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8月,伊朗前总统鲁哈尼联合27个改革派组织发表联合声明,要求限制革命卫队权力。
短短数日后,与革命卫队关系密切的强硬派议员加赞法里放出狠话:如果法院认定指控属实,鲁哈尼最高可判死刑。
鲁哈尼到底触碰了什么红线?这次逼宫为何引发如此严厉反击?
![]()
编辑:0919
27个组织的联合逼宫为何引爆核弹
德黑兰政治圈发生了一件爆炸性事件。
鲁哈尼这位曾经签署伊核协议的前总统,联合27个改革派组织发表了一份震撼声明。
这份声明就像在火药桶上点了根火柴,要求哈梅内伊进行内部改革,停止对美强硬政策,更要命的是,还要限制革命卫队权力。
说白了,这就是在挑战整个保守派的核心利益。
革命卫队不只是军队,更像是保守派的贴身保镖。
![]()
他们控制着伊朗的军事、经济命脉,甚至情报系统,是哈梅内伊最倚重的政治支柱。
加赞法里的反击来得又快又狠,这位与革命卫队关系密切的强硬派议员,话音刚落就让整个政治圈感受到了寒意。
他毫不掩饰地警告:如果法院认定八项诉讼成立,鲁哈尼可能面临死刑。
这不是空穴来风的威胁。
![]()
早在2023年,鲁哈尼就因为在第二任期内干预外汇市场,导致伊朗货币贬值超过10倍等问题接受过司法问询。
当时案件不了了之,可能是哈梅内伊高抬贵手,但现在这笔旧账被重新翻出,显然带着浓厚的政治报复色彩。
加赞法里现在提起此事,就是代表革命卫队等保守派力量,向改革派发出最严厉的警告。
![]()
意思很明确:胆敢再挑战体制,后果自负。
这场较量的实质,是改革派试图通过"逼宫"方式推动政策转向,结果撞上了保守派的铁壁。
从外人看来,这更像是一场力量悬殊的较量,改革派拿着水枪对抗坦克。
![]()
体制铁拳:改革派为什么永远斗不过保守派
问题就出在这儿,伊朗的权力结构从根本上决定了这场博弈的结果。
在这个政教合一的体制中,最高领袖哈梅内伊拥有最终决定权,就像游戏里的终极BOSS。
自1989年上台以来,他已经牢牢掌控国家大权36年。
总统虽然负责日常政务,但必须服从最高领袖的指导,这就是现实。
革命卫队作为保守派的大本营,不仅负责国防安全,还控制着伊朗很多经济项目,如港口和工厂。
![]()
他们既是军队,又是经济实体,还是政治力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利益共同体。
相比之下,改革派主要来自文职部门,与军队关系不紧密。
这使得他们在与保守派的斗争中处于先天劣势。
更要命的是,国际制裁反而强化了这种权力失衡。
美国从特朗普第一任期开始,就对伊朗突然翻脸,要求伊朗必须全面放弃核设施。
![]()
如今伊朗守着国内大量的石油资源,但销量却并不高,这正是美国为了迫使伊朗低头的压制手段。
外部压力越大,哈梅内伊越倾向于依赖革命卫队这样的强力部门。
改革派的温和路线在这种环境下,反而被视为软弱和投降。
哈梅内伊在公开讲话中就明确表示:美伊之间的问题从根上无法解决,美国的终极目的是推翻伊朗现政权。
![]()
他还透露,在6月以伊冲突爆发第二天,美国情报人员就在欧洲密会,讨论如何"扶持新政权"。
甚至点名提到了流亡海外的"前王朝余孽"——礼萨·巴列维。
这番爆料,让改革派的立场瞬间被贴上"亲美卖国"的标签。
在伊朗这样的政治环境中,这种标签的杀伤力是致命的。
保守派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用最严厉的方式警告改革派:胆敢再挑战体制,就是叛国。
![]()
前总统的宿命:从强硬斗士到政治幽灵的坠落
鲁哈尼现在的处境,让人很难不想起另一个名字——内贾德。
内贾德的故事读起来像惊悚小说,充满了政治悬疑和命运反转。
这位曾以对美强硬著称的前总统,在卸任后却发生了惊人转变。
他公开质问哈梅内伊:"我们还要和美国对抗多久?"
甚至一度与改革派并肩呼吁改善美伊关系,外交立场来了个180度大转弯。
![]()
内贾德的不断行动,不仅让哈梅内伊彻底放弃了他,也让保守派阵营对其极为不满。
2023年起,传闻不断称有人要"除掉"他。
直到去年大选后不久,一起车祸事件差点让传闻变成现实。
那辆本该载着他的汽车突然失控,像脱缰的野马撞上护栏,车上多人受伤。
所幸他因空调问题临时换车,才躲过一劫。
![]()
这起"车祸"至今疑点重重,不少人认为并非意外。
更惊人的是,内贾德在2024年10月接受美国媒体采访时,公开指控伊朗情报部门被以色列渗透。
他直言不讳地说,连专门针对摩萨德的反间谍部门主管都是双面间谍。
从后来持续12天的以伊冲突来看,内贾德所言不虚,伊朗确实被以色列渗透成了筛子。
![]()
但在当时,这番话触痛了伊朗安全系统的神经,也几乎让他彻底消失在公众视野中。
曾经高调的内贾德,如今每两三个月才露面一次,言辞谨慎,几乎不再发声。
最后一次公开活动,是2025年7月初的一场小型会议,他只说了几句不痛不痒的话便匆匆离场。
![]()
一个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如今像个影子一样存在。
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鲁哈尼正在重复内贾德的轨迹。
不同的是,鲁哈尼的"犯错"更为严重,因为他动了真正的权力神经:革命卫队。
这比内贾德的"言语攻击"要致命得多。
![]()
死胡同:伊朗改革派还有出路吗
鲁哈尼现在的处境,用四个字形容:进退两难。
虽然他依然拥有改革派的坚定支持,但在现实政治中,这种支持的力量远不如掌握军政资源的保守派。
改革的声音正在一点点被压低,这是一个令人担忧的趋势。
西方对伊朗改革派的幻想也正在破灭。
![]()
2025年6月以来,英法德三国已明确表示,如果伊核谈判在年底没有进展,将重启对伊朗的制裁。
这让改革派压力倍增,不得不孤注一掷,希望借"改革换缓和"。
但这却给了保守派以"里通外国"的借口。
在舆论中,鲁哈尼等人被描绘成"美国代理人",被认为会引狼入室,动摇伊斯兰共和国国家安全。
![]()
这也解释了,为何司法系统迟迟不动鲁哈尼,直到他挑战制度底线,才出现"死刑警告"。
从更深层次看,鲁哈尼的命运已不仅仅是一个人的政治生涯终结。
它是一场体制冲突的缩影,预示着未来伊朗政治将更加保守,对外政策更趋强硬。
任何试图通过外交缓和来换取经济改善的路线,在当前体制下都难以得到实际支持。
![]()
在权力面前,理想往往显得苍白无力。
中国在这一过程中保持相对中立的姿态,既与伊朗保持良好战略合作,又不轻易卷入其内部斗争,是非常明智的战略布局。
中国企业在伊朗的投资要以安全为前提,继续推进"一带一路"框架下的能源、基础设施合作。
同时密切关注伊朗政局变化,防止项目遭遇不稳定冲击。
![]()
在当前全球局势动荡的大背景下,伊朗政坛的这场风暴只是冰山一角。
如何在大国博弈中稳住自身利益,需要的是耐心、战略眼光与灵活应对。
说到底,在哈梅内伊没有失去权力之前,任何挑战都像是以卵击石。
这个答案,可能只有时间能给出。
![]()
结语
鲁哈尼的政治命运已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威权体制下权力挑战必然失败的又一例证。
说到底,在哈梅内伊没有失去权力之前,任何挑战都像是以卵击石,改革派的生存空间将进一步压缩。
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其他威权国家的改革力量该如何选择自己的道路?
![]()
![]()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