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动力航母听说过,核动力飞机听说过吗?
曾几何时,苏联就曾打造过这么一个庞然大物。作为全球唯一的核动力轰炸机,这架飞机起飞后可以做到全年无休,航程甚至能绕地球80圈。
![]()
除了火力凶猛以外,该飞机本身也是一枚“飞翔核弹”。可以说,它的问世,毫无疑问就是奔着灭世级大杀器去的。
然而,就是这么一架牛气哄哄的飞机,后期却折戟沉沙。不仅没有列入部队,反而还放在了实验室落灰。这究竟是为何?难道仅仅是因为苏联缺钱吗?
美苏争霸之核动力飞机
关于研制核动力轰炸机的背景,还得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的美苏争霸。
![]()
早在1951年,美国就启动了飞机核推进计划。他们打算将B-36轰炸机,改装成一架正儿八经的核动力飞机。至于新机型的名字,则命名为NB-36H。
按照美国专家的说法,该飞机一旦起飞,立马就能获得无限航程。抵达敌国领空外围后,这架核动力飞机能进行数周乃至数月的巡航。
可以说,在持久战这方面,核动力飞机是妥妥的大神器。
![]()
面对美国的核动力飞机蓝图,苏联能容忍吗?当然不能。要知道,那时候的苏联,还都是一些传统轰炸机,由于依赖燃油,因此航程极其受限。
尤其是在执行全球打击任务的时候,还得中途降落或空中加油。总之,相比于核动力飞机而言,传统轰炸机是出了名的“风险高+灵活性差”。
也正因如此,所以美国的NB-36H计划,毫无疑问给苏联造成了巨大的心理威慑和实战压力。但凡美国造出NB-36H,苏联就得任人鱼肉了。
![]()
身为双巨头之一的苏联,显然不能就此认输。于是乎,在1955年,苏联高层正式下令,让图波列夫、米亚西谢夫两大设计局,开展核动力飞机研究,争取赶超美国。
至于项目的终极型号,则命名为图119。
从图纸上来看,图119的动力系统,由2台常规发动机+2台核动力发动机构成。无论是常规加油,还是核武推进,它都能做到双管齐下。
![]()
可以说,苏联的这一举措,完全是奔着压制NB-36H去的。
起飞可绕地球80圈
制定好计划以后,苏联便将图95熊式战略轰炸机,定为了理想改装平台。毕竟这玩意的航程可达1万公里,因此它能给科学家提供充足的测试时间。
况且,图95的空间巨大无比,堪称“苏联轰炸机之最”。用它来装核反应堆,再合适不过。
![]()
再加上其搭载的4台超大功率涡浆发动机,5.6米直径巨型螺旋桨。这些动力配置简直绝了,完全就是核动力轰炸机的实验体本体。
很快,苏联便在图95上,安装了一台VVRL-100型核反应堆。并将其新飞机的型号,取名为图95LAL。
按照苏联专家的设想,飞机上搭载的核燃料,能量密度极高。一吨浓缩铀裂变释放的能量,就能让一架轰炸机以800公里的时速,连续飞行4000小时。
![]()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这是个什么概念?要知道,地球赤道的周长,也才4万公里。
它如果以800公里的时速,飞行4000小时,那其总航程就能达到3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80圈。什么叫无限续航?这就叫无限续航。
尤其是对敌国而言,这简直就是理想的核威慑平台。
![]()
想象一下,图95LAL起飞以后,直接飞到敌国附近领空。它也不走,就在那盘旋,偶尔拍几张照片,搜集下情报。一旦开战的话,直接俯冲下去扔炸弹,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
可以说,在核动力的加持面前,轰炸机几乎已经到了无敌的状态。由于图95LAL如此出色,因此苏联还特意给它取了个绰号——“永不疲惫的燕子”。
苏联的进度赶超美国
抛开未来的性能不谈,在技术研发进度上,苏联的图95LAL,也比美国的NB-36H要领先一个段位。
![]()
像美国的NB-36H,它的实验核心目的,其实是为了测试辐射屏蔽。按照美国科学家的设想,NB-36H的定位无非就是一个飞行原子实验室。
也就是将开了机的核反应堆,直接扔在飞机上,然后测试如何不让辐射泄露。至于飞机的发动机,基本上和核反应堆没有任何连接。
但图95LAL不一样,它虽然也是烧燃油上天的,但其定位是核发动机实验室。怎么来理解这个意思呢?简单来说就是,苏联把核反应堆直接集成到了发动机舱。
![]()
在核反应堆上,有复杂的热管理系统,它可以将反应堆的热量,高效传递到推进系统当中。
此外,这上面还有许多稳定控制器。安装这些稳定控制器以后,飞机就能在多种飞行姿态下,保障反应堆的稳定功率输出。无论是爬升、俯冲还是转向,都能做到游刃有余。
在这个基础上,苏联科学家还给核反应堆增加了冷却系统。众所周知,飞机在飞行时,核反应堆会释放大量的热量。这些热量一旦聚集,很可能会造成飞机失控。
![]()
为此,苏联科学家开始在图95LAL上,搭载复杂的液钠冷却系统。如此一来,就能防止其过热爆炸了。
总体来看,图95LAL虽然没有直接用核反应堆驱动涡轮,但它的各项功能其实已经在测试了,整个动力系统的核管理接口也慢慢开始耦合了。
待耦合度达100%,苏联的核动力轰炸机就能闪亮登场,震惊全球。
![]()
技术瓶颈仍未解决
那么问题来了,既然苏联的核动力轰炸机进步如此神速,那为啥后期不做了呢?
关于这个问题,主要跟以下几点因素有关:首先,就是技术瓶颈方面的问题。尤其是“如何屏蔽核辐射”,属于研发上的重中之重。
按照苏联的老办法,无非就是在核反应堆外部,包裹一个厚重的屏蔽层,其材料包括钢板、石蜡、氧化铍、镉,以及液钠冷却剂。
![]()
通过这个厚重屏蔽层,形成一个气动整流罩,这样一来,就能保护机组人员免受辐射了。
然而,屏蔽层虽好,但它极其占空间。本来核反应堆就已经很大了,再加一个厚重屏蔽层,显然会将飞机挤的水泄不通。
在这种情况下,飞机的载弹量、速度、机动性等指标,就得舍弃掉一部分了。换句话说,这就相当于背了个秤砣打仗,属于妥妥的累赘。
![]()
此外,这样的核动力飞机,危险性也是不容忽视的。因为它无法保证在战损状态下,不会出现核泄露。
万一飞机被击中,那全体机组人员就得暴露在核辐射的风险之下了。就算后面救活,后期也可能患癌。可见,核动力飞机好是好,但它确实是一把双刃剑的存在。
核政治问题不容忽视
其次,研发制造核动力轰炸机,本身就是一个严重的国际政治问题。
![]()
因为飞机一旦起飞,就意味着“核弹升空”。倘若敌方雷达发现这么一架“核弹”飞过来,又该如何判断?它究竟是来侦察的?还是来威慑的?亦或是跑过来攻击的?
在雷达情报组的无限想象之下,这款核动力轰炸机显然是一个定时炸弹。面对这么一个定时炸弹,最谨慎的做法,就是在其造成任何侵害前将其击落,这样才能防患于未然。
然而,击落核动力轰炸机,又会引发一系列核污染和核报复。
![]()
这也很好理解,核动力飞机一旦被击落、坠毁,那么它势必会导致严重的核泄露。这种核泄露的污染效果,丝毫不亚于切尔诺贝利事件。
届时大片大片的区域,都将寸草不生,整个坠毁点方圆十里,几乎无人生还。那在这种情况下,敌方是不是得用核弹报复回去呢?不然的话,又怎能平息民愤?
但这样的做法,又会导致全面核战争的爆发。所以无论怎么讲,核动力飞机的起飞,都是一起世界级灾难。
![]()
按照专业人士的说法,核动力轰炸机升空本身就意味着,苏联已经做好了应对一切核战争的准备。所以说,它的登场,就是末日将至。
美苏相继退出项目
正是考虑到了这个恐怖性后果,所以在1961年的时候,美国率先放弃了核动力轰炸机项目。
资金消耗、技术瓶颈是一方面原因,至于另一方面原因,则是核政治问题。只要这个核政治问题解决不了,那么核动力飞机就永远无法升空。
![]()
既然美国已经放弃了这个项目,那苏联也就失去竞争动力了。很快,苏联便退出了核动力轰炸机的研发竞赛。
此前轰轰烈烈的图95LAL,在经过40多次的试飞以后,彻底关闭了其内部的核反应堆。虽然苏联已经证明其部分技术可行,但再想重启这类项目,恐怕是遥遥无期了。
至于核动力轰炸机的终极型号图119,则永久停留在了图纸阶段。它就像一个轰然破碎的梦一样,彻底断掉了自己的续集。
![]()
总的来说,核动力轰炸机的概念,其实就是美苏争霸的副产品。在竞争白热化时期,苏联确实攻克了很多关键技术。然而,技术虽得以突破,但政治问题难以解决。
当资金、国际观瞻、国家体制等,纷纷僵化、遇冷的时候,这架飞机便只能停在实验室落灰了。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