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
江津区融媒体中心
重磅推出“津沙遗珍 追寻抗战文化记忆”
全媒体系列报道
全景式展现抗战时期四川大后方
四大文化区之一“津沙文化区”全貌
《江津报》今天推出
烽火铸校魂:百年津中的立志初心
与报国征途
![]()
津沙文枢:
走进江津中学本部老校址,青石铺就的津中校园,静默延伸于岁月深处。历经风雨的石阶前,仿佛仍回荡着少年聂荣臻铿锵的步履。1917年,这位后来的开国元勋曾在此刻下“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的座右铭。
当抗战烽火燃遍神州,这片涌动着青春抱负与家国情怀的热土,再次肩负起特殊使命,成为点燃革命火种、坚守文化教育、熔铸抗战英才的星火摇篮。拂去历史的尘埃,这座百年学府在民族危亡之际,奏响的那曲激昂弦歌,犹在耳畔回荡。
![]()
▲江津中学本部旧址 记者 陆海银 摄
赤焰初燃处 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以聂荣臻为代表的老一辈革命家在此起步,“白屋诗人”吴芳吉等名师荟萃,“国画大师”张大千等无数先贤求学于此……江津中学本部老校址位于黄荆街,是重庆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06年8月,江津县批准办“官立江津中学堂”,江津知县蔡承云、邑绅夏风薰、邓鹤翔等募捐筹集白银两万余两,在城西黄荆街兴建校舍。
![]()
▲吴芳吉任江津中学校长的委令状
1907年3月11日,校舍落成。百十春秋,如今老校址有房屋104间,建面4900平方米。这里是建校初期的校园,解放后曾作学生宿舍,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曾设为初中部,80年代中期布置为聂荣臻元帅陈列馆、江津中学校史陈列馆、革命烈士纪念馆。
循着时光的长廊向历史纵深回望,先驱者们的足音依然清晰可辨。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消息传到江津后,在江津中学求学的聂荣臻与傅汝霖等热血青年走在了运动的前列,游行队伍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废除二十一条”“坚决抵制日货”等口号,并焚烧了日货。以爱国学生为主体的五四运动,在江津成为新文化运动的表现形式,是江津民主革命文化的开端。
![]()
▲国民政府教育部战区中小学教师服务团创办的《服务团旬刊》第一辑首页书影
抗日烽火逼近,作为江津“革命摇篮”的江津中学本部,迅速转化为坚固的地下堡垒。这里不仅走出了聂荣臻,更滋养了一大批英勇的革命战士。与李大钊一起英勇就义的吴平地、谭祖尧;在洪湖战役中献身的戴坤忠、傅汝林;在重庆“三·三一”惨案中殉难的漆南熏,以及参与上海工人武装起义并壮烈牺牲的钟汝梅。他们用生命和鲜血捍卫了信仰,书写了希望,为后人树立了永不磨灭的精神丰碑。
那段风雨如晦的岁月中,信念如星火闪烁,在暗夜中悄然燎原。从课堂到战场,从笔墨到刀枪,一批又一批青年以炽热的青春践行报国誓言,将革命的火种深植于这片不屈的土地。薪火相传的“津中人”夙兴夜寐,自强不息,披荆斩棘,用战火里的“救国密码”谱就无数辉煌篇章。
烽火弦歌扬 诗人校长的文化坚守
1931年秋,“九一八事变”消息传来。
时任江津中学校长的吴芳吉星夜面见县长谷醒华,力主抗日疏散,推动开辟了“新胜门”。这道由他亲笔题名的城门,拱券石加厚,成为了“新兴必胜”的物化誓言。
![]()
▲吴芳吉,江津德感人,现代杰出诗人和教育家,世称“白屋诗人”
同年冬日,孙中山诞辰纪念日。吴芳吉率全校师生举行抗日游行,“还我河山”的呐喊与三个月前竣工的新胜门拱券石上的“新兴必胜”铭文遥相呼应。
战云压城,空袭警报频仍,江津中学的钟声却从未停歇。在老校友们记忆深处,总定格着校长吴芳吉那清癯而坚毅的身影。1938年,吴芳吉创作的《巴人歌》在白沙码头被谱成曲,悲壮激昂的旋律激励无数同胞,歌谱手稿至今珍藏于校图书馆特藏室。
![]()
▲全民抗战时期,江津成为战时首都重庆的迁建区和沦陷区文化教育机构建设疏散区
当时,江津中学本部还是江津抗日救亡运动策源地,令人动容的是校长吴芳吉课堂上的坚守。校史记载:一次空袭警报凄厉响起,敌机轰鸣掠顶,吴芳吉却岿然立于讲台,带领学生高声诵读《满江红》,“壮志饥餐胡虏肉”的怒吼竟压过了死亡的呼啸。1942年,这位诗人校长倒在了讲台前,弥留之际手中紧握文天祥的《正气歌》。
战火催生“游击教学”。警报一响,师生便携简易教具:几册书、几块竹板、几支炭笔,转移至白沙镇。物理教师张洪沅在防空洞口借一缕阳光,用三棱镜演示折射;国文课上,学生以芭蕉叶为纸,蘸溪水书写抗战诗文。中国科学院院士曹建猷(1940届校友)深情回忆:“张老师在弹坑旁讲解光学,那束黑暗中求索的科学之光,照亮了我一生的征途。”这样流动的课堂,正是知识在烽火中不屈的传承。
群星赴国难 熔炉锻造的抗战脊梁
在江津中学本部老校址内,镌刻着岁月痕迹的老教室引人驻足。教室墙壁外深浅不一的痕迹仿佛无声的铭文,诉说着那个烽火年代的热血与抉择。
![]()
▲聂荣臻元帅读书教室 记者 陆海银 摄
这是时代的召唤,更是一代青年的共同奔赴。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在中华民族危难之际,一股奔向延安的热潮在校园中澎湃激荡。校友钟惦棐挎电影胶片赴鲁艺,杨子波怀揣地质锤走向陕甘宁,蹇俊德、蒲政渊的身影融入延河晨光……抗战期间,一个个江津中学的热血青年怀揣着救国理想,跨越艰难险阻、穿越封锁,先后踏上了通向延安的这条红色征程。
![]()
▲江津中学80周年志庆牌匾“哺我琼浆” 记者 陆海银 摄
他们以学识铸剑,更以专业报国。史学巨擘王利器与同窗邓垦(邓小平同志胞弟),每周徒步六十里往返重庆,肩挑背扛藏于《康熙字典》夹层中的进步书籍;科学家李荫远在校期间自制器材观测晶体衍射,展现科学报国志向;更有众多校友在航空、经济、文学等领域贡献才智……从理论探索到实践创新,烽烟中成长的津中少年,终成二十世纪中国各领域的栋梁。
![]()
▲江津中学百年志庆牌匾“百年树人” 记者 陆海银 摄
这方熔炉锤炼的战士远不止于此。曾在此执教的生物学家蔡翘在炮火声中完成《人类生理学》,校友邓光荣深耕理论,李运舒开拓北疆科技,王祖陶培育工程良种。北京八一中学校长吴彦承续津中血脉——讲台虽易,风骨永存。正如当年师生们所言:“你站在校门口看历史,历史在课堂里看你”。民族存亡之秋,江津中学的课堂,就是以知识为武器、以人才为脊梁构筑的坚韧防线。
硝烟散尽,书声依旧。今日江津中学本部,聂荣臻元帅手迹历经百年风雨,依然熠熠生辉。行走古老校舍,触摸斑驳砖墙,耳畔仿佛仍回响着吴芳吉激昂的诵读、竹林炭笔书写的沙沙声,以及年轻胸膛中为民族复兴跳动的赤子之心。这所百年学府在烽火中点燃的星火与奏响的弦歌,早已融入血脉,化作永恒的精神灯塔,照亮学子前行的路。
文字由文史顾问钟治德
记者 陆海银提供
图片除署名外由区文化旅游委提供
视频编辑:田思进 配音:陈 姗
编辑:李佳蔚 实习编辑:戴勤康
编审:胡德赛
值班副总编辑:袁孝椿
总编辑:黄 艳
![]()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别忘了
点亮和
让大家看到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