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激辩”,让世界听见了中国的声音
要说最近国际论坛上最“提气”的一幕,竟不是哪位大国元首的高谈阔论,也不是哪国将军在秀肌肉,而是发生在北京香山论坛上的一场中以之间的学术激辩。
主角不是政客,而是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教授;对手不是外交官,而是一位以色列军官。背景是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早已引发国际社会的广泛批评,而这场对峙,却在100多个国家的代表面前,掀起了不小的波澜。
当时,阎学通教授在“局部冲突的解决方式”这一议题上发言,言辞犀利、观点清晰。但没想到,一位以色列军官突然“自请上台”,当着众人的面,否认加沙冲突中以色列的任何“过度行为”,声称所谓“滥杀无辜”是虚假宣传,是对以色列的抹黑。这番话一出口,现场气氛明显一变,许多代表脸色复杂,但大多数人选择沉默。
![]()
可偏偏阎教授不买账,直接反驳:“联合国国际调查委员会已经认定以色列在加沙的行为涉嫌战争罪。”这不仅是有理有据的反击,更是一次对国际秩序与道义的捍卫。他说:“如果以色列不尽快与联合国合作,推动‘两国方案’,建立巴勒斯坦国,那这个冲突就永远不会结束。”
这番话,在现场引发了不小的震动。你要说这是一次“学术交锋”,那确实。但你要说这是一场“外交较量”,也没错。中国学者当着100多个国家代表的面,直言不讳地指出以色列问题的本质,不仅是学术的勇气,更是国家立场的体现。
这事儿搁在过去,可能只会在学术圈传一传。但如今,随着中东局势日益紧张,国际社会对巴以冲突的关注达到高点,这样的场面就成了全球舆论的焦点。而我们也必须承认,这事之所以让人“太解气”,不是因为谁赢了谁,而是总算有人在国际舞台上,把压在弱小民族身上的那点“霸权逻辑”给挑明了。
![]()
中东烽火连天,中国不是“看热闹”的
说到巴以冲突,很多人总觉得那是“别人家的战争”,离我们八竿子打不着。但真相是,这场已经持续近百年的冲突,早已不是单纯的地区矛盾,而是全球性政治博弈的缩影。
先来看看近期的现实:2024年下半年以来,以色列在加沙的军事行动不断升级。根据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办事处发布的报告,截至2025年5月,已有超过3万名巴勒斯坦平民在冲突中死亡,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妇女和儿童。而以色列政府依然坚持称其“所有行动皆为反恐”,并拒绝任何国际调查。
与此同时,欧洲国家的态度正在发生微妙变化。2025年初,挪威、爱尔兰和西班牙正式宣布承认巴勒斯坦国,成为继瑞典之后又一波对“巴勒斯坦建国”表示支持的西方国家。这个动作,直接引发了以色列的外交抗议,甚至召回驻这些国家的大使。
![]()
而就在这一背景下,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竟然把矛头指向了中国。他公开指责:中国通过媒体和外交途径,大肆宣传“反以言论”,是在对以色列发动信息战。这番指控,立刻被中国外交部予以驳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明确表示,中国一贯主张巴以双方停火止战,回到“两国方案”的和平谈判轨道上来,任何对中国的无端指责都是“甩锅推责、不负责任”。
你看,这哪是什么简单的战争问题?这背后,是美国对以色列的长期庇护,是联合国的多边机制被架空,是发展中国家在国际秩序中发声难、维权难的缩影。而中国在这个时候,既没有一味“和稀泥”,也没有盲目“站队”,而是通过香山论坛、金砖国家机制、联合国投票等多边场合,持续推动和平进程。
这就让某些人坐不住了。说白了,内塔尼亚胡并不是真的怕中国宣传反以,而是担心中国带动一批“全球南方国家”对以色列形成道义围堵。尤其是现在特朗普回归白宫后,虽然嘴上说要“干预更少”,但实际上依然在幕后给以色列撑腰。于是,以色列就想搞一套“你不支持我,就是在反我”的逻辑,把自己打造成全世界的受害者。
![]()
但问题是,时代变了。不是所有人都愿意买这套“受害者叙事”的账,尤其是在加沙这样一个天天有爆炸、日日有尸体的地方,谁是施暴者、谁是受害者,国际社会不是瞎子。而清华教授在香山论坛上的发声,正是对这种“叙事霸权”的一次有力回击。
舆论战背后的较量,不只是嘴上功夫
有人会问,这种学术论坛上的辩论,能改变什么?对一个正在燃烧的战场来说,几句话有用吗?说实话,单凭一场激辩,确实解决不了加沙的战火。但这背后,反映的是更深层次的问题:谁能在国际舆论场中占据道义的高地,谁就可能掌控和平谈判的节奏。
别忘了,战争从来不只是枪炮和炮弹的对撞,更是舆论场、外交桌、经济制裁之间的多层面博弈。以色列军方在中东的军事优势毋庸置疑,但在联合国大会上,它早已被孤立。2024年底的一次联合国大会关于“敦促以色列立即停火”的投票中,除了美国、密克罗尼西亚等几个国家表示反对,绝大多数成员国都投了赞成票。即便是传统的西方盟友,如德国、法国也开始在“人道主义”问题上对以色列发出质疑。
![]()
而这时候,中国的角色就显得尤为重要。不是因为我们要“替巴勒斯坦说话”,而是因为我们愿意坚持多边主义,愿意给弱势一方一个发声的机会。清华教授在论坛上发言,不是“代替国家发言”,而是代表一种全球学术界和理性声音的觉醒。
这几年,中国在国际上越来越注重“话语权建设”。你可以注意到,从“一带一路”的软实力扩展,到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深化,再到对巴以问题的中立调解立场,中国正在构建一种既不唯西方、也不对抗的“第三种声音”。而正是这种声音,才让某些习惯了“说一不二”的国家感到不安。
值得注意的是,2025年,联合国安理会轮值主席国之一就是中国。这意味着,中国在推动全球和平议题上的话语权正逐步增强。而在香山论坛这种多国参与的安全对话平台上,来自中国的学者能够当众指出以色列在加沙的行为问题,这本身就是一种“软硬兼施”的外交策略。
![]()
不是去骂街,也不是去做和事佬,而是用证据、用逻辑、用道义去说服国际社会。这种方式,也许没有鼓噪来得热闹,但却更能长久。
写在最后:越是有人不让你说话,越说明你说的对
这场激辩,之所以让人“太解气”,不是因为谁赢了谁,而是因为久违地看到,在国际舞台上,有中国面孔、有中国立场的声音,没有回避争议、没有绕着走、也没有低声下气。这个时代,需要的不是更多沉默者,而是更多敢说真话的人。
而以色列军官的“自请上台”,某种程度上,也说明他们知道中国的声音有分量。他们害怕的,不是某一位教授的讲话,而是这种声音在全球范围内的传播。越是有人跳出来否认,就说明真相已经刺痛了他们的神经。
![]()
当然,现实不会因为几句话就改写。但我们要明白,舆论场的主动权,是靠一场场这样的“针锋相对”争取来的。清华教授的这一番话,不仅仅是对一个军官的反击,更是对一种“霸权逻辑”的挑战。
未来的路还长,巴以问题不会一夜之间解决。但只要我们继续在国际舞台上,守住道义、讲出事实、坚持真理,那些曾经“说了不算”的国家,也终将拥有“说了能算”的一天。
这,就是我们每一次发声的意义。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