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疸往往是胆管癌的典型信号——皮肤发黄、眼白发黄、小便黄如浓茶,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往往意味着胆管可能被肿瘤堵塞,病情已经不轻。
【张大爷 74岁 体检发现胆管占位3个月 黄疸严重】
2025年4月下旬,辽宁的张大爷像往常一样前往当地诊所做常规体检,本以为就是量量血压、查个血,“结果B超医生说我的胆管扩张,要我去大医院查查。”随即,儿子就陪着张大爷前往抚矿总医院,确诊:胆管占位性病变,恶性不除外,伴有梗阻性黄疸,胆结石。
2025年5月12日,一家人前往辽宁省肿瘤医院做影像会诊:考虑胆总管远端占位,恶性可能性。辗转多家医院都建议手术,可一听“手术”,张大爷头摇得像拨浪鼓。
“我这年纪,万一手术下不了台,或者术后遭那罪,还不如不治。”任凭家人怎么劝,张大爷就是不同意手术。
2025年7月初,张大爷复查CT提示:胆总管中段及下段占位性病变,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腹盆腔积液,盆腔深度2.3cm,肝前间隙0.1cm;胆囊多发结石,胆汁淤积,胆囊壁增厚。辽宁省肿瘤医院专家告知:“病情在进展,要是不手术得马上控制,老爷子实在不愿意手术的话就尝试一下中药。”
![]()
2025年8月,一家人带着张大爷求诊于“国家非遗保护项目——袁氏中医肿瘤疗法”第八代传承人袁希福老中医。初诊时,张大爷的面色暗黄,巩膜及皮肤明显黄染,腹部疼痛,全身瘙痒,小便呈黄色。“我现在痒得难受,夜里抓得皮肤都破了....”
【黄疸分“阴阳”,辨错证就会走弯路】
袁希福老中医听完张大爷的饮食、目前不适、二便、睡眠情况,结合舌苔、脉象,判断张大爷为典型的‘寒湿困脾、阳气不宣’的‘阴黄’症。
他进一步解释:“很多人以为黄疸都是‘湿热’引起的,得用清热利湿的药,可实际上黄疸分‘阳黄’和‘阴黄’,证型错了,药就白吃,还会伤身体。张大爷舌质淡、苔白厚、脉细弱,是‘阴黄’,年纪大了,身体里的‘阳气’不够了,像冬天没了暖气,寒湿堵在脾胃里,胆汁排不出去,才会黄疸越来越重。”
“胆管癌伴黄疸的患者,尤其是年纪大、体质弱的,治疗不能只盯着‘消占位、退黄疸’这两个‘标’,更要顾着‘正气虚、寒湿盛’这个‘本’。先补正气,让身体有抵抗力;再通瘀结,帮胆管减轻堵塞;最后祛毒邪,清除体内的寒湿,这样才能从根上改善问题。”由此,袁希福老中医开以“温阳健脾、化湿退黄”的方子:
第一步:补 “本虚”——先固脾胃、温阳气,让身体有 “抵抗力”
张大爷最明显的问题是 “脾胃气虚”—— 黄疸久了、肿瘤耗着,脾胃运化功能差,吃进去的营养吸收不了,才会没力气、吃了胀。以人参、白术、茯苓、炙甘草,帮助恢复脾胃运化的力气,能够吃下饭、吸收营养。
结合张大爷身上发沉、畏寒,舌色淡,这是“寒湿阻遏”的表现。加入淡附片温阳散寒,驱散寒湿;配合黄芪补气助阳,让阳气能“跑起来”,避免寒湿再堆积。
第二步:祛 “标实”——清湿热、散痰瘀,给胆管 “通通路”
张大爷的黄疸、尿黄,是肝胆里有湿热堵着,胆汁排不出去。采用茵陈将肝胆里的湿热排出去,金钱草和虎杖既能清热利湿,又能帮着疏通胆管,让胆汁能正常流走,尿黄、皮肤黄的症状自然会减轻。
【5 天止痛、6 天止痒,33 天黄疸基本退!】
服药第5天,张大爷自诉腹部疼痛减轻,皮肤瘙痒减轻,“小便有时是白色的了。”两个星期后,张大爷打电话告知:“身上已经完全不痒了,皮肤和眼睛不咋白,小便现在是淡黄色的,吃完饭还能在楼下走10分钟!”
一个月后,张大爷去复查提示:胆管扩张减轻、腹盆腔积液基本吸收。
![]()
【治胆管癌黄疸,“稳”比“快”重要】
看着张大爷的变化,袁希福老中医解释说:“很多人治黄疸追求‘快速退黄’,用猛药强行清热,但年纪大、体质弱的患者可能扛不住,反而伤了正气。像张大爷这样怕手术的,中医调理是条路,但一定要辨证准——是‘阳黄’还是‘阴黄’,是‘虚重’还是‘实重’。”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