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蟹肥,阳澄湖大闸蟹即将迎来丰收季节。与往年不同,2025年的销售季将实施一项创新性政策——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宣布推出“熔断机制”,意图通过严格控制防伪蟹扣的发放数量,从根本上遏制假冒伪劣现象,此举被业内视为近年来最有力的打假措施。
品牌隐忧:假冒螃蟹“横行”
阳澄湖大闸蟹作为中国农产品中的“奢侈品”,每年都引发消费热潮,但假冒产品泛滥成灾的现状也引发消费者不满,对品牌形象造成不小的损害。据媒体公开报道,2017年,阳澄湖大闸蟹真实市值约3亿元,但是当年“阳澄湖大闸蟹”的总营销额却达到了300亿元,真蟹与假蟹的比例高达1:99,这意味着超过99%的所谓“阳澄湖大闸蟹”都是假冒产品。
这种情况不仅侵害消费者权益,更严重损害了阳澄湖大闸蟹的品牌价值。长此以往,这个金字招牌将失去市场信任,最终导致整个产业的衰败。
“熔断机制”新规出台 期待与质疑并存
“熔断机制”新规的核心在于建立量化管理体系,每亩水面600只的配额是基于科学养殖密度和平均产量计算得出的,既保证了养殖户的合理收益,又从源头上控制了市场供应量。防伪蟹扣采用三重防伪技术,消费者通过扫描二维码,可获取从苗种到餐桌的全流程信息。此外,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将与电商平台建立数据联动,一旦商户蟹扣额度用尽,系统将自动下架,避免人工操作的滞后性和潜在漏洞,相当于为市场供应量设置了一道“闸门”。
新规公布后引发社会各界热议。消费者普遍表示支持,认为这有助于净化市场,保护合法权益;养殖户群体则反应不一:规范养殖者欢迎新规,而部分依赖假冒销售者则感到担忧;业内专家指出,熔断机制是农产品品牌保护的重要创新,从被动打假到主动防控,体现了行业治理思维的转变。
但也有质疑声音认为,如何确保蟹扣分配公平公正、防止权力寻租,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假蟹扣”问题,都需要进一步观察。
好政策还需“硬”落实
任何政策的关键都在于执行。大闸蟹“熔断机制”面临几大挑战:首先是如何精准统计养殖面积,避免虚报瞒报;其次是如何防止蟹扣重复使用或造假;第三是如何协调线上线下不同销售渠道。
对此,行业协会需要建立公正透明的监督机制,确保蟹扣分配不偏不倚;同时要与市场监管部门形成合力,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法成本;电商平台的配合至关重要,各平台需建立技术屏障,确保蟹扣额度用尽后立即下架,并共享违规商户信息,避免“此处下架别处上架”的情况。
深远意义:为农产品品牌保护探路
阳澄湖大闸蟹的困境并非个例。五常大米、西湖龙井、金华火腿等地理标志产品都面临类似问题:品牌价值被滥用,假冒产品横行。
熔断机制的试点成功,将为其他农产品提供可复制的发展模式。这种源头控制、量化管理的思路,可能成为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的标准范式。更重要的是,这种机制有助于实现优质优价,让认真生产的农户获得应有回报,形成良性循环,促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未来,引入区块链等新技术实现全流程可追溯,建立品牌联盟共享发展红利,开发深加工产品延长产业链,这些都是值得探索的方向。
熔断机制不应仅是打假手段,更应成为产业升级的契机。这场从被动打假到主动防控的变革,预示着农产品品牌保护正从末端监管向源头管理全面延伸。通过熔断机制净化市场环境,最终目的是让阳澄湖大闸蟹这个金字招牌更加闪亮,用信誉赢得人心,更赢得市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