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 李大为 来源 |互联网品牌官
前几天温州市民陈先生带着孩子在商场里的西贝餐厅就餐时,意外撞见了让他至今仍感不适的一幕。邻桌两名顾客带着一只小型宠物狗坐在餐椅上,竟直接用餐厅提供的公筷夹菜喂狗。“这是亲子主题餐厅,当时还有很多带孩子的家庭,谁能保证这双喂过狗的筷子不会流到其他客人桌上?”
陈先生的担忧道出了许多消费者的心声。当他向店长投诉时,得到的回应却是“没有不让带宠物的政策”,这种敷衍的态度让陈先生选择了报警。民警到场后查看了监控,但店家以“不便”为由拒绝了陈先生一同查看的请求,只承诺保存监控一个月。
事后餐厅负责人解释称,因就餐高峰疏忽未及时发现,已将涉事餐具全部丢弃并进行全面消杀,还强调有“禁止宠物入内”的规定(导盲犬除外)。然而对于是否张贴禁宠标识这一关键问题,负责人却坦言“不确定标识是否齐全”。这起事件暴露出的管理漏洞,并非西贝首次出现。
![]()
多年来,这个主打西北菜的连锁品牌屡次因服务与管理问题引发争议。早在2019年,南京某西贝门店就被查出餐具清洗消毒不到位,餐盘上残留着明显的食物残渣和油渍,当时餐厅同样承诺整改并开放厨房接受监督。2024年,杭州一家门店前员工偷拍顾客孩子照片并上传网络,再次暴露了其内部管理的松散。而2025年的预制菜争议中,创始人先否认门店使用预制菜,后又承认此前曾大力推广,这种前后矛盾的表态进一步消耗着消费者的信任。
更值得注意的是,西贝在定价与服务质量的匹配上一直备受诟病。2020年疫情期间,其部分菜品涨价1-10元,在舆论压力下创始人贾国龙道歉并恢复原价;2023年有消费者吐槽三个莜面蒸饺售价29元,门店解释称因使用有机原料成本高,但这样的定价显然与此次暴露的卫生管理水平不相匹配。
多次的“道歉-整改-再出问题”循环,让“管理疏忽”成为西贝难以摆脱的标签。此次公筷喂狗事件引发热议,更凸显了餐饮行业在宠物管理方面的法律空白。目前国家层面尚无明确法律禁止宠物进入餐饮场所,地方规定也存在差异。
上海、西安等地明确禁止携带犬只进入餐饮场所,而温州的养犬管理条例中并无相关禁止性条款。这就导致市场监管部门在处理类似事件时陷入尴尬——瓯海区市场监管局表示,因无法律依据,既不能认定商家允许宠物入内违规,也无法对用公筷喂狗的行为进行行政处罚。
![]()
但法律空白不代表没有责任。温州市律师协会常务理事贺君指出,根据民法典,饲养动物应尊重社会公德,不得妨碍他人生活。在餐厅这种公共场所,用公共餐具喂狗不仅有碍公德,还可能因犬只携带的细菌病毒危及公共卫生安全,严重者甚至可能构成刑事责任。
更重要的是,《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负有安全保障义务,餐厅未能及时制止不当行为,显然未尽到应有的管理责任。公筷公勺制度推行的初衷是保障饮食卫生,防范疾病传播,而用公筷喂狗的行为无疑是对这一制度的公然践踏。
对于家长来说,亲子餐厅本应是更注重卫生安全的场所,出现这样的情况,难免让人对餐厅的管理能力产生质疑。其实,解决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是否有法律明文禁止,而在于商家是否真正将消费者的健康安全放在首位。西贝餐厅负责人称已组织员工复盘,强调要加强对进店顾客的观察,但这样的承诺需要落到实处。
张贴清晰的禁宠标识、在入口处进行提醒、加强员工培训等基础措施,并不需要等待法律强制规定才能实施。其他城市的成功经验已经证明,明确的管理规则既能保障大多数消费者的权益,也能减少商家的经营风险。餐饮行业的口碑建立在每一个细节之上,从餐具清洁到服务规范,再到特殊情况的处理,都考验着企业的管理能力。
西贝作为连锁品牌,更应该树立行业标杆,而不是反复在基础管理问题上栽跟头。此次公筷喂狗事件或许会随着时间推移淡出公众视野,但留下的问题值得整个行业反思:当法律存在空白时,商家的道德底线和责任意识,才是守护消费者权益的最后一道防线。希望这次事件能真正推动西贝和整个餐饮行业加强管理,让消费者能够安心用餐。
行业资讯、案例资料、运营干货,精彩不停
各位朋友,因不可抗力,部分文章被强制性删除。为了不失联,请关注下面的备用号,有些精彩内容会发在这个号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