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开百度APP畅享高清图片
![]()
如何提升我国数学研究水平,让数学更好地为各个科研领域和相关产业赋能?昨天,以“至简·至美·至无限——数学融合发展之道”为主题的上海市科协2025学术年会在科学会堂开幕,多位院士专家在院士圆桌会议上分享了观点和建言。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数学会理事长席南华寄语青年数学家:要有学术自信和自尊,敢于投身高价值的原创研究。同济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许学军建议,上海可设立数学交叉研究计划,引导数学家与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领域专家合作,为高技术产业的底层创新贡献力量。
“数学这门学科,用最简洁的语言书写宇宙法则。”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市科协主席张杰在学术年会开幕式上说,“如今,数学发展呈现三大趋势:跨界融合更趋深度,应用导向更趋明确,协同创新更趋紧密。”
![]()
上海市科协学术年会·院士圆桌会议在科学会堂举行。
在这一学科发展背景下,底蕴深厚的上海数学界应如何加强跨界融合和协同创新?作为一位研究偏微分方程数值解的数学家,许学军在院士圆桌会议上说,建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上海市科委优化资源配置,设立更多的基础数学和应用数学项目,并通过国际同行评价体系,科学地评估项目成果。
为助力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三大先导产业发展,他建议上海设立数学交叉研究计划,遴选一批数学家与其他学科、产业专家的合作项目,推动相关学科和产业的底层创新。“上海一些数学学者的交叉研究很有意义,比如将数学与人工智能交叉的DeepMaths模型,希望得到政府立项支持,把模型做大做强。”
对于数学助力先导产业发展这个问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数理学部原常务副主任汲培文也持肯定态度。他说:“我们的应用数学研究不能做书斋学问,而是要深入产业界,贴合实际需求。如果与集成电路专家深度合作,数学家完全有可能在芯片研发上发挥重要作用。”
![]()
汲培文研究员在院士圆桌会议上发言。
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校长罗智泉认为,为产业应用服务的应用数学研究有三重境界:第一重境界是进入某个应用领域,利用已有数学软件开展数据仿真等工作,没有方法论创新;第二重境界是深耕某个应用领域,参加这个领域的会议,在这个领域的期刊上发表论文;第三重境界是成为某个应用领域的知名跨界学者,实现方法论创新,如开发出新的数学模型和算法,吸引这个领域的专家主动提出与数学家合作。
![]()
席南华院士在院士圆桌会议上发言。
谈及青年数学家的成长问题,席南华院士说:“我经常问青年学者,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未来怎么评价自己在国际数学界的江湖地位?我们不能回避这两个问题,不能满足于‘在别人家的花园里种一些花草’,做跟进式研究,听到外国大佬的表扬后,沾沾自喜。”在他看来,中国青年学者要有学术自信和学术自尊,勇于从事伟大的研究工作,坚信伟大的工作不是西方人的专利。
席南华还寄语青年数学家:“要单纯一点,不要为了评奖、评‘帽子’到处托人打招呼。”这番话引起了在场专家的共鸣,汲培文直言:“做数学研究,想什么‘帽子’?”他也指出,青年学者看重人才“帽子”,与一些高校不尽合理的制度有关,希望国内高校给予青年数学家更包容的成长环境,这有利于他们沉下心来,选择周期长、价值高的研究课题。
原标题:《数学界院士呼吁:青年学者要“单纯”一点,应用数学研究要与产业深度融合》
栏目主编:黄海华
本文作者:解放日报 俞陶然
图片来源:杨浦东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