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基础自然科学。化学实验在化学学习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掌握化学实验的基本知识,对于学好化学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本文就初中化学实验的基础知识归纳如下,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帮助。
一、常用仪器及使用方法
⒈ 用于加热的仪器——试管、烧杯、烧瓶、蒸发皿、锥形瓶
⑴ 可以直接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燃烧匙
⑵ 只能间接加热的仪器是:烧杯、烧瓶、锥形瓶(垫石棉网—受热均匀)
⑶ 可用于固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蒸发皿
⑷ 可用于液体加热的仪器是:试管、烧杯、蒸发皿、烧瓶、锥形瓶
⑸ 不可加热的仪器:量筒、漏斗、集气瓶
⒉ 测容器--量筒
⑴ 量取液体体积时,量筒必须放平稳。
⑵ 视线与刻度线及量筒内液体凹液面的最低点保持水平。
⑶ 量筒不能用来加热,不能用作反应容器。
⑷ 量程为10毫升的量筒,一般只能读到0.1毫升。
⒊ 称量器--托盘天平(用于粗略的称量,一般能精确到0.1克。)
⑴ 先调整零点;
⑵ 称量物和砝码的位置为“左物右码”;
⑶ 称量物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
一般药品称量时,在两边托盘中各放一张大小、质量相同的纸,在纸上称量。潮湿的或具有腐蚀性的药品(如氢氧化钠),放在加盖的玻璃器皿(如小烧杯、表面皿)中称量。
⑷ 砝码用镊子夹取。添加砝码时,先加质量大的,后加质量小的(先大后小)。
⑸ 称量结束后,应使游码归零,砝码放回砝码盒。
![]()
⒋ 加热仪器--酒精灯
⑴ 酒精灯的使用要注意“三不”:
① 不可向燃着的酒精灯内添加酒精;
② 用火柴从侧面点燃酒精灯,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直接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③ 熄灭酒精灯应用灯帽盖熄,不可吹熄。
⑵ 酒精灯内的酒精量不可超过酒精灯容积的2/3也不应少于1/4。
⑶ 酒精灯的火焰分为三层,外焰、内焰、焰心。应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物体。
⑷ 如果酒精灯在燃烧时不慎翻倒,酒精在实验台上燃烧时,应及时用沙子盖灭或用湿抹布扑灭火焰,不能用水冲。
⒌ 夹持仪器--铁夹、试管夹
⑴ 铁夹夹持试管的位置应在距试管口近1/3处;
⑵ 手持试管夹的长柄,不要把拇指按在短柄上;
⑶ 试管夹夹持试管时,应将试管夹从试管底部往上套入至三分之一的位置。
⒍ 分离物质及加液的仪器--漏斗、长颈漏斗
⑴ 过滤时,应使漏斗下端管口与承接烧杯内壁紧靠,以免滤液飞溅。
⑵ 长颈漏斗的下端管口要插入液面下,以防止生成的气体从长颈漏斗口逸出。
⒎ 各类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
⑴ 试管:反应液体的体积不得超过试管容积的二分之一,加热时不超过三分之一,加热前要先将试管外壁擦干。
⑵ 烧杯:反应液体的体积不超过烧杯容积的三分之二,加热时下方垫石棉网。
⑶ 烧瓶、锥形瓶:使用规则基本同烧杯。
⑷ 滴瓶:滴管专用,用后不得冲洗,不得混用。
⑸ 细口瓶、广口瓶:不得直接加热,细口瓶盛放碱液要用橡胶塞,因为碱可以和玻璃中的二氧化硅反应。另外,易见光分解的物质要装在棕色瓶中贮存。
⑹ 量筒:不可以量取热的溶液或液体,这样会使得刻度受热膨胀而不准确。
⑺ 蒸发皿:能耐高温,但不宜骤冷。
⑻ 冷凝管:冷凝水从下口进、上口出。
![]()
二、药品的存放
⒈ 试剂存放的原则
依药品状态选口径;以光稳定性选颜色;以热稳定性选温度;以酸碱性选瓶塞;相互反应不共放;多种情况同时想;特殊试剂特殊放。
⑴ 液体试剂存放在细口试剂瓶中(少量的液体药品可放在滴瓶中);固体试剂存放在广口试剂瓶中;气体存放在集气瓶和贮气瓶中。
⑵ 瓶塞取决酸碱性(酸性液:玻璃塞。碱性液:橡皮塞)
存放碱性液体的试剂瓶用橡胶塞。
⒉ 常用试剂的保存方法
⑴ 见光易分解的试剂:用棕色瓶存放,受热易分解的试剂应低温、避光存放(冷暗处),如:氨水、浓硝酸、双氧水、硝酸、硝酸银固体及溶液、液溴、临时保存的氯水、氢硫酸等要存放在棕色试剂瓶中。
⑵ 在空气中易变质的试剂:这类试剂应隔绝空气或密封保存,有些试剂的保存还要采取特殊的措施。
易吸收CO2的试剂:CaO、NaOH、Ca(OH)2等。
易被氧化的试剂:金属钠存放在煤油中,白磷存放在水中。
易吸湿的试剂:P2O5、CaO、NaOH、无水CaCl2、浓H2SO4、无水CuSO4等。
易风化的试剂:Na2CO3·10H2O
⑶ 易挥发或升华的试剂:这类试剂应置于冷、暗处密封保存。
易挥发的试剂有浓氨水、浓盐酸、浓硝酸、汽油等;
易升华的试剂有碘、萘等。
⑷ 危险品:这类试剂应分类存放并远离火源。
易燃试剂有汽油、乙醇等有机溶剂和红磷、硫、镁等;能自燃的有白磷;
本身不可燃但与可燃物接触后有危险的试剂有高锰酸钾、氯酸钾、硝酸钾、过氧化钠等;
易爆试剂有硝酸纤维、硝酸铵等;
剧毒试剂有氰化物、汞盐、黄磷、氯化钡等;
强腐蚀性试剂有强酸、强碱、液溴、氢氟酸、醋酸等。
⑸ 有些试剂不宜长久放置:应随用随配,如硫酸亚铁溶液、氯水、氢硫酸、银氨溶液等。
![]()
三、药品的取用
⒈ 药品取用量的总原则
⑴ 原则:粉状不沾壁;块状不掉底;液体防污染;标签防腐蚀。取用:
⑵取出方法:
①按实验所需取用药品。如没有说明用量,应取最少量,固体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②微量液体可用玻璃棒蘸取,少量液体可用胶头滴管吸取,较多的液体可直接从容器中倒出。
⒉ 取用固体药品操作要领
粉末:药匙或纸槽,一横、二送、三直立。
块状:镊子,一横、二放、三慢竖;准确称量用托盘天平。
固体粉末状药品取用时:一般用药匙(擦净、切忌一匙多用)。往试管里装入固体粉末时,为避免药品沾在管口和管壁上,先使试管倾斜或横放,用盛有药品的药匙(或用小纸条折叠成的纸槽)小心地送入试管底部,然后使试管直立起来,让药品全部落到底部。药量一般以盖满试管底部为宜。
块状固体则用镊子夹取放入横放的试管中,然后将试管慢慢直立,使固体沿管壁缓缓慢滑下。
⒊ 向容器内加液体药品操作要领
倾倒:塞倒放、签向手心、紧挨瓶口、缓慢倒入
滴加:滴管直立、正上方滴加液体药品的取用:
少量溶液:取用很少量液体时可用胶头滴管吸取;(一瓶一管,不接触容器,不倒立);微量液体可用玻璃棒蘸取。
大量溶液:取用较多量液体时可用直接倾注法。
① 直接倾倒 取用细口瓶里的药液时,先拿下瓶塞,倒放在桌上,然后拿起瓶子(标签对着手心),瓶口要紧挨着试管口,使液体缓缓地倒入试管。(瓶塞倒放,用后盖上);注意防止残留在瓶口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
② 用玻璃棒引流(往大口容器或容量瓶、漏斗加入液体)
③ 通过漏斗慢慢注入。准确量取用移液管或滴定管。
一般往大口容器或容量瓶、漏斗里倾注液体时,应用玻璃棒引流。
![]()
四、物质的检验
⒈ 气体的检验
⑴ 氧气:带火星的木条放入瓶中,若木条复燃,则是氧气.
⑵ 氢气:在玻璃尖嘴点燃气体,罩一干冷小烧杯,观察杯壁是否有水滴,往烧杯中倒入澄清的石灰水,若不变浑浊,则是氢气.
⑶ 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若变浑浊则是二氧化碳.
⑷ 氨气:湿润的紫红色石蕊试纸,若试纸变蓝,则是氨气.
⑸ 水蒸气:通过无水硫酸铜,若白色固体变蓝,则含水蒸气.
⒉ 常见离子的检验
除杂的一般原则:不引入其他杂质,以下凡是加入某离子,均视为加入含有该离子的物质,加入的另一种离子需要按照实际情况具体分析。
⑴ 氢离子: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加入锌粒
⑵ 氢氧根:酚酞试液/硫酸铜溶液。取样品加入硫酸铜有蓝色沉淀,再加入硫酸沉淀溶解,没有气泡生成,或将沉淀加热,生成黑色固体。或加入氢离子(酸)。
⑶ 铵根离子:氢氧化钠溶液并加热,把湿润的红色石蕊试纸放在试管口
⑷硫酸根:加入钡离子。取样品加入氯化钡,有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⑸ 碳酸根:稀盐酸和澄清的石灰水。取样品加入氢氧化钙,有白色沉淀。
⑹ 氯离子:加入银离子。取样品加入硝酸根,有白色沉淀,再加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⑺ 钙离子:加入碳酸根。取样品加入碳酸钠,有白色沉淀,而加入稀硫酸则不产生沉淀(或很少)。
⑻ 钡离子:加入硫酸根或碳酸根。取样品加入稀硫酸,有白色沉淀,再加入稀硝酸沉淀不溶解。
⑼ 铜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蓝色沉淀则是铜离子
⑽ 铁离子:滴加氢氧化钠溶液,若产生红褐色沉淀则是铁离子
![]()
五、物质的除杂
根据物质和杂质的物理化学性质,采用适当的方法把混合物中的杂质分离除去,从而得到纯净的某物质的实验方法。
⒈ 基本原则
⑴“不增、不减、易分”:
不增即最终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不减是除杂结果不应使所需物质减少;
易分是加入试剂后,使杂质转化为沉淀、气体和水等与所需物质易于分离。
⑵ 先除杂后干燥。
⒉ 常用方法
⑴物理方法
① 过滤法:适用于不溶于液体的固体与液体的分离或提纯。
② 结晶法:适用于可溶性固体与液体的分离和提纯。具体方法有两种。
ⅰ 降温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的固态物质的分离或提纯。
ⅱ 蒸发结晶法: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变化影响不大固体物质的分离或提纯。
⑵ 化学方法:
① 吸收法:如一氧化碳混有二氧化碳可用氢氧化钠等碱性溶液吸收;
② 沉淀法:如氯化钾中混有氯化镁可加氢氧化钾溶液,再过滤;
③ 溶解法:如铜中混有氧化铜可加入过量的盐酸,再过滤;
④ 转化法:如铜中混有锌可加硫酸铜溶液再过滤;
⑤ 气化法:如氯化钠中混有碳酸钠可加入过量盐酸,再蒸发结晶;
⑥ 加热法:如氧化钙中混有碳酸钙可高温灼烧;
⑦ 综合法:当含有多种成分的杂质时,分离提纯往往不仅仅使用一种方法,而是几种方法交替使用。
⒊常见物质的除杂方法(以下括号里的均为杂质)
⑴ H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通过氢氧化钠固体
⑵ CO2(O2):通过灼热的铜网除去O2气体 方程式为:2Cu+O2=△=2CuO
⑶ CO2(CO或H2):通过灼热的氧化铜,若除去氢气则还要进行干燥。
方程式为:CO+CuO=△=Cu+CO2
⑷ CO(CO2):通过石灰水或氢氧化钠溶液吸收掉CO2气体
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 CO2+Ca(OH)2=CaCO3+H2O
⑸ Cu(Fe):加入足量CuSO4溶液。方程式为:Fe+CuSO4=Cu+FeSO4
⑹ KCl(MnO2):先溶解,后过滤,再蒸发。(凡两种固体一种可溶,一种难溶均可用该法除杂)
⑺ CaO(CaCO3):高温煅烧 方程式为:CaCO3=高温=CaO+CO2↑
⑻ CuO(Cu):在空气中(在氧气流中)灼烧混合物
⑼ Cu(CuO):加入足量的稀硫酸
⑽ FeSO4(CuSO4):加入足量的铁粉
⑾ NaCl(Na2CO3):加入足量的盐酸
⑿ CO2(水蒸气):通过浓硫酸。
⒀ NaCl(NaOH):加入足量的盐酸
⒁ NaOH(Na2CO3):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钙溶液
⒂ NaCl(CuSO4):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钡溶液
⒃ NaNO3(NaCl):加入足量的硝酸银溶液
⒄ NaCl(KNO3):蒸发溶剂
⒅ KNO3(NaCl):冷却热饱和溶液。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