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摄于2025年9月10日 五爱巷
东起吴趋坊,西至周王庙弄,三百米长的五爱巷在苏州城的肌理中蜿蜒,三米宽的巷道里,青石板路承载着数百年的光阴流转。这条曾名“王枢密巷”的古巷,藏过高门大户的富贵,也见过岁月的无声侵蚀,而其中36号的潘宅,恰似一枚模糊却深刻的印章,印刻着苏州潘氏家族的旧日痕迹。
潘宅坐北朝南,两路四进的格局依稀可见清代建筑的规制与气派。砖墙内嵌的石库门静静伫立,仿佛还在等候昔日主人的轿马归来。穿过门楼,轿厅、大厅、花厅、内厅与女厅的残迹错落分布,虽历经风雨损毁严重,却仍能从梁柱的排布与空间的尺度中,想见当年阖家聚居、宾客往来的热闹景象。最引人注目的是第四进的砖雕门楼,残存的民国风格装饰门券与东西兜肚的残片,默默诉说着宅院后来的变迁——东部尚能辨认出人物主题的雕刻,西部则疑似“天官赐福”的纹样,那些残缺的线条里,藏着匠人的巧思与时光的无情。
提及苏州城里的潘姓大宅,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想到清代的“富潘”与“贵潘”。这两大家族的房产曾一度遍布半座苏州城,其声势之盛,在江南望族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五爱巷36号这处规制不凡的宅院,即便史料匮乏,也不难让人将其与这两大家族联系起来。“不是这潘的就是那潘的”,这句流传在巷中的说法,既透着当地人对潘家势力的认知,也藏着历史考证的无奈。
更令人唏嘘的是潘宅的“隐没”速度。从砖墙的石库门样式与第四进的民国装饰来看,这处宅院的历史至多不过四代人之久,可其确切的宅主信息却已湮没在时光里,如同巷中其他宅院那般,难以考证究竟何家所有。这种快速的“遗忘”,比“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的沧桑更添几分怅然——没有明确的传承脉络,没有详实的文字记载,只余下一座残破的院落,让后人在青砖黛瓦间徒劳地寻觅。
在五爱巷中,潘宅并非个例。41号宅院砖雕门楼上“竹苞松茂”的题额、43号宅院“和平中正”的字牌,都曾标记着某个家族的荣光,如今却同样只剩模糊的印记。但潘宅因着“富潘”“贵潘”的家族背景,更显其代表性——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苏州望族曾经的辉煌,也映出了岁月对个体与家族记忆的消磨。
走出潘宅,再看五爱巷的寻常烟火,那些晾晒的衣物、闲谈的老人,与宅院的残垣断壁构成奇妙的对照。潘家在这条巷子里的故事或许已难以厘清,但这处宅院本身,早已成为五爱巷历史的一部分,在苏州城的呼吸中,延续着无声的诉说。
— FIN —
视 觉 / 喜玛拉雅北坡的鱼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