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9日,中央气象台连发暴雨、强对流双预警,“重庆东南部已纳入西南地区强降雨核心影响区”。
当市民手机收到暴雨蓝色预警短信时,500公里高空外的20余颗“重庆星”正以约90分钟绕地球一圈的速度,编织一张覆盖全球的“数据天网”,这些“重庆星”正把科技安全感送到每个人身边。
这张覆盖全球的“数据天网”正以国家级高质量数据集的硬核实力,书写数字重庆的科技安全感。

▲“天目一号”星座卫星运行轨迹动画。受访单位 供图
01
太空“数据天网”有温情:把民生精准气象预报送到百姓身边
这就是重庆高新区重点培育的空天信息企业——航天天目(重庆)卫星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航天天目”)研制的“天目一号”星座。目前,这一星座已基本完成太阳同步轨道业务组网,20多颗卫星在轨运行,如同在太空织就了一张覆盖全球的“数据天网”。
![]()
▲“天目一号星座”卫星发射过程。受访者供图
在太阳同步轨道上运行的“天目一号”星座,探测范围覆盖全球。而且每颗卫星上都搭载着掩星探测载荷,已形成掩星气象探测星座系统,能够穿透云层和恶劣天气,全球、全天候、高精度地采集十余种关键气象数据。
全天候气象探测的仪器。不管是区域的复杂天气,还是全球的气候变化,都逃不过它们的“火眼金睛”。
哪怕刮大风下大雨,它们都能穿透云层,准确收集各种核心数据。如,大气温湿压廓线数据。现在,航天天目每天都能向中国气象局实时传送3.5 万条数据,与我国风云3号气象卫星收集的数据形成互补。这些高质量数据在改进天气预报模式,提高全球天气预报准确性上都已发挥重要作用。老百姓平时躲暴雨、防洪水,甚至以后坐低空“飞的”出行,都少不了“重庆星”的功劳。
凭借过硬的实力,日前,“天目星座高质量全球大气海洋遥感数据集”成果成功入选国家级高质量数据集建设先行先试名单,为数据价值释放筑牢“高质量粮仓”。

▲“天目一号”星座卫星监测数据演示动画。受访单位 供图
02
可视化“质检员”守关 让服务民生更有保障
能入选国家首批高质量数据集,核心在于“高质量”三个字。
作为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的下属企业,航天天目自落地重庆高新区以来一直坚持体系化推进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有效保障数据服务的高稳定、高质量、高时效和高并发。
“数据质量高不高,跟我生活有啥关系?”
答案很简单——数据越准、越快、越安全,服务老百姓的效能就越靠谱。
首先,数据“源头”有保障,20余颗卫星搭载的掩星探测载荷,继承了国家风云卫星的成熟技术,相当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采集数据,从根源上确保数据精度。
![]()
▲“天目一号”气象星座实现在轨组网运行。受访单位 供图
其次,地面有“智能流水线”。该公司搭建了完整的地面传输、实时处理及监控系统,从数据探测、传输到反演、分发,每个环节都有“质检员”。这个“质检员”就是企业创新工作方法,打造出的“数据生产过程全流程可视化系统”。该系统可实现对每个数据的实时可视化监测,一旦发现异常立刻预警。让每个数据从“出生”到“送到手上”,每一步都有保障,不让“次品数据”上岗。
“就像工厂生产产品,每一组数据都要经过‘道道关卡’,不合格的绝对不会流出去。”负责人形象地说。科学的生产流程不仅打造出了重庆高新区的高质量数据集的“优等生”,更让企业获得了国家级认可。

▲“天目一号”星座卫星模拟运行轨迹动画。受访单位 供图
当前,随着“AI+”的深入推进,高质量数据集已成为众多领域的关键支撑。作为重庆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核心承载区,重庆高新区把“培育高质量数据要素”作为落实数字重庆建设的重要抓手。
![]()
▲航天天目副总经理唐跃川接受采访。胡晓 摄
航天天目高质量数据集成功入选国家队,正是重庆高新区“以企业为主体、以需求为导向”推动数据产业化的缩影。“重庆高新区的政策支持、人才资源、产业氛围,让我们能心无旁骛搞创新。”航天天目副总经理唐跃川表示。这些成果不光能助力职能部门,还能精准赋能农业、低空经济、物流等行业,最后全都转化为惠及老百姓的有用信息。
从太空到指尖,从数据到服务。重庆高新区以高质量数据集为笔,正在数字重庆的画卷上书写新篇。当卫星掠过山城上空,每一个返回的数据,都承载着对美好生活的守护——这就是“数字重庆”温暖的注脚。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