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个特有意思的数据观察:每年冰淇淋卖得最火的时候,海滩上鲨鱼咬人的事儿也跟着变多,两条曲线几乎重合,看着就像吃冰淇淋和被鲨鱼咬有啥必然联系。
要是有人据此说“吃冰淇淋招鲨鱼”,甚至提议海滩禁售冰淇淋,你肯定觉得这人脑子不清醒。
![]()
一
旦这事儿看着荒唐,背后藏着咱们平时最容易踩的坑,把“有关系”当成“一个导致另一个”。
这可不是小事,小到信错养生谣言,大到理解科学研究,都得先把这层窗户纸捅破:相关性不等于因果性。
先说冰淇淋和鲨鱼的事儿,这俩确实“相关”,就是常一块儿出现,但要说“因果”,也就是吃冰淇淋直接引来鲨鱼,那纯属瞎扯。
真正在背后捣鬼的是个“第三者”炎热的天气。天气一热,买冰淇淋解暑的人自然多了;同样,天热去海里游泳、冲浪的人也跟着变多,人和鲨鱼碰面的概率一涨,伤人事件可不就多了嘛。
说白了,这俩就是被同一个原因推着走,看着手拉手,其实没啥直接关系。
咱们的大脑天生爱走捷径,看见A和B总一块儿出现,就忍不住给画个“因为A所以B”的箭头。但科学思维的关键,就是按住这份冲动,多问几句“真的是这样吗?”。
不光生活里这样,前沿科学研究里,分清这俩的界限更是重中之重,就说近几年特火的肠道菌群和抑郁症吧,这事儿能把“相关与因果”的复杂劲儿体现得明明白白。
![]()
二
研究人员早就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肠道菌群构成,和健康人比差得挺多,这是实打实的相关性。
于是有人自然就猜:会不会是菌群乱了才导致抑郁?但严谨的科学家不会这么快下结论,他们立马就启动了“找茬模式”:会不会是反过来的?
比如抑郁症让人压力大、吃不好,才搞坏了肠道菌群?或者有个更深层的原因,比如某种基因问题,既影响大脑又影响肠道?
为了搞清楚,科学家做了挺精巧的实验:把抑郁症患者的粪菌移植给在无菌环境里长大的小鼠,结果这些小鼠还真表现出了类似抑郁的行为。
这一下就有分量了,说明肠道菌群确实能对大脑情绪产生因果影响。
但科学从不是非黑即白的,后来更多证据显示,事儿比这复杂:不健康的菌群可能是抑郁的诱因之一,可抑郁状态下的身体变化,又会反过来让肠道环境更差,两是互相缠在一起的恶性循环。
这就是科学的较真劲,不是找到一个相关就喊“重大发现”,而是一层层挖下去,直到逼近真相。
三
那咱们普通人该怎么避开这个陷阱?其实特简单,下次再看见“研究表明A和B有关”的说法,脑子里过三遍就行:第一,会不会是反过来的?第二,有没有个共同的原因在捣鬼?第三,这俩事儿会不会就是碰巧一块儿了?
这三问不算啥高深学问,但管用得很,就像给大脑装了个信息过滤器,平时看那些“吃XX能治XX”“做XX能暴富”的营销话术,或者各种耸人听闻的社会新闻,就能多份清醒。
它不会让你变成凡事都抬杠的人,但能帮你少被表面数据忽悠,做决定的时候心里更有谱。
说到底,“相关不等于因果”就是个思维工具,生活里的很多糊涂账,不是因为咱们不够聪明,只是没养成多问一句的习惯。
搞懂这一点,下次再碰到“冰淇淋招鲨鱼”这类荒唐结论,不光能笑出来,还能说清哪儿错了,这大概就是科学思维最实在的用处。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