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文章结尾
那年夏天,南京剧场里发生了一件挺让人意外的事。
演出还没开始,观众席就已经满了。
不是现代话剧,不是流量明星,是一出样板戏——《红灯记》。
开场那一刻,幕布还没完全拉开,熟悉的锣鼓点一响,台下就有人开始鼓掌。
![]()
掌声不算短,一浪接一浪。
让人更惊讶的是,掌声不是只来自白发老者,还有不少年轻人,二十来岁,穿得挺时尚,坐在中间靠前的位置,看得特别认真。
这事儿放在二十年前,恐怕谁也想不到。
样板戏,这个在“文革”期间被反复排演、被赋予强烈政治意味的艺术形式,在沉寂多年之后,竟然又被搬上了舞台。
![]()
更让人琢磨不透的是,它并没有被抵触,反而吸引了不同年龄层的观众。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要说清楚,还得从头翻一翻那段历史档案。
1960年代中后期,一场政治运动席卷全国。
![]()
在那样的背景下,传统的京剧被认为“不合时宜”。
很快,几个“样板”剧目被提出来,要“革命样板戏八个样板”,以此为文艺创作的主方向。
当时的情况非常特殊。
剧本的每一段唱词、每一个角色的动作,哪怕一个灯光变化,几乎都要层层审批。
![]()
创作人员的压力可想而知。
但在这个高度控制的框架下,仍然有不少文艺工作者拼尽全力想让作品“活”起来。
比如《沙家浜》里的“智斗”一场,文学脚本是由汪曾祺参与的。
有一次,他在审稿会上坚持修改一段唱词,理由是“不合语境”。
![]()
旁边的人提醒他:“这段是上面点过的。”他没吭声,等会后悄悄又改了回来,最后居然被保留了。
他说:“这段戏如果假了,全戏都塌。”
那会儿,艺术是要服从政治的,但也不是每个人都完全放弃了艺术的标准。
样板戏的很多创作人员,其实都是从传统京剧里走出来的老艺人。
![]()
他们熟悉唱腔、身段、节奏,也懂得观众喜欢看什么。
只不过,那时候的创作空间太窄了。
京剧传统上讲究的是“唱、念、做、打”,可样板戏的重点却变成了“斗、斗、再斗”。
人物设定也极端化:主角永远正义凛然,反派从头坏到尾。
![]()
剧里的英雄没有家庭,没有情感,生活中只剩下战斗。
比如《红灯记》里的李玉和,三代同堂,却没有任何血缘关系。
剧中人物的台词、表情乃至走位,都要为一个目的服务:树立“完美的革命者形象”。
那会儿有个说法:好人要浓眉大眼,反派必须獐头鼠目。
不是夸张,是当时剧目设计的硬性要求。
观众看戏,一眼就能分辨“敌我”。
没有灰色地带,也没有人性的复杂。
但说实话,就艺术角度来看,样板戏确实做到了不少突破。
比如音乐方面,第一次把西洋交响乐和中国传统锣鼓节奏结合起来,编制庞大,气势十足。
舞台设计也模仿了电影和话剧的布景方式,不再是传统京剧那种一桌两椅,开始讲究光影变化和空间感。
演员表演极度统一,训练严格得像部队演练。
有人回忆说,为了一个“亮相”的动作能同时完成,演员每天反复练十几个小时。
这些努力不是没意义的。
即便有强烈的政治目的,但从形式上看,这些戏在表演、音乐、舞美上的标准,的确影响了后来几十年的戏曲教学。
那会儿的样板戏,被看作是“唯一能演”的剧目。
可等到1976年以后,情况急转直下。
样板戏迅速退场,很多剧团甚至主动销毁了剧本和服装,生怕被追责。
但历史就是这样,封存并不等于消失。
1980年代中后期,随着社会逐渐开放,有些地方的小剧团悄悄开始排演样板戏。
一开始是内部排练,后来干脆公开演出,观众反应居然不错。
南京、北京、成都这样的城市,戏迷们开始重新聚集,有票友专门收集样板戏唱段,有的高中老师甚至在课堂上播放《红灯记》的选段当作“语文赏析”。
到了1990年代末,情况更有意思了。
有些80后、90后开始“猎奇式”地走进剧场。
他们没经历过那个年代,但对样板戏的形式和节奏感很感兴趣。
还有人在网上调侃样板戏里的经典台词,说什么“铁梅是中国第一代女战士偶像”。
虽然是玩笑话,但也说明样板戏已经从严肃的政治象征,慢慢转变成了一种文化符号。
有个细节挺打动人的。
在一次《智取威虎山》的复排演出后,有个年轻观众走到后台对演员说:“我不太懂你们唱的内容,但那个‘穿林海 跨雪原’真的太震撼了。”演员当场愣住了,说了句:“这段我练了十年,今天这句话,值了。”
这就是现实。
即便剧目本身有争议,但观众看到的,是演员的努力,是技艺的传承,是一种曾经存在的艺术探索。
样板戏不是简单的“红色宣传”,也不是纯粹的“艺术瑰宝”。
它夹在两个极端之间,既承载了那个特殊年代的控制逻辑,也留下了一些值得反思的艺术成果。
重排样板戏,不是要回到过去。
而是让过去有一个被重新理解的机会。
从那以后,《红灯记》不再被叫“宣传品”,而是被放进了戏曲教材的“经典桥段”部分。
袁世硕,《样板戏研究》,中国戏剧出版社,2008年。
李春光,《从京剧到样板戏:革命与艺术的交汇》,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
汪曾祺,《文艺生活忆旧》,江苏文艺出版社,1998年。
中央戏剧学院艺术档案馆,《样板戏演出资料汇编(1966—1976)》,内部资料,2004年。
陆地,《样板戏的美学特征与历史影响》,《戏剧艺术》杂志,2011年第3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