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老家县城的第一高中,今年据说有52人考上北大、清华,是全省最多的。即便是老家的农民伯伯,谈起这一点也会自豪。
52个人考上北大、清华背后,有多少个“清北班”“重点班”?又有多少个期待的家长?
实际上,这种应试的意识,已经重塑了这个县城人们的观念。在县城,有七八十所(你没看错)初中,绝大部分都是民办,都是为了向重点高中输送学生的。
这就是“小镇做题家”的极致形式。对我老家的这种状况,我向来感受复杂,从来不忍心批判,因为我自己就是那样考出来的。
但是,真正的“转折时刻”也开始出现。前段时间我回老家,听到一个段子:有清华毕业生回到县城,找到自己的高中母校校长,问“我能不能回来当老师”?
校长果断拒绝了,“随便在外面混得咋样,都不要回来呀。”
校长是聪明的。一个清华毕业生回高中教书,北大清华的“神话”就破灭了。因为在现场高中任教,虽然是不错的工作,却没有那种动人的光环了。
在这样的县城,维持神话至关重要。这是属于小镇做题家的牢笼,先是贫乏的生活经验和资源,然后又是眼界。
但是也不是没有例外。我认识的一个年轻人,曾有机会去清华读书(参加了专项计划考试,获得加分,再加上高考成绩就可以了),但是却放弃了。
他就读于第二高中——这个高中从来没有考上过一个北大清华。我当年就是从这里毕业的。
这位同学通过了专项计划第一轮,但是他放弃了后面的进程。参考他的高考成绩,他读清华十拿九稳,这样的放弃让全校师生都感到遗憾。
据说刚退休的校长,最大的遗憾就是这个。在一个“考试大县”,一个学校考上一个清华实在太重要了。
我感兴趣的是,一个高三学生,是如何作出放弃清华去读“港中大(深圳)”的决定的呢?
在“港中大”的四年,他接受了另一种教育。今年6月他毕业了,即将去一家知名机构工作。毕业后的几个月,他开启了在全国的“漫游”,这两天来到有杏书店,要当一周的“义工”。
我觉得这不失为一种理想的“青春”:敢于作出和家长、老师期许不同的选择;热爱读书,有社会责任感;能有一段时间去各地“流浪”,感受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
相比之下,那些从进大学就谋划考研考公的同学,实际上是自愿加入一场更内卷化的竞争。但是,这个世界上真的只有这样一条道吗?
上周日晚上一位摩尔多瓦女生来到书店,她只有23岁,却已经到过二三十个国家。她展现出的发自内心的自信和安全感让人印象深刻。
明天(周三)晚上,“流浪”到有杏书店的周梦祥同学,也会带来一场分享。“放弃清华”之后,他开启的是怎样一条道路?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