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道看似简单的乘法题“3×8”还是“8×3”,近日在社交媒体上掀起轩然大波。这道小学二年级的数学题不仅难倒了众多80后、90后家长,更引发了关于数学教育本质的深刻讨论。事情的起因是某小学布置的一道题目:“有3个盘子,每盘8个水果,一共有多少个水果?”当学生写下“3×8=24”时,竟被老师判定为错误答案,理由是必须按照“8×3=24”的格式书写。
这场争议的核心在于乘法算式中“乘数”与“被乘数”的顺序问题。根据2025年秋季启用的新版数学教材要求,乘法算式必须严格遵循“每份数×份数=总数”的规范。具体到这道题目中,“每盘8个”是“每份数”,“3个盘子”是“份数”,因此正确的列式只能是“8×3”。这一规定让许多家长感到困惑,他们回忆自己学生时代时,只要结果正确,“3×8”和“8×3”都是被接受的。
![]()
浙江杭州的一位家长分享了类似经历。他的孩子将“7+7+7”改写为“3×7”、“8+8+8+8”改写为“4×8”,结果全部被老师判错。老师解释称,按照新教材的要求,加法改乘法的过程中必须遵循“相同加数在前,个数在后”的原则。也就是说,“7+7+7”应该是“3个7相加”,相同加数是7,个数是3,因此必须写作“7×3”才符合规范。
深入探究新教材的编排可以发现,这种要求并非空穴来风。在“乘法的初步认识”章节中,教材通过多个实例强化这一概念。例如“小飞机里有多少人”的问题,5架飞机每架坐3人,教材明确标注为“5个3相加”,对应的加法算式是“3+3+3+3+3=15”;“过山车里有多少人”则表示为“7个2相加”,加法算式为“2+2+2+2+2+2+2=14”。这些案例都在强调“相同加数在前”的逻辑体系。
这场争论折射出教育理念的时代变迁。60后家长群体对此显得尤为淡定,他们回忆道:“我们当年解题时都会标注单位,比如‘8个/盘×3盘=24个’或者‘3盘×8个/盘=24个’,这样既清晰又不容易出错。”这种注重量纲匹配的做法,实际上暗合当前教材强调的数学严谨性。
支持教材新规的群体认为,明确的顺序规定有助于孩子理解乘法的本质。一位小学数学教师指出:“当学生建立起‘每份数×份数’的思维模式后,未来学习除法中的‘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时就能水到渠成。”还有网友用生活实例佐证:“3只5两的梭子蟹和5只3两的梭子蟹,总重虽然都是15两,但实际价值完全不同——这种差异正是乘法顺序所体现的现实意义。”
然而,反对的声音同样强烈。部分家长担忧,过早强调形式规范可能会抑制孩子的数学思维灵活性。某教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数学的本质在于抽象关系的把握,过分拘泥于形式可能适得其反。国际主流数学教育更注重概念理解而非机械记忆。”教育心理学专家也提醒,二年级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尚在发展中,过于严格的形式要求可能增加学习负担。
这场讨论还暴露出家校教育的断层现象。许多80后、90后家长仍沿用自己当年的学习方法辅导孩子,结果与学校教学产生冲突。教育委员会教研室相关负责人建议:“教师应当提前与家长沟通教学要求的变化,避免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出现‘两张皮’现象。”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场争议反映了基础教育改革的深层矛盾。随着核心素养导向的课程改革推进,数学教育正从“重结果”向“重过程”转变。大学教育学院某研究员指出:“新教材强调乘法意义的理解,是为了夯实学生的数学建模基础。但任何教学改革都需要考虑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在严谨性和可接受性之间找到平衡点。”
值得注意的是,国际数学教育界对此并无统一标准。在欧美多数国家,乘法交换律是二年级就引入的基本概念,“3×8”和“8×3”被视为完全等价。日本教材则更接近中国新规,强调“单位量×倍数”的表述方式。这种文化差异提示我们,数学教育既是科学也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面对争议,各地教育部门已开始采取措施。杭州市某区教育局组织教师培训,统一教学标准;广州市多所学校开设家长课堂,解释教材修订意图;某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则建议教师采用“理解优先,逐步规范”的渐进式教学策略。
这场关于乘法顺序的讨论,表面看是符号表达的争议,实则触及数学教育的根本目的——我们究竟要培养孩子怎样的数学思维?是严格的规范性思维,还是灵活的创新性思维?或许正如某位教育专家所言:“在保证数学严谨性的同时,也要为孩子的思维发展留出弹性空间。乘法算式顺序之争的最终解决,不在于非此即彼的选择,而在于找到概念理解与形式规范的黄金结合点。”
随着讨论的深入,越来越多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开始意识到,这场争论的价值远超题目本身。它促使全社会重新思考:在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该如何定义基础教育的“基础”?当机器可以轻松完成各种计算时,人类数学教育的独特价值究竟在哪里?这些问题的答案,或许就藏在那看似简单的“3×8”与“8×3”的思辨之中。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