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青年报客户端讯(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9月20日,第七届“科学探索奖”颁奖典礼在深圳举行。今年是历届以来年轻科学家、女性科学家最多的一届,50位获奖人中有13位是年轻科学家,其中有6位是“90后”。在信息电子领域,6位获奖人中有3位是年轻科学家。今年女性获奖人数创历史新高,共9位,占比18%。
“这给有志于从事科研工作的年轻女性一个很大的激励。‘她’可以,我也行,这条路前人走过了,没那么难。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中国科学院院士、深圳医学科学院创始院长、深圳湾实验室主任、“科学探索奖”管理委员会委员颜宁说。
据主办方介绍,获奖人的研究涵盖了人工视网膜光感修复、非阿贝尔任意子的产生和操控、光电赋能人工酶、火星岩石漆中寻找生命标识、植物生长素的分秒级调控、神经性耳聋药物研发、可信视觉计算、载人密闭空间二氧化碳转化应用、星球移动探测机器人、海底隧道缝养灾变防控等一系列前沿突破,聚焦原始创新,呼应国家重大需求,深入科学技术“无人区”。
据2025年“科学探索奖”获奖人张嘉漪回忆,自己13年前回国,在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建立自己的实验室,尝试把光电材料制成纳米线人工光感受器,来替代失明者凋亡的光感受器。最令她动容的记忆是,为四位全盲患者植入人工光感受器后,患者能循着地面光带独立行走。“让患者重见光影只是序章。如何将光电信号精准嵌入视觉神经网络?AI又该如何赋能图像解析?这些未解之谜,正是我们攀登的下一座高峰。”张嘉漪在领奖台上说。
上海交通大学的获奖人毛亚飞也在颁奖典礼现场分享了他的科学梦想。他想揭示“人类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因而决心研究“人类基因组里最难懂、最磨人、但是却最迷人的那部分密码”。
上海交通大学的获奖人李听昕和他的团队则是像“量子世界的侦探”,观察二维材料中的奇妙粒子行为。他表示,自己想进一步探索未被前人看到的“电子舞蹈”:“有一种可能,就是在分数量子反常霍尔效应的框架中,电子可以出现一些新的舞步,如果这个被看到了,就可以说,我们发现了‘新物理’。”
福建农林大学的获奖人徐通达突破性地发现了植物生长素在细胞外的“对讲机系统”。“证明它花了我们十年。”他说。
浙江大学的获奖人周青,则以自己的科研探索连接了实验室和病房,实实在在地把科研用在了治病救人上。获奖的消息传来的时候,她正在和一位医生通电话讨论患者的病情。她在自身炎症性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精准治疗方向的多年探索,来自朴素的愿望:通过基础科研和临床的紧密合作,开发新技术与新药物,让精准医疗在罕见病领域真正做到“一个都不能少”。目前,周青已经发现了8种此前未被认知的单基因自身炎症性疾病,让多名患者得以及时治疗。“每当看到患者因为我们的研究而康复,是我最幸福的时刻。”周青说。
据了解,这项由新基石科学基金会运营、科学家主导人才遴选的公益奖项,是目前国内金额最高的青年科技人才资助项目之一。七年来,科学探索奖已资助347位科学家。在获奖当年及以后,获奖人中有11人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科学进展”,在《细胞》《自然》《科学》上共发表论文超40篇,已成为中国科技创新最前线的“主力军”。
来源:中国青年报客户端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