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25年秋天,美国人终于尝到了自己“种下的果”是什么味道——苦的、涩的、还带点窒息感。原本打着“让美国再次伟大”旗号重启的关税战,如今却成了“搬石头砸自己脚”的典型教材。特朗普本想用关税压制中国制造、逼迫外资回流,结果没想到,压垮的竟是美国中产的购物车、工人的饭碗和企业的信心。
就业市场冰冷,物价飞涨,民众怨声载道,连那些曾经坚定支持特朗普的“铁锈带”老选民都开始后悔了。特朗普以为关税是武器,结果成了回旋镖,绕了个圈又打回了自己脸上。
到底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说好的“让中国买单”,最后却是美国人掏腰包?这场看似简单的“经济对抗”,为何演变成了民间抗议、企业裁员、民调下滑的大混乱?今天我们就来掰开揉碎,讲讲这场“关税战”背后的真相,以及它如何一步步把特朗普从“救世主”变成了“背锅侠”。
![]()
民众的钱包先“投降”:超市涨价、工资不涨,美国人日子越过越紧
如果说一项政策好不好,最直接的评判标准是什么?不是看总统的发言稿写得多漂亮,也不是看白宫新闻官怎么辩解,而是看老百姓的日子过得顺不顺。而现在的美国,最直接的民意反馈就是“越来越过不下去了”。
根据美国劳工统计局(BLS)2025年8月的数据,全美CPI同比上涨4.2%,其中食品价格上涨6.1%,家用电器类商品涨幅更是超过8%。这可不是小数目,尤其对中低收入家庭来说,每一次去超市,都是一次“心跳检测”。原来一袋8美元的大米,现在要11美元;一瓶洗衣液贵了将近2美元;连最普通的微波炉都涨了三成。
很多人可能还记得,特朗普在重启关税政策时曾信誓旦旦地说:“中国会为这场贸易战买单”。但现实却是,美国进口商必须先支付这些关税,然后再把成本转嫁到商品价格上,最后羊毛出在羊身上——消费者成了“隐形纳税人”。
![]()
这不是“战略博弈”,这是明晃晃地从老百姓钱包里掏钱。
拜登时代虽然也曾维持部分关税政策,但整体物价控制得还算稳定。而自从2025年1月特朗普重新入主白宫后,他立马下令扩大对华商品的关税清单,不仅延长了对电子产品、机械设备的高税率,还新增了家电、家具等生活用品的关税项目。结果很快传导到终端,美国超市成了“涨价第一现场”。
更惨的是,工资没涨。根据皮尤研究中心9月的调查报告,美国中位数工资过去一年仅增长1.8%,远远跑不过物价涨幅。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钱越来越不值钱,老百姓越挣越穷。
一个芝加哥的中学教师在接受《纽约时报》采访时说:“我每个月工资不到4000美元,房租加水电就去掉一半,剩下的还要养家糊口。以前还能存点钱,现在全花光了。”这种声音在全美不是个例,而是普遍现象。
![]()
特朗普政府嘴上说要“保护美国制造”,结果却是让美国消费者成了“代价制造”。这笔账怎么算,民众心里最清楚。
企业的算盘也不响了:裁员、停产、关厂,特朗普的“救市”变“毁市”
如果说老百姓的抱怨是生活层面的“哀嚎”,那企业界的声音就是市场层面的“警钟”。而现在,美国大大小小的公司正在用实际行动告诉白宫:这场关税战,已经让我们吃不消了。
2025年9月,美国劳工部公布的就业报告显示,全国新增岗位仅有2.2万个,是近十年来最低的一次。更扎心的是,制造业连续三个月出现净裁员,尤其是中小企业“倒一片是一片”。
以密歇根州为例,这是特朗普当年赢下的“铁锈带”关键战场。曾经支持他的汽车零部件厂老板,如今却在新闻发布会上公开表示:“我们不是不想留在美国,是留不住了。”原因很简单,原材料关税抬升、供应链中断、运输成本增加,企业利润被压得喘不过气来。
![]()
根据美国全国家庭企业协会(NFIB)2025年发布的季度报告,近60%的中小企业表示“无法承受当前的进口关税政策”,超过四成企业已经开始压缩用工。你要他们保住岗位,那得先让他们活下来。而这,特朗普显然没算清楚。
更严重的是,大企业也撑不住了。苹果、沃尔玛、通用电气等巨头纷纷在季度财报中提到供应链压力和成本上升问题。据《华尔街日报》报道,苹果已经将部分生产线从美国本土转回亚洲,以避开“关税绕不过去”的局面。
这种倒退现象非常讽刺。特朗普原本希望通过加税逼企业回美国建厂,结果反而逼得企业再度出海,“美国制造”还没复兴,先被自己政策逼走了”。
而对于想创业的人来说,现在的美国市场也越来越没信心。小额贷款发放总量连续下滑,创业公司融资难度加大。因为没有人愿意在一个“随时可能涨关税”的市场上做长期投资。
![]()
从大公司到小商户,从工厂老板到个体户,大家的共识就是:特朗普的关税政策,不是在扶持我们,而是在“拖后腿”。
政治反噬全面爆发:抗议潮涌动,民意逆转,特朗普面临执政“滑铁卢”
如果说经济层面的崩盘还不够直观,那政治上的反噬才是特朗普最头疼的事。2025年夏天开始,美国各地陆续爆发了多起与“生活成本”相关的抗议活动,很多人举着标语走上街头,喊出:“我们不是战场,我们是收银台!”
这口号看起来简单,但背后的愤怒却不简单。
据《华盛顿邮报》报道,8月以来,已有超过10个州的消费者权益组织联合发起“反关税行动”,要求国会重新审视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政策。农业州的农民代表组织也加入进来,批评出口渠道受阻、农机价格上涨,“这不是保护农业,是掐死农业”。
![]()
更麻烦的是,连共和党内部都开始分裂。来自俄亥俄、威斯康星等传统“红州”的几位共和党众议员,已经公开表示反对特朗普扩大关税范围,认为目前的政策“正在蚕食美国经济根基”。
这在政治上是非常要命的。因为特朗普赖以起家的“铁票仓”开始动摇了。一个总统如果连自己基本盘都保不住,那就不只是政策失败,而是政治危机。
《经济学人》分析指出,从2025年中期选举的民调数据来看,特朗普的支持率出现明显下滑,尤其在中低收入选民群体中下降最明显。这些人原本是他“反建制”形象的拥护者,但如今却成了政策受害者。
选民是现实的。他们可以原谅一个总统说错话,但很难原谅他让饭桌上少了一道菜。当“让美国再次伟大”变成了“让生活越来越贵”,再动听的口号也挡不住民意的洪水。
![]()
尾声
关税政策原本是特朗普经济主张的核心部分。他相信“贸易施压”能换来制造业回流、就业增长、民族自信。但现在看来,这套“算盘”响是响了,可最后打的是自己脸。
老百姓日子紧了、企业信心没了、就业机会少了、物价反而高了,这不是“伟大复兴”,是经济自残。
特朗普或许还会继续嘴硬,说这只是“短期阵痛”,未来会迎来“战略胜利”。但问题是,民众的耐心已经不多了,企业的信心也不等人了。经济不是喊口号喊出来的,政策不是靠硬撑能挺过去的。
如今的美国,正被自己开的“关税药方”反噬,药没治好病,反倒让病人更虚了。
![]()
2025年还没结束,但这场关税战已经写下了最讽刺的注脚:当一个政府试图用经济手段打击对手时,却忘了最先感受到疼痛的,是自己人民。这不是政策的胜利,而是政治的败笔。
特朗普还能撑多久?没人知道。但可以肯定的是,老百姓的忍耐,是有限的。当钱包不答应、选票开始变心,总统的位置也不会再稳如泰山。
这一次,关税战不是打别人,是打自己。回旋镖已经飞回来了,而且打得不偏不倚,正中特朗普的脸上。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