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European Heart Journal》(IF=35.6)在线发表了一篇文章[1],系统总结了喝咖啡对于各种心血管疾病影响的证据,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心律失常等。
![]()
一图总结:咖啡和心血管疾病
高血压
咖啡因的拟交感神经效应,让大家普遍认为喝咖啡会升高血压,但研究显示二者的关系并非如此简单。喝咖啡确实会急性升高血压,但这种效应在常喝咖啡人群中会大幅减弱。例如:饮用三份浓缩咖啡会使不常喝咖啡的人收缩压急性升高12 mmHg,而长期喝咖啡的人,血压并未出现急性升高[2]。
![]()
图1. 咖啡摄入量与临床高血压诊断的关联性
有意思的是,在不常喝咖啡的人中,脱因咖啡与含咖啡因咖啡引起的急性血压升幅相似,这表明咖啡的升压效应可能并非主要源于咖啡因。一项纳入中-短期随访(中位随访56天)随机对照试验的Meta分析表明,咖啡引起的血压升高具有统计学意义,但效应值并不高,中位剂量为每天五杯时,收缩压升高2.4 mmHg,舒张压升高1.2 mmHg[3]。
针对咖啡与高血压长期关联的前瞻性队列研究,采用了多种高血压结局终点,包括直接血压测量、降压药处方、医疗记录审查或患者自述。一项包含超过20万参与者的Meta分析显示,每日饮用1-2杯咖啡与高血压诊断风险增加无关(下图1)。此外,习惯性每天喝三杯及以上咖啡与临床高血压风险逐步降低存在关联[4]。
上述关联背后的机制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咖啡因诱导的利尿作用或其他咖啡成分有关。也有随机对照试验显示,摄入含咖啡因咖啡能增加活动量,因此喝咖啡带来的运动量增加也可能降低高血压风险。
高血脂
早期观察性研究提示喝咖啡与血清胆固醇水平更高存在关联。后续研究表明,咖啡制备方式对此具有重要影响:未经过滤的咖啡,含有两种会升高血清胆固醇的二萜类化合物——咖啡醇和咖啡白醇;在冲泡过程中使用滤器可去除这些物质。
沸煮式、土耳其式、希腊式和法压壶冲泡方式制作的咖啡通常含有高浓度咖啡醇与咖啡白醇;意式浓缩和摩卡壶制备的咖啡的含量中等;滴滤式、滤袋式、渗滤式、印度滤泡咖啡及速溶咖啡中的含量可忽略不计。
一项纳入随机试验的Meta分析显示,与不饮用咖啡相比,喝过滤后的咖啡不会升高血清胆固醇水平,其中6项随机试验的汇总结果表明,大量饮用未过滤咖啡(中位数为每天六杯),相较过滤咖啡,可使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升高0.39 mmol/L[5]。这种升高趋势与咖啡醇和咖啡白醇实验的预测结果以及未过滤咖啡饮用者的人群研究数据相一致。
关于意式浓缩咖啡的试验数据有限,且各研究结果不一致。根据二萜含量推测,大量摄入意式浓缩咖啡可能引起血清胆固醇轻度升高。英国生物银行的观察性队列研究确实发现:与不饮用相比,每日喝≥2杯意式浓缩咖啡的男性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0.11 mmol/L,女性升高0.16 mmol/L[6]。其他人群研究也观察到类似现象。
因此可以合理得出结论:习惯喝未经过滤的咖啡会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意式浓缩咖啡可能导致其轻度升高。
未过滤咖啡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升高关联的临床意义尚不明确。挪威一项大型观察性研究没有发现未过滤咖啡饮用者的死亡率高于不饮用者,但二次分析(可能因多重比较产生I类错误)提示,老年男性常喝未过滤咖啡,总死亡率和心血管死亡率有所上升,尤其在每天喝≥9杯时更为明显[7]。这类血脂研究存在一个重要局限——咖啡添加剂(包括乳制品)可能带来的混杂效应。
糖尿病
咖啡因会急性降低健康人群和2型糖尿病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然而长期咖啡因摄入试验并未显示对胰岛素反应有不利影响,表明长期饮用会产生耐受性。事实上,观察性研究证据表明长期喝咖啡与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相关。这一现象于2002年首次在荷兰人群中被报道,后续在美国、欧洲和亚洲的前瞻性队列研究中得到证实。
一项包含30项前瞻性研究和38个效应估计值(含性别特异性结果)的Meta分析显示,咖啡摄入量高(中位数每天五杯)与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约30%相关[8],这种关联呈线性剂量反应关系,每增加一杯/天与风险降低6%相关。
含咖啡因咖啡与脱因咖啡的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幅度相似,但这并不能完全排除咖啡因的作用:一项孟德尔随机化研究发现,反映较高血液咖啡因水平的遗传工具与2型糖尿病风险更低相关,其中部分效应通过降低体脂介导[9]。
值得注意的是,观察性研究关于咖啡与肥胖关联的结果并不一致,部分(但非全部)研究提示喝咖啡可降低肥胖风险。不同研究采用的肥胖指标(如BMI、腰围)及定义/界值的差异可能是结果不一致的原因。重要的是,本文引用的几乎所有观察性研究都对肥胖指标(通常是BMI)进行了调整,表明咖啡与心血管疾病的关联不能简单用饮用者与非饮用者的基线肥胖差异来解释。
近期来自英国生物银行[10]和欧洲EPIC糖尿病研究[11]等大型队列研究同样观察到咖啡与2型糖尿病之间的负相关。EPIC研究发现,用咖啡替代一份含糖饮料可使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21%,表明选择饮料的微小调整可能带来2型糖尿病风险的大幅降低。还有研究发现,4年咖啡摄入量的增加与后续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相关[12]。
咖啡中天然存在的生物碱葫芦巴碱的血浆浓度与咖啡摄入量直接相关,也被发现与糖尿病风险降低相关³⁶。随机试验为喝咖啡对肝脏胰岛素抵抗、脂联素水平、2小时血糖值和体脂的有益效应提供了证据。一项使用连续血糖监测设备的健康志愿者随机病例交叉研究未发现含咖啡因咖啡与血糖急性变化存在关联,表明2型糖尿病风险降低并非通过急性降糖机制介导[13,14]。
尽管随机试验的证据有限,但来自不同流行病学研究的整体证据支持咖啡对降低2型糖尿病风险的有益作用。值得注意的是,最新分析表明当咖啡中添加糖或人工甜味剂时,这种风险降低效应会显著减弱。这一发现强调了在观察性研究中详细描述咖啡饮用方式的重要性,也为指导患者个性化咖啡饮用提供了重要依据。
冠心病
与高血压的情况类似,传统上会认为冠心病风险会随咖啡摄入量增加而升高。然而近期调整吸烟等潜在混杂因素的前瞻性观察研究并未证实这一发现。一项包含30个前瞻性队列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适度喝咖啡与冠心病风险降低相关(图2)[15]。与不饮用或极少饮用相比,咖啡摄入量第三高(中位数1.5杯/天)、第二高(3.5杯/天)和最高(5.5杯/天)的相对风险(RR)分别为0.89(95%CI 0.85–0.94)、0.90(0.84–0.97)和0.93(0.84–1.02)。基于英国生物银行的最新分析也得出了相似结论。
![]()
图2. 咖啡与冠心病风险
在糖尿病患者中,适度喝咖啡同样与冠心病风险降低相关。挪威一项队列研究显示,适度喝过滤咖啡(每天1-4杯)的参与者冠心病死亡风险最低,而每天喝九杯及以上未过滤咖啡的男女人群,冠心病死亡风险升高约30%[7]。目前尚不清楚高风险是不健康生活习惯(如吸烟)的残留混杂效应,还是大量喝咖啡的真实不良反应。
咖啡因摄入与冠心病风险的关联似乎不受咖啡因代谢相关遗传特征的影响。因此总体证据表明,与不饮用或大量饮用咖啡相比,适度喝咖啡(每天最多四杯)与冠心病风险降低相关。
采用标准化检测方法客观评估内皮功能,促进了对咖啡血管效应的研究。此类研究得出了不同结论:咖啡摄入可能与内皮功能恶化、无变化或改善相关。这些研究因以下差异而难以直接比较:入组标准(健康成人vs高血压患者)、参与者基线咖啡摄入量、研究指定的咖啡暴露时长(从单次喝到8周长期喝不等)、咖啡制备方式、喝咖啡与内皮功能测量的时间间隔等差异。尽管如此,并没有明确证据表明咖啡相关的血管功能变化介导了咖啡与冠心病结局之间的关联。
快速性心律失常
临床医生通常会建议患有或有高风险患上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患者避免饮用含咖啡因的咖啡,但整体证据并未表明咖啡具有致心律失常作用。两项大型队列研究发现,长期喝咖啡与复合快速性心律失常风险存在统计学显著负相关。在凯撒集团的筛查调查中,报告喝咖啡的患者因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孤立性异位搏动、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和室性心动过速)住院的风险更低[16]。近期对英国生物银行50万余人的分析也显示,基线期摄入更多含咖啡因咖啡的人群,复合快速性心律失常(包括房性早搏、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房颤和室性心动过速)的风险显著降低(图3)[17]。
![]()
图3. 每日咖啡摄入量与心律失常的累积风险
与之前引用的观察性研究一样,这些心律失常研究可能存在残留混杂因素导致的偏倚。但就心律失常而言,选择偏倚的影响可能尤为突出。虽然糖尿病或高脂血症等疾病在早期通常不会引起症状,但咖啡相关的心律失常所致的心悸可能立即改变患者的咖啡饮用习惯。在这种情况下,基线期对某些心律失常高风险的个体可能因早年喝咖啡后出现的症状而避免或减少摄入。
孟德尔随机化作为一种分析工具,可帮助克服此类选择偏倚。该方法以与咖啡摄入相关的基因变异作为预测因子。例如在英国生物银行研究中,携带咖啡因代谢较快相关基因变异的参与者确实摄入了更多咖啡;但尽管如此,这些基因变异与快速性心律失常之间并未观察到关联[17]。
房颤
房颤是与咖啡摄入关联研究最深的心律失常类型。并非所有研究结果完全一致,但多个研究及Meta分析普遍表明,常喝咖啡要么不改变房颤风险,要么可降低其发生风险。在一项针对阵发性房颤患者开展的N-of-1随机试验中,意向性治疗分析和实际治疗分析均未发现咖啡因与急性房颤事件存在关联[18]。
关于咖啡可能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解释包括:
咖啡因可能通过阻断腺苷受体延长左心房有效不应期(理论上可降低心房颤动易感性);
咖啡潜在的抗炎特性(炎症是房颤的已知风险因素);
可能的抗迷走神经效应(迷走神经张力是房颤常见诱因)。
目前正在进行的"戒咖啡能否避免房颤复发"试验(DECAF,临床试验注册号NCT05121519)将接受复律治疗的房颤患者随机分组,分别接受6个月常规含咖啡因咖啡摄入或完全禁咖啡,旨在为咖啡对房颤复发的因果效应提供更明确证据。
心衰
早期一项观察性研究提示每日喝≥五杯咖啡可能增加心衰风险,但后续多项队列研究,包括医师健康研究、瑞典乳腺摄影队列、英国生物银行、弗雷明汉心脏研究、心血管健康研究和社区动脉粥样硬化风险研究均发现,长期喝咖啡要么不增加心衰风险,要么可适度降低风险。
多项研究中咖啡摄入量与心衰的关联并非线性:通过合并多队列数据的Meta分析显示,两者呈J形曲线关联,低至中度咖啡摄入者心衰发生率更低(图4)[19]。每日喝~四杯咖啡时观察到的风险最低。需要强调的是,这些大型队列研究通常依赖管理编码识别心衰结局,往往难以区分射血分数降低型与保留型心衰。
![]()
图4. 咖啡摄入量与心衰的关联
卒中
上文讨论的所有疾病均是脑卒中的已知风险因素。虽然规律喝咖啡似乎能降低这些疾病风险,但咖啡因通过脑动脉收缩减少脑血流量的作用,引发了对咖啡可能增加卒中风险的担忧。事实上,近期一项病例对照研究发现,每日喝超过四杯咖啡与卒中风险升高相关[20]。
但多项纵向队列研究得出了相反结论。2011年一项包含超万例卒中病例的Meta分析发现,咖啡摄入与卒中风险轻度降低相关(即使每天高达8杯)[21]。英国生物样本银行的最新分析也表明,基线咖啡摄入量与卒中风险降低相关,且在每日喝≥4杯的人群中依然存在保护效应[22]。
因此整体证据表明,咖啡不仅不增加卒中风险,反而可能对此结局产生适度保护作用。
全因死亡率
队列研究可能对卒中或心衰等结局存在误分类,但全因死亡率不受此类偏倚的影响。咖啡摄入量与多种健康结局的负相关关联,在总体死亡率中也得到验证。至少三项研究发现无咖啡因咖啡的摄入与死亡率降低幅度相似,再次表明咖啡因不能完全解释咖啡的健康益处。与这一观察一致的是,咖啡因代谢相关的基因多态性并未显著改变咖啡与死亡率的关联。
参考文献
1. Eur Heart J 2025;46:3546-54.
2. Circulation2002;106:2935–40.
3. Hypertension1999;33:647–52.
4. Eur J Nutr2019;58:271–80.
5. Nutr Metab Cardiovasc Dis2021;31:1325–38.
6. J Nutr2020;150:2772–88.
7.Eur J Prev Cardiol 2020;27:1986–93.
8. Nutr Rev2018;76:395–417.
9. BMJ Med2023;2:1–8.
10. Clin Nutr Edinb Scotl2023;42:661–9.
11. J Nutr2019;149:1985–93.
12. Diabetologia2014;57:1346–54.
13. N Engl J Med2023;388:1092–100.
14. Clin Transl Med2023;13:e1348.
15. Circulation2014;129:643–59.
16. Perm J2011;15:19–25.
17. JAMA Intern Med2021;181:1185–93.
18. JAMA Cardiol2022;7:167–74.
19.Circ Heart Fail 2012;5:401–5.
20. Int J Stroke2024;19:1053–63.
21. Am J Epidemiol2011;174:993–1001.
22. PLoS Med2021;18:e1003830.
医咖会基础会员全面大升级,赶快去领取一年基础会员!
基础会员权益:28张基础课程券,基础课程均可兑换!医咖会SCI-AI工具,科研内容训练,回复更专业!
点击“阅读原文”/应用商店搜索/扫码下载医咖会APP,登录后,弹窗领取基础会员!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