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们不需要透过屏幕或书本来遥望榜样,因为袁隆平院士的精神就融在我们隆平楼里的每一堂课,藏在我们文化园里的每一课。”站在湖南农业大学隆平文化园的袁隆平院士雕像前,农学院学子李奕对记者这样说道。近日,潇湘晨报记者走进湖南农业大学,见证袁隆平精神如何从墙上走进现实,融入学生的课堂与生活。
一栋楼,一种精神,一代人的充电站
对于湖南农业大学的学子而言,“隆平”二字早已超越了称谓,成为无处不在的精神印记。2022年5月20日,学校将农学院所在的第十二教学楼正式命名为“隆平楼”。正如学生李奕在介绍中所言,这栋楼“不再只是我们上课学习的地方,更像是袁爷爷在我们心中精神传递的一个场所。”
李奕分享了一段亲身经历。她在隆平楼里进行水稻实验时,因操作失误导致数据偏差。沮丧之时,墙上袁隆平的一句话——“失败了不气馁,再试一次,也许就成功了”给了她鼓舞,让她重拾信心返回实验室,最终取得了准确结果。
“每当我实验反复受挫,论文进行不下去的时候,我都会来这走一走、逛一逛。”李奕说,“墙上那句‘人就像一粒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每次都能给我力量。”隆平楼,已成为农科学子们脚踏实地、求真务实的“精神充电站”。
![]()
与隆平楼遥相呼应的是隆平文化园。2023年6月,袁隆平院士雕像在此落成,面楼而立,手持稻穗,目光慈祥。李奕表示,在实习中亲手割下稻穗时,她才真切体会到“粒粒皆辛苦”的分量,也更加理解袁爷爷“让天下人有饱饭吃”这颗初心的珍贵。毕业季,文化园内的青年誓言墙上写满了学子的承诺,“要像袁爷爷一样把论文写在大地上”“要去基层推广优质稻种”。这里,成为学子们将奉献精神从口号转化为行动的桥梁。
五幅篇章,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我们不仅要问袁隆平做了什么,更要问:他的精神从何而来?” 在思源馆二楼的袁隆平科学家精神展示馆入口,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胡艺华向记者发问。这座于2023年10月开馆的展馆,以五幅篇章展开——“兴农初心”“大地之光”“精神高照”“薪火相传”“砥砺前行”。
站在油画《一粒种子改变世界》前,胡艺华解读道:“这幅画的创意,是通过不同民族、肤色、国家、年龄的人们的笑脸,展现一粒种子如何改变世界。”而另一侧,一张1929年北京协和医院的出生证明,揭示了一个“被遗忘的生日”。胡艺华郑重说道:“今天我可以明确地告诉大家,袁隆平真正的出生日期是1929年的农历七月初九,接生人是林巧稚先生,这是两位大师跨越时空的缘分。”
![]()
展馆中,一张面值2万元的马达加斯加货币尤为令人动容,币面印有水稻图案。“这是当地政府为纪念袁老对粮食安全的贡献特别发行的。”胡艺华说,“金杯银杯不如老百姓的口碑,而这张货币,就是世界给出的答案。”
音乐思政课,在旋律中感悟精神的真理味道
![]()
“很多人问:思政课为什么需要音乐?”胡艺华站在教室前方说道,“袁隆平年轻的时候是个文艺青年,爱拉小提琴,我觉得冥冥当中为我们今天搞音乐思政课埋下了一个伏笔。”
记者旁听了一堂《像袁隆平爷爷那样读大学》音乐思政课。这门音乐思政课,是农大探索十年的成果。它不是简单的“唱歌+讲课”,而是通过“以歌导入、以歌设问、以歌叙事、以歌悟道”,将袁隆平的生平、名言、精神与经典旋律交织。“让学生在音乐当中感受到道理的鲜活,生活的多样”,从而使思政课“耳目一新,有声有色”,改变了过去刻板单调的印象。学生们普遍反映,这样的思政课“既有真理的味道,也有三农的味道,还有艺术的味道”。
![]()
“精神高照,强农有我。”从一栋楼、一座园,到一个馆、一堂课,湖南农业大学将袁隆平的科学家精神融入校园实体与教学实践,让每一粒“种子”静静扎根、悄悄生长。
潇湘晨报记者钟锦涵 李楠
爆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晨意帮忙”平台;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政企内容服务专席19176699651。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