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现场图。
本账号接受投稿,投稿邮箱:jingjixuejiaquan@126.com
AI时代的职业发展,从郑州看到的另一种答案
技术日新月异,人们的职业焦虑却越来越普遍。在我国的制造重镇郑州,一场盛大的全国性赛事,给出了AI时代职业发展的另一种答案。
9月19日,第三届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技能大赛在河南郑州开幕。这是我国赛事规格最高、竞赛项目最多、参赛规模最大、影响范围最广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这场为期5天的赛事,汇聚了从企业职工到院校学生在内的3420名能工巧匠。他们将在106个项目上展开角逐、比拼技艺。比赛项目涵盖了从面点烘焙、花艺、木工等传统手艺,到飞机维修、数控机床操作、云计算这样的新兴技术。为贴近新技术、新技能发展的最新趋势,新领域赛项在本次大赛中占比超过了50%。
在现场,有紧张感拉满的赛事比拼,也有精彩的绝技绝活展演和技能培训小课堂。来自青海油田的两位高级技师现场演示了“台钻雕鸡蛋”工艺,通过修磨钻头、调整台钻旋转行程等手段,在蛋壳上完成了台钻工艺雕刻,还能保证蛋液不外流。这项工艺可解决薄壁工件加工破损、质量低的难题,避免相邻部件损坏与材料浪费,适用于各类材质薄壁工件的开槽开孔作业。
在工业机器人系统操作赛场上,选手们就机器人程序开发、复杂工况应对等综合能力展开了比拼。他们需要对所需机械、电路熟练掌握,实现人机协同,才能将机器人的重复定位误差控制在极小的要求范围之内。在3D游戏制作赛场上,参与研学的小朋友们通过选手电脑外屏,亲眼见证了一个个游戏人物诞生的全过程,止不住地发出一阵阵赞叹。
以大赛为镜,可观产教融合之深。我们在赛场感受到的,不是人与技术的对立,而是我国正通过职业教育加速人们对技术的拥抱和进化。正如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中华职业教育社副理事长谢经荣所言,我国职业教育已经形成了“专业跟着产业走、课程跟着岗位走、技能跟着需求走”的培养模式。这种紧跟产业的思路,让劳动者的个人成长与产业升级形成良性互动。
以本次大赛为例,比赛项目设置本身就是产业发展的风向标。智能制造、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新赛项的出现,呼应着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一位赛事评审表示:“五年前还没有的赛项,如今已成为热门领域,这说明我们的技能培养正在跟上制造业升级的步伐。”
中国东方教育集团总裁许绍兵认为,职业教育要真正解决就业问题,关键在于紧跟产业升级,产业需要什么,我们就培养什么。近年来,面对新能源汽车、大数据、人工智能、美业康养等新兴领域,该校保持了专业课程年均30%以上的更新率,确保人才培养与新质生产力同频共振。
“教学即生产、学习即上岗”的理念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共识。一位参赛选手告诉我们:“平时(我们)训练的设备就是企业最新的生产线使用的,一出校门就能上岗。”这种“无缝对接”的培养模式,正在全国多地职业院校中推广。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原副院长蔡昉在大赛期间表示,不止是职业教育,未来高校的新毕业生,甚至研究生都需要进行就业培训。他认为,未来的就业市场将更加看重实践经验和职业技能,传统的学术知识将逐渐退居二线。高校应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制定更为实用的课程体系,开展针对性的就业培训。这不仅能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还能增强他们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教育转型升级的同时,发展中的问题也不应回避。谢经荣指出,社会认知上“重普教、轻职教”的现象仍然普遍;产教融合中,产业升级快与职教水平提高慢的矛盾依然存在;师资方面,教书本知识多、教动手技能少的不足亟待解决。这些都需要在今后的工作中加以解决。
毋庸讳言,技术的快速变迁和产业升级,对劳动者与工作岗位之间的匹配造成了较大挑战。我们从全国职业技能大赛上得到的启示是,当教育真正跟着产业走,人才培养与岗位需求之间的鸿沟可以被填平。这种转变不仅仅关乎职业教育,更关乎整个教育体系如何应对技术革新的挑战,以及如何为中国制造贡献绵延不绝的力量。■
报名参加9月《太学》录制
入群可参加全年至少12场精彩闭门研讨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