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星标”,点“在看”,
美学(Aesthetics),是研究美、美感和艺术体验的哲学学科。作为一种学术探讨,美学不仅关注“什么是美”,还研究人们如何感知、欣赏和评判美,探索美在艺术、自然和生活中的表现。美学作为一门认识论学科,是科学和人文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科学和人文学科虽然是由西方学者建立的,但现在已成为具有全球意义的体系。
中学时期,林语堂的《生活的艺术》给青年时代的卜松山留下了深刻印象,进而使其对中国美学产生了浓厚兴趣。在加拿大多伦多攻读博士时,这位汉学学者选择将郑板桥作为研究对象,同时,苏东坡、王维等一众大家也成为了卜松山研究中华灿烂文明的领路人。自此,诗歌、字画等代表中国美学的文化瑰宝,开始相伴卜松山伟大的学术生涯。本期《中欧书院》,让我们一起走进卜松山的中国美学世界。
![]()
卜松山,德文名卡尔-海因茨·波尔(Karl-Heinz Pohl),德国著名汉学家、特里尔大学教授、特里尔孔子学院外方院长,著有《中国美学与文学理论》《全球化语境里的中国思想》《与中国作跨文化对话》《发现中国:传统与现代》等学术专著专论,译著有《桃花源——陶渊明诗集》《李泽厚》等。
近代中国与西方美学的相遇
卜松山认为,中国人开始真正关注西方文化是在19世纪末。当时,他们注意到“美学”这一学科,认为与自身文化或许存在关联。作为研究西方美学的重要代表,王国维把康德、叔本华的思想引入中国。也是在那个时候,“aesthetics” 被最早翻译为“美学”。卜松山谈到,这是一桩“创造性的误会”,因为在西方美学中,“美”并未占据核心地位。
同古希腊对“真、善、美”(Das Wahre, Gute und Schöne)的追求类似,中国历代学者非常希望在艺术作品中讨论“美”。20世纪的中国美学家在谈论“美”时,事实上已经把它放在一个与西方不同的位置。在卜松山看来,中国美学与西方美学并不相同,它们完全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
![]()
▲卜松山在家中
19世纪末,中国知识分子意识到西方思想的根源是宗教,而中国思想的根源就是美学。近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以美育代替宗教”,林语堂则认为,诗歌便是中国人的宗教。例如“情景融合”,就是一个典型的讨论主题。这些议题和现代美学相关,却又是中国自身传统发展的结果。
同时,美学在中国还与身份认同密切相关。到了20世纪80年代、90年代,中国甚至掀起了“美学热”,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便是其中优秀代表。卜松山指出,美学与民族身份认同的讨论结合在一起,是理解“中国人是谁”的重要一环。直到今天,美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依然非常重要。
儒家与道家对中国美学发展的影响
卜松山谈到,中国诗歌和美学的发展深受儒家与道家思想的影响。儒家学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思想体系,同时也影响历代文人对艺术的接受方式。儒家美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强调和谐;二是强调艺术与道德的关系,“诗如其人”“以诗言志”就是这种思路的体现。
![]()
▲卜松山在家中
相比儒家,卜松山认为道家对中国美学的影响更为深远。庄子的思想提供了另一种处世态度,《道德经》开篇“道可道,非常道”,以及“言不尽意”的观念,都影响了中国美学的发展。“言外之意”“意境”等观念便源于此。中国诗歌的特点在于,通过自然意象来表达情感,当情感能够在“言外”通过自然形象呈现时,就达到了“意境”。
卜松山很喜欢陶渊明,他认为“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最能体现“诗如其人”的意境。陶渊明对中国文学、哲学、思想等方面的影响极大,从唐代的李白、王维到宋代的苏轼都深受其启发。卜松山分享道,陶渊明拒绝官场、醉心田园,实现了苏东坡未能实现的人生理想。
与中国美学家的交流
卜松山第一次来到中国是在1981年,当时他正研究郑板桥。第二次踏上这片土地是在1991年,那时他已与学生们一起翻译李泽厚的《美的历程》。后来,卜松山邀请李泽厚来到德国图宾根大学,参与翻译工作。1992年,在特里尔大学任教的卜松山,又邀请刘纲纪作为客座教授讲授“德国美学在中国的传播与影响”。刘纲纪曾说,康德对中国美学影响最大,其次是席勒、黑格尔、叔本华——20世纪的中国美学家大多以德国美学作为参照。
![]()
▲卜松山出席文化活动
卜松山认为,中国现代艺术大多是中西融合的产物。全球化使交流更加便利,中国艺术家广泛使用西方的意象与方法,但西方艺术界却对中国知之甚少。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不断提升,这种文化交流的不平衡已被打破。如今,越来越多的德国学者开始关注中国,认为中国文化也能对他们有所启发。
卜松山说,他心中期待的读者并不一定要具备汉学背景,而应是具有广博知识的人。他自视为一名中德“文化翻译家”,任务就是把中国文化介绍给德国。正如他在汉堡大学的老师刘茂才所说:“中国文化就像一个巨大的宝库,人们穷其一生都难以将其全部探索。”
线上讲座时间:
2025年9月25日星期四
首播平台:
中欧书院平台:
中欧书院官网:
YouTube:中欧书院
Bilibili:中欧书院
“欧洲时报”平台:
欧时大参 新浪微博、youtube、Facebook
往期中欧书院回顾:
中欧书院,是聚合中欧各领域专家学者的文化论坛,是中外文兼有,线上线下兼顾的交流平台。在兼具中国传统书院学术性、民间性的同时,更致力于多元性和开放性,通过聚焦中欧共同领域,以多语言、多渠道、多形式实现中国与欧洲文明的交流互鉴。
关注并将“想法哥享法妹”设为星标
就能第一时间看到我们的推送哦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