不知所措的时候,也有不少人却波澜不惊,感到终于可以让世界暂停一下,过自己的生活了。
还有人借机玩儿梗,搞抽象,甚至还有人莫名兴奋不已。
栓Q具象化了:
![]()
防台风,提前放倒,谢绝搀扶:
![]()
有人玩谐音梗,金克木,麦克风:
![]()
有人自己造梗:
超市 里 无人问津的方便面,宁可饿死,也不辣死:
![]()
图: 柚子别偷懒 /小红书
不堪重 负的外卖小哥:
![]()
图: 南京摄影器材杨华 /小红书
眼镜也贴上防台风“米”字胶带:
![]()
图:Just帕帕/小红书
官方也出来玩儿谐音梗,躲台风:
![]()
图:深圳世界之窗/小红书
甚至还有人把谐音梗做成了周边,生财有道啊:
![]()
图:博物百事通/小红书
![]()
麦当劳也不甘人后:
![]()
图:cook/小红书
麦当劳叔叔,被迫“坐劳”,看上去这个牢坐得挺牢固的:
![]()
图:醬二二/小红书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面对地震、台风这种极端自然灾害,我们会在恐惧之外,生出一种“莫名兴奋”呢?

![]()
“等待末日的心情,像等待一场春游,隐秘而雀跃”
为避免误会,我先提前声明啊, 我绝对没有任何幸灾乐祸的意思。其实有时候面对自然灾害,还是会感觉到害怕的。
很多网友也都表示,在台风来临时,感到放松、安心、甚至兴奋。
有人说就像有人得了癌症,反而心安,终于可以过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
有人说好喜欢世界暂停,大家过自己生活的感觉:
![]()
有人说,巨灾来临时,人类的阶级秩序崩塌,人们似乎又回到了远古时代,在山洞里倾听外面的狂风暴雨,然后火堆燃起,温暖又安心:
![]()
有人晒出经典的电视剧台词:
![]()
有人说人们想要的不是放假,而是终于可以不负责任地摆烂了:
![]()
有人说,这些极端天气削弱了人们对社会的感知,视野被放大,让人意识到存在于地球之上,而不是城市里:
![]()
有人说在风暴前获得了久违的自由:
![]()
有人唏嘘,心安理得慢下来,代价如此之高:
![]()
有人说,放假了才发现,五六点下班可以做这么多事情:
![]()
有人说不是喜欢极端天气,就是有打破秩序的自由:
![]()
有人说牛马太惨了,人生三万天,休息一天都这么开心:
![]()
有人说等待末日的心情,像等待一场春游:
![]()
有人说巨灾可以给烦恼的工作劈开一道裂缝:
![]()
有人说大家一起承受的这种不可抗力,让人心安理得:
![]()
有人说说面对地震等大事,也很好奇、激动:
![]()
有人说台风让人自省,让疲惫的心得到一丝解脱:
![]()
有人说台风让自己格外放松,做什么都不会有负罪感:
![]()
有人说台风让人想到口罩时期,但多了“死人微活”的活人感:
![]()
![]()
有人感到心酸,收到停工通知,像是过年一样开心:
![]()
有人说生命中不应该只有工作:
![]()
有人说12级台风曾让自己感到发自内心的幸福:
![]()
有人说,平时都是机器,天灾来了,重新做回人,体验凡人的快乐:
![]()
有人脱轨也是大家一起脱轨,所以还是和所有人保持一致,因此感到心安:
![]()
所以,你看,台风带来的不只是恐惧和害怕,也不只是“五停”和放假,还带了对人生意义的思考,对生活方式的反省,对自我存在的解读。
毫无征兆地,突然按下暂停键,被迫思考人生。

![]()
生理层面:肾上腺素与“战或逃”反应
好了,咱们今天就好好聊聊,人们为什么会在自然灾害来临时,感到莫名兴奋。
先来说说生理层面,台风让人肾上腺素飙升,感官被放大。
肾上腺素飙升:灾害来临的那一刻,身体像是被按下了“紧急启动键”。
心跳加速到仿佛要冲出胸腔,血压猛地上升,呼吸急促,整个人进入一种全神贯注的状态。
就像有人突然在你耳边大喊一声“跑”,你根本来不及思考,身体已经先替你做出了反应。
这种高度激活的状态,本身就带着一种近乎亢奋的快感。
感官放大:在这种状态下,世界仿佛被调成了高清模式。
风声更尖锐,地板的震动更明显,甚至连空气的流动都能感知到。

有人会觉得时间被拉长,每一秒都像慢动作回放。
这种“超现实感”让人误以为自己兴奋了,其实是身体在用最原始的方式,提醒你:危险就在眼前。
![]()
心理层面:边缘体验与存在感
台风等极端天气,还能带来濒死体验的边缘感,灾害让人直面“生死”的边界。
那一瞬间,你会突然意识到,原来生命可以如此脆弱。
哲学家称之为“存在的赤裸感”:没有伪装,没有缓冲,只有赤裸裸的“活着”。
这种极端体验,反而让人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清醒,好像整个人被重新点亮。
日常秩序的崩塌:平时我们被闹钟、会议、KPI、规则层层包裹,但灾难来临时,这些秩序瞬间瓦解。

你不用再想今天的待办清单,也不用管明天的deadline,唯一重要的就是此刻的生存。
这种突然的“解放”,并不是快乐,而是一种混乱中的自由感。
它让人既害怕,又奇怪地兴奋。
![]()
社会与文化层面:集体情绪与叙事
自然灾害,也会把人聚到一起,正所谓,团结是因为恐惧。
台风、地震等灾难发生时,人们会本能地聚在一起。
有人紧张大喊,有人冷静指挥,还有人忍不住笑场。
情绪像病毒一样传播,很快就形成了一种“群体亢奋”。
就像演唱会现场,大家跟着节奏一起尖叫,只不过这次的舞台,换成了风雨交加的街道。
叙事驱动:人类天生是讲故事的动物。
灾难提供了最戏剧化的素材,突如其来的危机、无法预测的走向、人人都是主角。
于是很多人会下意识地觉得,自己正在经历一场“值得被记住的时刻”。

有人拍视频,有人发朋友圈,有人甚至会想“以后可以跟朋友吹牛说我亲历过”。
这种叙事冲动,让灾难在心理上被赋予了史诗感。
![]()
心理学解释:为什么会“兴奋”而不是单纯恐惧?
莫名兴奋也有心理学方面的原因。
面对极端天灾,莫名兴奋是一种急性应激反应。
心理学研究发现,人在灾害中,常常会进入一种“情绪波动大、注意力高度集中”的状态。
恐惧和兴奋,在这里几乎是一枚硬币的两面,你以为自己在害怕,其实身体也在偷偷享受那种紧张带来的亢奋。
风险即刺激,进化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类对危险有一种“矛盾吸引力”。
适度的风险会带来快感,就像坐过山车、看恐怖片时的尖叫。
区别在于,灾难是“无剧本的极限版”,没有安全带,没有导演喊卡,这种不可控,反而让人更上头。
在灾难中,有些人会疯狂刷新闻、拍视频、发朋友圈,给人一种掌控感的错觉。
看似是记录,其实是心理在制造一种“我还能掌控局面”的错觉。
这种虚拟的掌控感,会进一步放大兴奋,让人觉得自己不只是受害者,而是见证者、甚至是参与者。
说来说去,面对灾难的莫名兴奋背后,其实是人类的生存本能。
所以,那种“莫名兴奋”并不是冷血,而是生理激活、心理防御、社会共鸣的综合结果。
它揭示了人类在极端环境下的复杂情感:既害怕,又好奇;既渺小,又亢奋。
说来说去,灾难让我们恐惧,但也让我们感到前所未有的“活着”。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