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娱乐圈的第一记“回旋镖”,不是明星塌房,也不是导演翻车,而是一场30年前的“感情纠纷”突然被翻出来,还附赠一场港圈“嘴炮大战”——王晶刚开麦爆料温兆伦“分手后追讨花销”,结果下一秒,温兆伦直接评论区开火:“你算老几?积点口德!”
![]()
好家伙,这哪是回忆往事,分明是往火药桶里扔了根烟头,“轰”一下,全网炸了。
王晶是谁?香港电影“话题之王”,拍过《赌神》《九品芝麻官》,也靠“嘴损”出圈。他那张嘴,能捧红人,也能扒底裤。这次他拿温兆伦说事,本以为又是场“流量收割”,没想到踢到了钢板——温兆伦不装了,不躲了,正面硬刚:“你说的,根本不是事实!”
![]()
更绝的是,王晶两小时后默默删视频。可惜,互联网没有“后悔键”。截图满天飞,段子手连夜开工:“王晶:我以为他早凉了,没想到他还活着。”“温兆伦:我确实凉了,但骨头还硬。”
这场“隔空互撕”,表面是旧账重提,实则是港圈恩怨的“老坛酸菜”——闻着臭,吃着上头。
![]()
先说这“旧账”到底啥事?王晶说温兆伦当年分手后,向前女友追讨恋爱花销,“这种事,所有男人都反感”。
![]()
这话一出,道德高地瞬间站稳。可问题是——谈恋爱花的钱,真能算“送”吗?
咱们普通人想想:你和前任谈恋爱,一起吃饭、旅游、送礼物,分手后回头算账,确实不体面。
![]()
但如果是“借款”呢?1996年,温兆伦把前女友告上法庭,要回14万港币,法院判还10万。这说明啥?说明这笔钱,法律认定是“借”,不是“赠”。你不能一边说“男人要大气”,一边又支持“借钱不还才是真爱”吧?
王晶这一招,典型的“道德绑架+流量收割”。他知道“渣男”标签多好用,只要提一句“追讨花销”,网友立马脑补八点档狗血剧。可他忘了,温兆伦不是小透明,人家当年是TVB当家小生,演过丁有康、齐浩男,红到内地街头理发店都贴他海报。
![]()
再说,王晶自己就清白?1992年拍《鹿鼎记》,他因为换角风波,在电影里让康熙说:“小太监叫温兆伦?回去诛你九族!”这哪是拍戏,这是公开处刑。港媒当时就看明白了:王晶心里有气,借角色泄愤。
![]()
向华强拍板用温兆伦,王晶不服,但不敢怼大佬,只能拿演员开刀。这一记“诛九族”,比现在短视频骂人狠多了——那是当着全港观众的面,给你贴标签。
![]()
所以,这哪是2025年的新仇?分明是1992年就埋下的“定时炸弹”。
温兆伦的感情史确实复杂,三段婚姻,N段绯闻,还跟助理、港姐、内地演员都传过故事。有人说他“渣”,但换个角度看:他从没躲过舆论审判。90年代被骂“负心汉”,2000年后星途下滑,商演没人请,综艺不上镜,这不就是现实给的惩罚?
![]()
而王晶呢?这些年靠“回忆杀”吃老本,在短视频平台天天讲张国荣、梅艳芳的私事,说什么“张曼玉当年如何如何”……观众图一乐,可当事人听了,未必舒服。
这次他拿温兆伦炒热度,本以为又是“稳赚不赔”,没想到温兆伦不按剧本走——你不讲武德,我也不装了。一句“你比我更清楚真相吗?”直接把王晶架在火上烤。
![]()
说到底,这场风波让人唏嘘的,不是谁对谁错,而是娱乐圈的“旧账”永远不算清。你红的时候,缺点是“真性情”;你凉了,往事全是“黑历史”。
![]()
温兆伦年轻时风光,一句“诛九族”就能让他难受十年;王晶现在靠爆料活着,却忘了自己也曾是“被黑”的对象。
江湖不是打打杀杀,是人情世故和因果循环。三十年前你让人难堪,三十年后人家一句“积点口德”,就能让你删视频跑路。
![]()
最后想说:谈恋爱花的钱,该送的别算,该还的也别赖。至于娱乐圈的是非?看个热闹就行,毕竟——谁还没点青春债,但活着的人,总得给自己留点体面。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