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易首页 > 网易号 > 正文 申请入驻

曲润海// 夜读 《老两口谈戏》杂记

0
分享至


刘乃崇、蒋健兰

在首都的剧场里,每当有外地的戏曲剧团特别是古老剧种剧团演出,总可以见到两位老观众相伴相扶来观看,如痴如醉,从头到尾,从不中途退席。他俩是谁呢?一位叫刘乃崇,一位叫蒋健兰,是一对老鸳鸯。

看了戏的第二三天,在中国剧协会议室,又可见到他俩。这是来参加评论会。来的专家多,发言要限时间,每人不得超过15分钟。他俩总是一起报名,以一位为主发言,另一位插话或补充,就像文艺晚会上的节目主持人一样,不紧不慢,潇潇洒洒,发完言,大约占了20分钟,按一人计算,多了5分钟,按两人计算还省下10分钟。会后应约,把发言整理成一篇文章,发表在报刊上。《戏剧电影报》还专为他俩辟了个专栏,叫做《爱戏如命》。

刘乃崇、蒋健兰先生确实是爱戏如命,爱戏如子。他俩看戏、评戏,既不是啦啦队员,又不是铁面判官,而是行内知音,慈善长者。他俩的发言总是实事求是,言无不尽。他俩的文章也便因戏而著,随时问世。集腋成裘,综为三部。一部谈京昆,一部谈川剧,而《老两口谈戏》则是专门谈梆子戏和其他地方戏的。

大约是由于北方人的缘故或年轻时工作的关系,老两口对梆子戏和评剧情有独钟。书中以极大的热情直接或间接地评价了梆子和评剧的许多剧目、演员。演员既有著名的老艺术家,中年台柱子,也有新秀。如:蒲剧的王存才、孙广盛、筱兰香、“五大名演员”(阎逢春、王秀兰、张庆奎、杨虎山、筱月来)、田迎春、任跟心、郭泽民、崔彩彩、武俊英;北路梆子(雁剧)的贾桂林、高玉贵、董福、安丙其、李万林、成凤英、贾粉桃;晋剧(中路梆子)的盖天红、说书红、“四大名旦”(李子健、刘明山、王玉山、张宝魁)、程玉英、郭兰英、王万梅;山西省晋剧院的丁、牛、郭、冀、宋转转、杨爱莲、张家口的筱桂桃;上党梆子的段二淼、吴婉芝、郝聘之、郝同生;河北梆子的刘喜奎、贾桂兰、李桂云;豫剧的常香玉、马金凤;评剧的小白玉霜、魏荣元、新凤霞、赵丽蓉、金开芳、喜彩莲、张晖、韩少云等等,等等。在评介演员的同时,也就评介了他们的代表剧目,有的剧目是现在已经见不到了的绝唱。

乃崇、健兰先生评论演员,不是一般地介绍他们的成绩,而是重在评论他们的艺术个性。书中写蒲剧著名男旦王存才,说他有一个特点,就是从他上场时起,就进入戏中,守住这个人物,总在做戏,他的动作瞬间千变万化。他以一个60多岁的老头子演一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含嫣,不露男气、老气。他的跷功是一绝,养成了他刚健泼辣的演出风格。在分析任跟心的特点时,说她演人物,感情贯穿始终,脉络分明,层次分明,最善于把握人物感情变化的极细微处。而这种把握在于运用眼睛揭示心灵,一笑,一颦,一怨,一怒,都有着完全不同的眼神。还在于她运用各种艺术表演手段,塑造出使得千万人与之同惊、同喜、同悲、同恨的活生生的人物形象。郭泽民的须生戏继承了蒲剧前辈阎逢春、张庆奎的表演,以强烈、火爆、深沉、丰富的感情,震撼观众,“真可谓墨饱笔酣,淋漓泼洒”。对于崔彩彩的评介,则极简约地概括为:脸上有戏,手上有戏,脚上也有戏,浑身都是戏,特别说她圆场优美、轻盈、自然,很见功力。

北路梆子(雁剧)的主要特点在优美的唱腔上,因此在评论贾桂林、李万林时便侧重分析他们在唱腔上的创造。贾桂林是北路梆子唱腔的集大成者,她的甩腔是一绝。这种甩腔又是因人物和剧情而异,有的悠扬,有的曲折,有的跳跃,有的缓慢,有的如诉说,有的如抽泣。李万林唱戏时极为注意唱情绪,每一句唱词都尽量唱出情绪来,总是保持应有的激情来感染观众。

晋剧(中路梆子)的剧团多,演员多,然而个性也都极为鲜明。丁果仙是晋剧“须生大王”,她在唱腔、表演上融会了前辈艺人盖天红、说书红的优长,并且向京剧、秦腔、河北梆子学习,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创造了一批晋剧独特的剧目和艺术形象。牛桂英做派庄重、典雅,唱腔低回、醇厚、婉转、流畅。郭凤英腿功最好,擅耍翎子。王玉山圆场功是一绝,既快又隐,得艺名“水上漂”。张宝魁工刀马旦,圆场功、靠架功、把子功都具功力,表现人物的一团正气,无限激情,令人肃然起敬。这些艺术个性都在书中恰当地作了评述。

书中虽然评述豫剧和评剧的演员不多,但评述他们的创造和贡献极有分量。如概括金开芳的艺术特点有三:一是生活气息浓厚,“看来并不是在做戏,就是人物在场上生活,但每一个动作又都不是生活的原样,而是经过艺术加工的,都是有所夸张的”。二是人物性格鲜明,感情充沛。三是唱念与做互相紧密结合。金开芳的这些艺术特点,较充分地体现在他的学生张晖的表演上。张晖演下楼的动作,既有鲜明的节奏感,又能做到“行不动裙”。张晖的唱念不用字幕,一字一句都能送到观众的耳朵里。乃崇先生感叹道:“在今天,这个特点在舞台上已经非常罕见了!”这正是金开芳嘴皮子上的特别功夫。对于小白玉霜、魏荣元的评价是极高的,称他们思想新、基础厚,是“评剧艺术革新的急先锋”。魏荣元最大的功绩是男声唱腔的创新,其中特别是花脸唱腔的创造。我们只要看看今天评剧舞台上的发展,就会感到乃崇、健兰先生的评价是十分恰当的。我特别对书中评述马金凤创造的“帅旦”艺术兴奋不已。如果不是看《老两口谈戏》,我只能感觉到《穆桂英挂帅》好,却不知道好在“帅旦”艺术的创造上。


我国处在一个改革发展的新时代,经济建设是中心。围绕这个中心,文化艺术也应该有所作为。文化艺术重在建设。那么,戏曲艺术的建设应该如何进行呢?书中所收的文章,都不是回答这个问题的,然而对戏曲艺术改革的一些真知灼见,却无疑具有宝贵的参考价值。

戏曲艺术的改革要坚持“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方针。这是个为人民服务的方针。乃崇先生引述了田汉关于山西北路梆子的一段话:“‘百花齐放’就是为了满足各地广大群众不同的口味,不同的爱好,不同的要求。各地方剧种是各地观众所喜闻乐见的,北路梆子就是晋北人民自己的剧种。群众喜欢的,我们就要扶持、发展。”乃崇、健兰先生凡说到戏曲艺术的改革,都遵循这个方针,并且谆谆的告诫:“我们是一个幅员广大、民族众多的国家,由于各地区、各民族的人民生活、风土人情、风俗习惯、艺术传统不同,因而产生了各个地区和各族人民所喜爱的不同戏曲剧种。……就其风格而言,有的细腻,有的粗犷,有的柔纤,有的刚硬。这其间并不简单的划分成高低精粗。也不能总觉得自己粗、自己土,而把自己的丢掉,硬改成别的艺术的样子。你丢掉的常常是你那个地方群众所喜爱的东西,而且是别的地方所没有的东西,丢之容易,再寻则难矣!慎之!慎之!”这就是说,戏曲艺术要有中国的、民族的、地方的、剧种的、剧目的,乃至艺术家个人的特色。“应该努力挖掘、继承自己特有的优秀表演、歌唱技巧和表现人物的方法。”

从这样的观点出发,乃崇、健兰先生总是特别注重评介各个剧种剧目和演员的特色,并且给予充分的肯定。晋剧表演艺术家程玉英在《火焰驹》“逃府、打路”中扮演黄桂英,她被未见过面的婆婆误解,遭了毒打。当她诉说完真情后,拔出一把短刀,要自刎,婆婆在急切之中举起拐杖将刀打落,把人物感情推向高潮,乃崇先生评论道:“千言万语,敌不过拔刀、打刀的形象更能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更能感动观众”,“真是感人至深”!“我从50年代初看过程玉英演的这个戏以后,曾多次看过各个剧种的全部《火焰驹》或《打路》一折,从未再见到过这样的演法。”看了张晖演的评剧《朱买臣休妻》,称赞说:“这个崔氏,既不同于江南的昆曲舞台上的这一人物,又不同于两湖的楚、赣等剧种中的这一人物。人物是一个,然而各个不同的剧种的艺术家们各自发挥他们对人物的理解、对艺术的运用,竟自创造出那么不同的、丰富多彩的、绚丽多姿的艺术典型!”河北老调《反徐州》中文官出身的徐达参加义军时跳城的表演,河北武安干调《天仙配》中七仙姬抗董永的膀子,都是由于剧种对人物的理解不同,因而艺术处理也不同,各有千秋,不禁感慨道:“十步之内,必有芳草!”从而提出,每个剧种都不应该妄自菲薄,放弃自己优秀的传统特点去模仿别人的东西。

但是,乃崇、健兰先生并不是是古非今、固步自封者。他们主张戏曲艺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民的需要,从生活出发,在保持剧种特色的前提下,同其他剧种互相交流,吸收其艺术的优长,不断改进自己,不断创造和发展。一出蒲剧和秦腔的《柜中缘》,经过河北梆子的名演员李桂云和女大学生汤雪溪,把李都堂之子改为岳飞之子岳雷,改变反清复明的主题为爱国主义的主题,普及到了全国各剧种,而且在表演上又各有创造。二位先生对于各剧种移植改革此剧的艺术家们都给予充分的肯定。

对于剧种的形成和发展,二位先生更为关注。评剧的母体是说唱艺术。经过成兆才、月明珠、金开芳等的身体力行,吸收京剧、梆子、莲花落、二人转、大鼓等多种艺术的养料,创造了这个剧种。新中国成立后,又经过中国评剧院和东北华北几大剧院艺术家的努力,终于成了全国几个大剧种之一。先生总结了他们的经验,并且十分珍惜评剧所独有的艺术特色。真像爱护孩子一样,生怕有一点闪失。

戏曲艺术建设中,剧目建设是至关重要的。那么,什么是剧目呢?刘蒋二位说:“我们的戏曲,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只有文学剧本,并不能看出艺术的所在。”也就是说,只有文学剧本还不是剧目的全部,只有立在舞台上,有了唱念做打(舞)并且存留在艺术家的身上,才是剧目的完整的含义。但是我们过去和现在,往往把剧本创作说成是剧目生产,甚至以为有了剧本就有了一切。其实这是大大的误解。我当了十几年文化官,写了十几个戏曲剧本,并且侥幸有几个上了舞台,得过奖。我深深体会到,剧本不是剧目,剧本离不开导演、表演、音乐、舞台美术。剧目是编、导、演、音、美综合实践的成果。

刘蒋两位先生的文章中几乎没有撇开表演、唱腔而单独谈论剧本的,他们总是从集中体现在演员身上的综合表演谈起。他们说:“戏剧是个集体创作,主要角色、次要角色、舞美、音乐是一个完整的整体,互相依赖,缺一不行。”“一切为了舞台上艺术的完整。”

那么,怎样创造艺术上完整的剧目呢?首先是继承传统。尤其是演员要有较深厚的功底,掌握较多的表演手段,这样“才能在塑造人物时运用自如”。照杨兰春的话说,就是要“钻进去,顶出来”,钻进戏曲的传统中去,掌握戏曲的规律,然后再出来,运用这些手段为表现现代人物服务。豫剧《朝阳沟》就是“钻进去,顶出来”的成功实例。豫剧《朝阳沟》又是深入生活,从生活中积累素材,激发灵感,进行创作的成功实例。

还有一个实例,就是金开芳演评剧《小女婿》中婆婆罗寡妇的成功。乃崇先生说他“刻画入微”。金开芳说:“这样的人,我在过去的农村可见多了,我为演这人物,把过去、当时见过的农村中像罗寡妇那样的老年妇女想了又想,哪一点适合于这个人物,就选了来作为我创造这个艺术形象的基础。”金开芳说:“生活就是基础,没这个基础,就创造不出人物来。”但是这个人物又不是生活的照搬,而是“把生活里看来的,按着评剧的要求,加以适当的夸张,把那最有代表性的动作集中夸张,让人一眼就看出你演的是个什么人”。我由衷地崇敬这位评剧的元老,也由衷地感谢乃崇先生忠实的评介。

但是,在戏曲舞台上大量演出的是古代戏,那么演古代戏要不要体察生活呢?两位举了马金凤演《穆桂英挂帅》“阅兵”的实例,颇有说服力。阅兵时,“她的眼神先从左到右是近觑,看到的是眼前的战士,然后又从右到左看到远处,山上山下,千军万马,威风凛凛,都在这个圆场之中用眼神交待清楚,观众似乎看见了那壮观的行列”。马金凤是怎么想到要这样表演呢?原来她参加过陈毅元帅为团长的春节慰问团慰问解放军,海、陆、空三军就是一排排列队欢迎他们的,是那威风凛凛的阵势,启发了她。马金凤的经验告诉我们,戏曲演员也必须体验生活,向生活学习,从生活中提炼,不断创造新的表演手段,艺术才能不断地发展。这样言之有据的总结和概括,对戏曲剧团和戏曲创作者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演戏就要演人,就要演情。”书中常常这样说,尤其是对青年演员,更是不厌其烦地说。他俩高度赞扬任跟心、郭泽民演出的成功,认为成功的原因是“把人物演活了,把戏演出了新意”。而“要人物演活,必须对这一人物有较深的理解”。理解的办法是“体验这个人物”,使自己心里有戏。在现代戏里,要表现新人物的思想性格,更要体验新人物的生活,理解新人物的感情。这是杨兰春的经验。

然而,光有对人物和人物感情的理解,还不是戏,还要围绕塑造人物运用唱、念、做、打(舞)。因为“一个演员扮演的人物上了台,送到观众面前,观众所要欣赏的还是演员的唱、念、做、打(舞),没有艺术就不可能使人物在观众面前站起来。关键在于用艺术手段演好人物”。乃崇、健兰先生文章的特点,就是谈戏又谈艺,不做空洞的说教。尤其经常谈唱腔,但也不是谈如何设计,而是谈如何唱情。他们引用山西北路梆子演员李万林的话说,“要唱得有情,首先是要了解自己所扮演的角色。演员自己被角色所感动,他才能通过自己的演唱去感动观众”。诚哉斯言!这是剧目生产、艺术建设的要害。

刘蒋二位先生十分珍惜传统,同时又十分强调推陈出新工作,在剧目建设上就是重视和提倡整理、改编、移植。怎样才能整理改编得好?整理改编需要对原剧本做充分的研究,研究其内容、研究其主题、研究其对人物的描写,也必须研究其表演艺术。整理改编时必须和戏曲艺人紧密结合,因为他们对剧目的内容和人物都经过多年的琢磨,对自己拿手的戏有着极为细腻、缜密的表演。如果不向老艺人请教,就会使工作受到损失。二位先生谈这个问题的时候,是1956年,已经过去43年了,现在听来依然非常切合现实,因为戏曲的推陈出新工作并没有最后完成。

他们二位谈移植的文章发表也17年了,也很切合现实。改革开放以来,出现了许多优秀剧目,但是多数为独家经营,移植推广普及的很少。这和50年代60年代初不大相同,那时候梅兰芳愿意移植马金凤的《穆桂英挂帅》,现在小剧团都要强求自创,实在是一种误导。其实广大县剧团和民间职业剧团大可不必自创,移植一些有定评的好戏,丰富自己的上演剧目,既便于为人民服务,又有经济效益,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这里也存在文化领导部门的导向和采取切实措施的问题。

二位先生十分重视并且提倡把戏送到基层,送到群众中去。这既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观点,又是检验剧目成功与否的主要办法。他们赞誉杨兰春是“对群众负责的艺术家”,也正是由于杨兰春搞创作时刻想着群众,而且把自己的作品拿到群众中去,让“千人评定,万人检验”。群众是艺术品的最权威的鉴赏者。

戏曲艺术的繁荣和发展,最重要的是要有大批的新人。刘蒋二位先生说:“戏曲艺术就在艺人的身上,这要靠一代又一代地接过来传下去,才能绵延不断,兰薰桂馥。但培养新人是一件繁重的任务,决不是一蹴而就的,必须及早动手。”怎样动手呢?没有捷径,只有让青年演员多看、多学、多练。他们提出,一个青年演员,必须扎扎实实地学会几出、十几出精彩的、有鲜明特色的、著名演员拿手的传统剧目。他们举了许多苦练的实例,来鼓励青年演员。首先是王存才:王存才年轻时为了练跷功,绑上跷随着剧团在农村转台,一走就是几十里路,甚至绑上跷拉着马尾巴跟着马跑。

曾经雅号叫“四句撑”、“一脚蹬”的豫剧演员马金凤经过苦练终于练就了一条清亮、甜脆的好嗓子。评剧演员韩少云向金开芳学《朱买臣休妻》,每天只学四句,学了23天才基本上学会了。晋剧演员王万梅,有一副天赋的好嗓子,她的老师程玉英仍然要求她练唱,并且要求她练基本功,不只是走走圆场,舞几下水袖,而是拿顶、下腰、涮腰、踢腿、压腿、抢背、吊毛、蹿桌子、打把子样样都要练。为什么这样要求一个青衣演员?就是要求她在舞台上站有站相,坐有坐相,要演得美,让观众看戏是一种艺术的享受。

刘蒋二先生举以上的事例说明,青年演员要成材,必须苦练全面的基本功。他们在谈到蒲剧时说:“蒲州梆子有许多特技,男演员讲究‘五子功’——翅子、翎子、稍子(甩发)、鞭子、胡子。女演员有扇子、绢子功等等。这些特技用起来难度大,又要不脱离人物,更需要下苦功。”这种特技都是剧种特色所在,因此二位先生在许多文章中反复强调要练精、用好。这是地道的行家之言。

在诸种基本功中,二位先生特别强调念白和唱腔的训练。他们又树起了一个楷模——京剧旦角一代宗师王瑶卿。说他的念白也和唱一样,不仅吐词清楚,每一个字都能送到观众的耳中,而且轻重缓急,抑扬顿挫,念出人物的感情。生活在关东的评剧元老金开芳,也明白地提出,“嘴里要干净,嘴皮子要利索”。他训练出来的学生张晖唱戏竟不用字幕,几十个字的长句子都能字字入耳。山西北路梆子须生演员李万林根据自己的切身体会提出,唱戏要唱好情,必须以字带腔,注意吐字。“字咬不清楚,声就不准,就表达不出词句的意思,哪还有情呢?”由此可见,“字正腔圆”对戏曲唱工演员的重要。蒲剧演员武俊英接受老师筱兰香(田郁文)的亲授,严格训练,并且吸收其他剧种和歌曲的优长,终于成为蒲剧年轻的声腔代表。

一个有出息、有造诣的青年演员,还必须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思想修养。戏曲表演中常讲的书卷气,便是这样一种修养。有了思想文化的修养,表演时就会把握人物,把握感情,把握技艺,恰到好处。否则,成不了艺术家,只是一个匠人、技工。因此刘蒋二先生主张演员多读书,“今天作为一个戏曲演员,没有文化,没有较深的文学修养,就不可能把戏演好”。他俩并且身体力行,为蒲剧青年演员补文化课。对一些光凭一技之长、缺乏修养的青年,多次提出善意的批评:“有些演员嗓子不坏,为了要下‘好’来,不顾剧情,不顾人物感情,一味地拔高,结果毁了人物,也毁了嗓子。”归根到底这是个修养问题。

“以戏带功”是培养青年演员的全面功夫,特别是办青年剧团的行之有效的好办法,这是二位先生从山西临汾地区蒲剧青年团的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其实好多青年剧团都走这条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一出《五女拜寿》推出了一组演员。天津青年京剧团百日训练,也都是通过排戏训练的。因为这些演员已不是戏校的学生,不能只让他们练“四功五法”。当然,以戏带功的戏主要是“玩意儿”多的传统戏,至于新编古代戏和现代戏,那是打好了底子以后的新创作了,演好了新创作的戏,青年演员又将进入一个新的境界。

培养造就青年人才,既需要艺术的楷模,也需要做人的表率。《老两口谈戏》一书中提到的这样的表率好多。这种表率的品德最主要的是对国家忠贞不二,对人民热情服务,对艺术勇于献身,对同志真诚相待,对工作一丝不苟。

正是有这样的品德,山西省文化厅原顾问邓焰在“文革”中为了保护同志宁可自己被打倒。正是有这样的品德,临汾蒲剧院院长、导演赵乙能够团结他的业务班子(杜波、韩刚、张峰、白星等)几十年为三代演员精益求精地排戏。正是有这样的品德,杨兰春在演出中看到出了错,当众让停下来重演。他说:“买粮买菜,给不够分量,你得找他补。对观众没有做到的,就不应该补上?”正是有这样的品德,张庆奎不仅向前辈学,也向同辈学。为了教好郭泽民唱腔,给他买了收音机,并且“约法三章”。正是有这样的品德,马金凤甘心演配角,因而她学得多,见得多,练得多,实践得多,会的行当多,且肯于琢磨,创造了“帅旦”这个豫剧特有的行当。也正从这个角度出发,二位先生对长年演配角的北路梆子小生演员成凤英给了高度的赞扬。正是有这样的品德,新凤霞残了半个身子,还在教戏。她左手不能动,只能用右手比划着教。为了教得好,画了许多图来说明左手在每个地方应怎么动。这种精神不仅使多少学生感动和崇拜,也受到所有愿意献身艺术事业者的钦敬。

乃崇、健兰先生评论青年演员,绝不一味地捧,总是好处说够,不足点透,以长者的情怀,关心他们健康成长。越是好演员越不放过给他们指出不足。1980年任跟心的《打神告庙》已经演得不错了,二位先生仍指出她的念白观众不能全听清楚。对于男演员留长发一类不注意形象美的问题,借马连良要求“三白”(护领白、水袖白、靴底白)的典范开导他们,希望他们为了艺术能够割爱。对于青年演员在练功过程中容易急躁、懈劲的毛病,则提醒他们:基本功有一种顽固性,一定要坚定信心,坚持下去,久练就能获得成效。

二位先生在看中路梆子戏的过程中,看到不少女小生、女须生“能唱不能做,能文不能武,很多要求功夫的戏都不会,很多原来见功夫的地方都被削弱了,还有很多演得根本不像个男人”,认为“这是一个大问题”。他们还看到,梆子戏的青年演员里没有特别出色的丑角演员,“演什么戏都那么小里小气”。于是他们大声疾呼:中路梆子已经到了不能不大力培养男小生、男须生的时候了!丑角演员要大力培养!他们的急切心情跃然纸上,他们不客气不避嫌的作风令人钦敬,他们的意见应该受到尊重和采纳。

乃崇、健兰先生谈戏的方法很值得我们注意。他俩不像现在有些人不看戏就断然作结论。他俩只谈看过的戏,而且是在占有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发议论的。我十分惊奇他俩怎样收集到那么多那么老的照片,随手即可引入文中。

对演员表演的分析非常细致,而且这样的分析是一贯的。如他俩看王存才演《杀狗》中的焦氏:“杀狗时,焦氏把一绺头发衔在嘴里,一个闪身,竟在狗背上来了个翻滚。在人背与狗背接触的时刻,焦氏全身跳起,跳得很高,滚在地上,曹庄的刀砍在狗身上,焦氏随即转身跪倒在地,甩起头发磕头。”并且说:“这戏过去王秀兰和今天任跟心都能演,基本上还是传下来了。”表明三位艺术家的《杀狗》刘、蒋都看过,而且掌握了《杀狗》技艺的全部无形资料。又如他俩评论杨爱莲演的《金瓮碑》中长孙皇后的一场重头戏:“这出戏,杨爱莲紧紧把握住了长孙皇后贤淑、稳重、聪慧、机敏的性格……这里有一段思考的表演,只有来回几个踱步,杨爱莲走得有分量,不毛不躁,雍容大度。……每一行动,每一句话,都不脱离长孙皇后的身分,沉稳,端庄,有气派。”几个踱步,都能看出人物的个性、演员表演的成败,真可谓是品戏高手。这里也提示演员和评论家:演戏要细,看戏、评戏也要细。

刘、蒋品戏,常常运用比较之法。有时是不自觉地运用。因为他们善于发现并且十分强调不同剧种、剧目、演员的特点,很自然地形成了一种对比。他们说北路梆子的《拜母·探妻》别具一格,是同京剧的《四郎探母》比较而言的。其特点在于:“四郎一见老娘一个飞跪,跪步一圈又一圈,三跪九叩甩发一甩又一甩,……最让人难忘的是,四郎拜母之后,一歪身倚在老母膝前,把头仰起来紧靠在母亲的怀里,舒着眉,眯着眼,让母亲搂着,抚着,那份儿亲子相依的幸福之情,沁人肺腑。”你看,这种表演在京剧里显然是没有的,甚至是不允许的。

他俩看北路梆子《访白袍》,是对演员的比较。文中开宗明义引翁偶虹老先生的话介绍:山西梆子著名花脸有三个“狮子黑”,一为张家口的张玉玺,一为太原的乔国瑞,一为北路梆子的董福,“三狮”各有所长。董福演《访白袍》中的尉迟恭,有不少特别的技巧,奇绝的功夫,美妙的造型,称得起是高难精尖。这个戏难演、难教、难学,以至于一位很有基本功的京剧花脸演员学了一遍,知难而退。这样的评论简直像是描写英雄人物的手法。我这个从小看惯董福演《访白袍》的北路人看到这里,掩饰不住有一种得意和自豪。

刘蒋二先生由于看戏多,有的演员的戏多年看,多次看,也形成了一种对比。开始看北路梆子“小电灯”贾桂林时,她30多岁,演《金水桥》中的银屏公主,唱得声情并茂。贾桂林64岁的时候,再看她的《金水桥》:“嗓子还像过去那么好,那么宽,那么耐唱,可是她的唱已改进了,唱腔更丰富了,高音低音的结合转换是那样的自如,感情是那样的丰满;她的表情也更动人了,用眼睛说话,以水袖传神;岁数已经不年轻了,身形也已经发胖了,但跑起圆场来,仍是行云流水,俱见功力。”前后比较,前简后繁,不用说总结的话,谁都看出贾桂林在艺术上孜孜不倦的追求,“年既老而不衰”。

二位先生谈戏,十分重视唱腔,但他们不是一般的发议论,而是细致地分析,比较,也要品出不同的特点来。书中特别以《教子》、《芦花》、《下河东》为例谈了王万梅演唱的程玉英创造的“嗨嗨腔”,说这种唱腔是结合不同剧目中的不同人物在不同情况下的思想感情,而有所变化。王万梅的嗓子音域宽、洪亮,演唱朴实无华,她的每一句唱,无论是快、慢、高、低,是甩腔,是停顿,处处都是为了表达人物的感情,处处都在“情”中。“这才称得起‘声情并茂’啊!”

书中又谈了宋转转的“转转腔”,以《杜十娘》“行舟”和《花中君子》“爬堂”为例,进行品评。“行舟”唱得轻柔脆亮,跳跃欢畅,巧妙地把“嗨嗨腔”和“二音”(一种特殊的假声)结合起来,把人物的喜悦心情,输入观众的心田,引起强烈的共鸣。而“爬堂”的大段唱,则不用假声,运用柔中有刚的“嗨嗨腔”,充分发挥她嗓音甜美之长,一气呵成。概括起来,“转转腔”的特点,一是俏丽,二是舒展圆润,被誉为晋剧“花腔女高音”。

他们还谈了杨爱莲的唱腔,说她在筱桂琴、乔廷秀、田生玉老师的训练下,把北路梆子贾桂林高亢豪放峭拔委婉的唱腔和中路梆子牛桂英低回、醇厚、婉转、流畅的唱腔,以及民歌的唱法熔于一炉,在《崔秀英》“闺趣”、“上轿”中大起大落大喜大悲,以前边的柔和、清新、跳跃、欢快,烘托后面的大悲大恸。

读《老两口谈戏》一书,不仅认识了许多著名的表演艺术家,了解了许多剧目,学到了许多知识,还知道了许多戏曲掌故,懂得了许多戏谚、戏诀。如概括艺人特点的:“王存才的活路,孙广盛的走,冯三狗的唱腔,留学生(赵七娃)的手。”表达老百姓热爱艺人的:“宁看存才《挂画》,不坐民国天下”;“误了收秋打夏,不误存才《挂画》”;“误了吃肉喝酒,不误存才《杀狗》”;“宁可跑得丢了鞋(hai),不能误了程玉英的嗨嗨嗨”。苦练基本功的:“若要好,三百六十个早”(贾桂林);“哼唧不离口,藤杆不离手,手绢当水袖,帽带当髯口”(张庆奎);“学艺就像在银行存款,存得多,就可以有计划的使用”(王瑶卿);“技艺的积累就像百货商店,不怕不卖钱,就怕货不全”(萧长华)。如何演好人物?“演员演戏,必须有一个‘由真到假,由假到真’的过程”(周企何);“光顾着姿态的舒展、匀称,不能达到美,还必须真”(盖叫天);“一像三熟”——熟悉人物,熟悉技巧,熟悉群众(王永春);“练功不难,演戏难”(王存才)。眼神的运用。“一身之戏在于脸,一脸之戏在于眼”;“首先要心里想,心里看,然后再用眼睛看,只有心里有了,眼睛才能表现”(金开芳)。关于念白。“演员不在嗓门高,字眼往人耳朵里敲”(王存才);“咬字不清,念字不明,如钝刀杀人”。关于嗓音。“嗓子一靠天赋,二靠保养,三靠锻炼”(刘宝山)。关于演配角。“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阅读过程中随手摘抄下来的,已经有这么多。这些戏谚戏诀短小精悍,言简意赅,颇有哲理性,耐人咀嚼,启人心智,十分宝贵。

《老两口谈戏》是一本评论集,文风平易,朴实,文字规范,和他们的为人一样,不拿架子,不故作深奥渊博之态。他们好像与你促膝而谈,因此读着顺畅,理解容易。但是他们也偶有形象化记叙与描写的文字。你看他们对北路梆子九岁红高玉贵给八路军赶车送公粮路上的描写:

有一次,路上遇见一辆大车,两个人搭伴儿走。那一位车把式兴致来了,忽然唱起了北路梆子,唱的是须生。高玉贵听着听着,就问:“你这是学的谁呀?”“九岁红哇。”高玉贵说:“我给你唱两句,你听听。”就唱了几句,听得那位车把式直发愣:“好,你唱得比我像啊!”高玉贵哈哈大笑,一甩鞭子往前走去。

写得多么有情趣,既反映了群众对九岁红的喜爱,又表现了高玉贵的平易。再看二位先生对农村看戏场面的描写:

……观众席露天,自带板凳四面八方而来。坐在最前面的,是小板凳,小马扎,也有搬一根圆木坐好多人的,这是第一层;十几排以后的,先在地上刨几个小洞,把凳子腿埋在地里一半,坐上去比小板凳高点儿,不至于挡后面的人,这是第二层;再十几排后就是正正经经坐在板凳上的了,这是第三层;第四层是站着的;最后一层是站椅凳上看的。每排之间没有空地,每个人之间都是紧挤在一起,坐在中间的坐下去就再也别想出来,连站都站不起来。

真是妙极了!不禁勾起我的乡情,因为我小时在农村就是这样看戏的。雨中看戏的场面更动人:那次我们在洪洞县广胜镇道觉村看临汾蒲剧院老团的戏。田迎春正演《杀狗》,忽然下起了雨,越下越大。观众多没有雨具,有的就陆续走了。可留下不走的还有一两千人,只有个别人打着伞,有的人把块手巾罩在头上,更多的就那么淋在雨地里看戏。台上的戏照常进行着。这出演完了,下一出又接着演。演到筱爱娜(曹洪文)的《算粮》,已经是瓢泼大雨,台上的顶棚也漏了,赶紧把铺在台上的地毯卷起,再给打鼓的打上把伞,怕湿了鼓。于是在王相府的寿堂上,每张桌子都放上一个脸盆接漏。台上仍然演得很认真,台下雨地里上千观众正襟危坐,聚精会神地在看戏。看到这种场面不由你不感动。无怪乎两位先生提出“戏曲在农村有危机吗”的发问。他们亲眼看到,有好演员,戏演得质量高,群众就爱看,而质量差的,连一角五分钱一张票都卖不出去。因此他们呼吁国家的大剧院、大剧团,不要只在城市里空叹“戏曲出现了危机”,而是要积极走出城市,深入农村去,那里有我们最忠实、最热情、最广大的戏曲观众,同时还可以协助、扶持县剧团。“看来,这可能是当前各地剧团进行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吧!”他们是1984年说这番话的,15年过去了,这个课题仍然需要回答。因此,出版《老两口谈戏》这本书也仍然有它现实的意义和价值。

1999年3月31日


刘乃崇和蒋健兰是夫妇,二人在戏曲领域贡献颇多。

刘乃崇(1921 -2011.7.13)年出生于天津杨柳青,出身诗书之家,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中文系。幼嗜戏曲,与梨园名宿及地方戏曲名家交往深厚。青年时参与进步话剧运动,1948 年投身戏曲事业。新中国成立后,先后在文化部艺术局戏曲改进处、《剧本》《戏剧报》等单位任职,曾任《中国戏剧》杂志主编。

蒋健兰(1931.5.12-2005.12.31),江西九江人,戏曲研究者。1956 年毕业于武汉大学中文系,中国戏剧家协会《剧本》月刊任编辑,

二人合著颇丰,有《老两口谈戏》系列,涵盖《梆子及其他》《川剧》《京昆》《京昆之二》;还合著《袁世海的艺术道路》,记录整理《川剧的好老板——李宗林》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关推荐
热点推荐
15-12!这就是小史密斯的改变,他已悄然完成球风转型

15-12!这就是小史密斯的改变,他已悄然完成球风转型

奕辰说球
2025-11-05 11:34:48
蓝盈莹,那么长,那么白,那么大

蓝盈莹,那么长,那么白,那么大

喜欢历史的阿繁
2025-11-05 11:49:10
日本丑女花费2600万整形后的模样对比惊呆众人

日本丑女花费2600万整形后的模样对比惊呆众人

随波荡漾的漂流瓶
2025-11-05 17:25:03
笑了!中国观众眼中烂片,北美当宝,斩获70亿勇夺冠军

笑了!中国观众眼中烂片,北美当宝,斩获70亿勇夺冠军

智凌纵横
2025-11-05 12:06:00
医生发现:若60岁后经常喝茶,肝癌患病率是不喝茶的人5倍不止?

医生发现:若60岁后经常喝茶,肝癌患病率是不喝茶的人5倍不止?

华庭讲美食
2025-11-05 14:07:34
56岁才明白:夫妻分房睡久了,男人越能忍,越暴露婚姻的真相

56岁才明白:夫妻分房睡久了,男人越能忍,越暴露婚姻的真相

晓艾故事汇
2025-11-03 08:09:36
佟丽娅张维伊同框为董璇庆生,董璇穿着宽松,一直在遮隆起的肚子

佟丽娅张维伊同框为董璇庆生,董璇穿着宽松,一直在遮隆起的肚子

阿纂看事
2025-11-05 23:57:53
古二得了渐冻症,在语言功能退化且站立困难之际,他选择蚍蜉撼树

古二得了渐冻症,在语言功能退化且站立困难之际,他选择蚍蜉撼树

芊手若
2025-11-04 00:30:07
金永南,为什么功高不盖主?他这一生,简直就是一部官场教科书

金永南,为什么功高不盖主?他这一生,简直就是一部官场教科书

军机Talk
2025-11-05 11:00:27
王碧奎真是个狠心的女人,吴石案发后,她在台湾呆了30年没回家

王碧奎真是个狠心的女人,吴石案发后,她在台湾呆了30年没回家

大国纪录
2025-10-22 09:46:46
蓉城队1-2输得太冤!足协:主裁2次误判,漏判点球+吹掉好球

蓉城队1-2输得太冤!足协:主裁2次误判,漏判点球+吹掉好球

何老师呀
2025-11-06 00:50:16
若不差钱,建议这7样家用“电器”都买贵的,用着反而更舒心!

若不差钱,建议这7样家用“电器”都买贵的,用着反而更舒心!

家居设计师苏哥
2025-11-05 14:30:29
林彪为何要叛逃苏联

林彪为何要叛逃苏联

壹贰叁的壹
2023-12-21 10:39:34
张萌的流量密码就是能少穿就少穿

张萌的流量密码就是能少穿就少穿

可乐谈情感
2025-10-24 11:18:57
国民党改选派系暗战爆发 黑手搅局党内新路线 郑丽文路在何方

国民党改选派系暗战爆发 黑手搅局党内新路线 郑丽文路在何方

再战五百回合
2025-11-05 22:28:13
赖清德下令让台军实弹备战,蒋万安也亮明立场,坚持反对两岸统一

赖清德下令让台军实弹备战,蒋万安也亮明立场,坚持反对两岸统一

文雅笔墨
2025-11-04 09:18:55
西伯利亚有多可怕?零下73度,千斤存粮百罐腌菜,砍柴一个月才行

西伯利亚有多可怕?零下73度,千斤存粮百罐腌菜,砍柴一个月才行

霁寒飘雪
2025-11-04 09:19:58
山东省气象台于11月5日16时00分发布陆地大雾黄色预警

山东省气象台于11月5日16时00分发布陆地大雾黄色预警

闪电新闻
2025-11-05 16:36:36
这下出名了!全网都知道了娃哈哈新任总经理许思敏,竟是1994年的

这下出名了!全网都知道了娃哈哈新任总经理许思敏,竟是1994年的

乐悠悠娱乐
2025-10-12 11:46:18
福建一县委常委,获市委提拔(附简历)

福建一县委常委,获市委提拔(附简历)

鲁中晨报
2025-11-05 21:43:04
2025-11-06 03:24:49
联忠评戏 incentive-icons
联忠评戏
品品戏 会会友
2992文章数 645关注度
往期回顾 全部

艺术要闻

一眼摄魂的魔术手:泰国画师 Razaras 的作品唯美圣洁!自带发光特效!

头条要闻

俄士兵连遭乌军7架无人机袭击奇迹生还 视频披露

头条要闻

俄士兵连遭乌军7架无人机袭击奇迹生还 视频披露

体育要闻

赢下皇马,会是利物浦的转折点吗?

娱乐要闻

港星林尚武突发心脏病去世

财经要闻

事关加快建设金融强国 中央金融办发声

科技要闻

大转弯!特朗普再提名马斯克盟友任NASA局长

汽车要闻

智己LS9入局"9系"混战 全尺寸SUV市场迎来新变量

态度原创

旅游
艺术
亲子
家居
房产

旅游要闻

震撼来袭!1.5万㎡硫华菊映广州塔,秋日画卷仅剩10天!

艺术要闻

一眼摄魂的魔术手:泰国画师 Razaras 的作品唯美圣洁!自带发光特效!

亲子要闻

孩子夹腿触摸自己不一定都是坏事,但这种情况除外!

家居要闻

别样府院 畅享诗意生活

房产要闻

最新!海南楼市10月热销榜单出炉!

无障碍浏览 进入关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