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R-T细胞疗法被誉为癌症治疗的“活的药物”,为复发难治性淋巴瘤患者带来革命性突破。然而,为何部分患者疗效显著,而另一些却迅速耐药?答案或许藏在肿瘤微环境的“幕后黑手”中。 近日,由德州大学MD安德森癌症中心Michael R. Green教授领衔的国际团队在《Cancer Cell》发表重磅研究。他们通过对217例大型B细胞淋巴瘤(LBCL)样本进行单核多组学测序(snMultiome),首次揭示了三种肿瘤微环境原型(LymphoMAPs),并发现其中一种原型与CAR-T耐药密切相关。这一发现不仅刷新了科学界认知,更为攻克耐药难题提供了全新方向。
![]()
一、背景:肿瘤微环境的迷雾亟待拨开
大型B细胞淋巴瘤(LBCL)是一类高度异质性的恶性肿瘤,其肿瘤微环境(LME)包含复杂的免疫细胞、基质细胞和血管网络。既往研究表明,LME在淋巴瘤进展和治疗反应中扮演关键角色——它既能支持肿瘤生长,又能抑制免疫细胞功能。然而,传统研究方法(如批量转录组测序)只能提供“平均值”信息,无法解析微环境中不同细胞类型的相互作用。
更严峻的是,CAR-T疗法对约60%的复发难治患者无效,但耐药机制尚不明确。虽然部分研究将耐药归因于T细胞耗竭或巨噬细胞浸润,但这些结论缺乏系统性证据。为此,Green团队提出核心问题:LME是否存在稳定且可分类的“原型”?这些原型是否与CAR-T疗效直接相关?
![]()
图文摘要
二、研究思路:单细胞技术“透视”微环境全景
研究团队设计了一套严谨的技术路线:
1.样本收集:纳入217例LBCL肿瘤样本(含110例初治、107例复发难治)及15例对照样本。
2.单核多组学测序:采用单核ATAC+RNA联合测序(snMultiome),全面捕获微环境中各类细胞的转录组和表观遗传特征。
3.细胞分型与聚类:通过非负矩阵分解(NMF)等算法,将非恶性细胞分为71个功能亚群(如T细胞、巨噬细胞、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等)。
4.原型识别:基于细胞亚群的共现模式,提炼出三类微环境原型(LymphoMAPs)。
5.功能验证:结合体外实验(如TGF-β刺激成纤维细胞、IFNγ处理巨噬细胞)验证关键机制。
6.临床关联分析:在独立队列(如ZUMA-1/7临床试验)中验证原型与CAR-T疗效的关系。
三、结果:三类微环境原型决定CAR-T命运
1、全景细胞图谱:揭示LBCL微环境的精细结构
研究团队通过snMultiome分析并构建了迄今最全面的LBCL微环境(LME)细胞图谱(图1A)。关键发现包括:
·71个细胞亚群被精准识别,涵盖B细胞、T/NK细胞、髓系细胞和非造血细胞(NHCs)(图1E);
·巨噬细胞(10个亚群)、非内皮基质细胞(NESC,12个亚群)及血管内皮细胞(BEC/HEV,8个亚群)展现出惊人的异质性;
·LME细胞占比高达59.8万个,跨患者样本的细胞聚类高度一致,证明技术有效消除批次效应(图1C-D)。
![]()
图1 snMultiome分析的研究设计和细胞类型概述
该图谱不仅揭示了LBCL的细胞复杂性,更凸显基质细胞与髓系细胞在免疫调控中的核心作用。未来靶向特定CAF亚群或可打破物理屏障,增强T细胞浸润——例如抑制TGF-β信号可能逆转CAF介导的免疫排斥。
2、LymphoMAPs的发现与定义
通过非负矩阵分解(NMF)聚类细胞组成模式,研究者提炼出三大微环境原型(图2C-F):
·FMAC原型(37%):T/NK细胞稀缺,富集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TGF-β信号主导CAF活化,形成物理屏障阻碍T细胞浸润。
·LN原型(33%):富集幼稚/记忆T细胞及淋巴结结构细胞(如MRC、FDC)。基质细胞分泌IL-7、CCL21等因子,维持T细胞存活与功能。
·TEX原型(30%):耗竭CD8+ T细胞(高表达PD-1、TIM-3)与超活化巨噬细胞(高表达SLAMF7、PD-L1)共存。PD-1/PD-L1介导T细胞耗竭,IFNγ驱动巨噬细胞活化,形成耐药恶性循环。
![]()
图2 通过LME细胞组成的NMF聚类鉴定LymphoMAPs
TEX原型中IFNγ的双刃剑效应尤为关键——它既是巨噬细胞活化的引擎,又是T细胞耗竭的推手。靶向这一通路(如抗IFNγ抗体联合CAR-T)或可打破恶性循环。而LN原型中的IL-7信号,有望成为增强CAR-T持久性的新靶点。
3、FMAC原型:TGF-β信号驱动的免疫排斥屏障
FMAC原型以癌症相关成纤维细胞(CAF)和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AM)的协同主导为标志(图3A-C)。CAF通过高表达胶原蛋白(如COL1A1)和整合素(如ITGB1),形成物理屏障阻碍T细胞浸润(图3B, S3E)。CellPhoneDB互作分析揭示,TGF-β和PDGF是CAF活化的核心信号通路:恶性B细胞、巨噬细胞及内皮细胞分泌TGFB1/PDGFA/B,而CAF高表达其受体TGFBR1/PDGFRB(图3D-E, S3C)。功能验证显示,TGF-β处理正常人源成纤维细胞48小时后,诱导79个CAF特征基因显著上调(图3G),包括α-SMA(ACTA2)和ECM重塑基因(MMP11)。基因集富集分析(GSEA)进一步证实,TGF-β可激活CAF的TGF-β响应基因模块(图3H)。临床关联分析表明,FMAC原型与高侵袭性分子亚型(如DZsig+)显著正相关,且在≥3线治疗患者中占比高达45%,提示其与治疗耐药和疾病进展密切相关。
![]()
图3 FMAC原型的特征和细胞间通讯与CAF的通讯
4、LN原型:淋巴结结构模拟与T细胞生存支持
LN原型保留了正常淋巴结的微环境架构(图4A-C),其特征是滤泡树突细胞(FDC)和边缘区网状细胞(MRC)富集。MRC高表达黏附分子VCAM1,促进T细胞归巢至肿瘤区域(图4C)。关键细胞因子分析显示,MRC大量分泌IL-7(图4I),直接支持CD4+幼稚/记忆T细胞的存活与扩增(图4G)。细胞互作网络分析证实,LN原型中富集CCL19-CCR7、IL7-IL7R等通路(图4F),形成T细胞功能性"庇护所"。此外,组织驻留巨噬细胞(TRM)高表达IL-15和IL-18(图4E),进一步强化T细胞活化信号。临床意义方面,LN原型多见于初治患者(占33%),且ZUMA-7临床试验中接受CAR-T治疗的LN型患者12个月无事件生存率(EFS)达71%,凸显其微环境对细胞疗法的协同增强作用。
![]()
图4 LN原型的特征和细胞间通讯与幼稚/记忆CD4 T细胞的通讯
5、TEX原型:耗竭T细胞与超活化巨噬细胞的互作闭环
TEX原型呈现免疫耗竭的正反馈循环(图5A-F)。耗竭CD8+ T细胞高表达抑制性受体(PDCD1、HAVCR2、CTLA4)及转录因子TOX(图5B),并富集NFAT信号通路活性(图S6C)。超活化巨噬细胞(C4:Mac_Sup.Act.)同步高表达PD-L1(CD274)和SLAMF7(图5C-D),通过PD-1/PD-L1轴直接抑制T细胞功能(图5G)。CellPhoneDB预测与实验验证揭示核心互作机制:
T细胞→巨噬细胞通路:耗竭CD8+ T细胞分泌IFNγ,通过IFNGR激活巨噬细胞(图6B-D);
巨噬细胞→T细胞通路:超活化巨噬细胞分泌CXCL9和LGALS9,分别结合CXCR3和TIM-3,招募并抑制T细胞(图5F)。 功能实验中,用耗竭T细胞上清(TEx sup.)处理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可显著诱导SLAMF7和PD-L1表达上调(图6G),且GSEA证实IFNγ响应基因模块富集(图6I)。临床转化价值明确:TEX原型患者接受CAR-T治疗后12个月EFS仅39%,与标准化疗疗效无差异(图8F),提示需联合PD-1抑制剂或IFNγ阻断剂以打破免疫抑制循环。
![]()
图5 与CD8 T细胞耗竭相关的TEX原型和信号的表征
![]()
图6 IFNγ对巨噬细胞的超级激活
6、临床关联:治疗响应与生存预后的分型标志
三大原型显著影响治疗响应(图7-8):
·治疗线数差异:FMAC在≥3线治疗患者中比例达45%,而LN多见于初治患者(1L占比37%)(图7B)。
·分子亚型关联:TEX与ABC亚型、LN与GCB亚型、FMAC与DZsig+亚型显著相关(图7H)。
·CAR-T疗效分层:
oLN原型在ZUMA-7试验中12个月EFS率达71%(图8D);
oTEX原型EFS仅39%,CAR-T未显显著优势(图8F);
oFMAC原型EFS为41%,虽优于化疗但疗效有限(图8E)。 基于此,研究提出精准治疗框架:LN型患者优先选择CAR-T;TEX型需联合免疫检查点阻断;FMAC型可能受益于TGF-β抑制剂(如Galunisertib)以削弱基质屏障。
![]()
图7 淋巴MAPs与临床和分子特征的关联
7、空间异质性与动态演变的未解挑战
尽管LymphoMAPs提供新范式,仍存在关键局限(图7, S7):
1.空间盲区:单细胞技术无法解析PD-L1+巨噬细胞与耗竭T细胞的物理共定位(如空间邻域关系);
2.原型可塑性:化疗后FMAC比例升高(图7B),但原型是否随治疗动态演变需前瞻性验证;
3.模型缺失:缺乏重现TEX原型的动物模型,阻碍机制研究与药物筛选。 未来需结合空间转录组(如Visium)和连续活检追踪,推动原型动态监测与干预策略优化。
![]()
图8 LME原型与CD19 CAR T细胞治疗结果的相关性
四、讨论与结论:改写临床实践的分型革命
本研究通过单核多组学技术率先解析了大型B细胞淋巴瘤(LBCL)的LymphoMAPs,颠覆了传统耐药机制认知。研究发现,微环境中细胞群落的协同作用是CAR-T疗效差异的核心驱动因素。在TEX原型中,耗竭CD8+ T细胞(高表达PD-1/TIM-3)与超活化巨噬细胞(高表达SLAMF7/PD-L1)形成自我强化的耐药闭环:PD-1/PD-L1信号抑制T细胞功能,而耗竭T细胞分泌的IFNγ持续激活巨噬细胞,最终构成免疫抑制恶性循环。这一发现解释了为何单纯阻断PD-1疗效有限——同步靶向IFNγ通路(如抗IFNγ抗体联合CAR-T)方能打破循环。
基于原型特征,研究提出“分型而治”的精准策略:对于LN型患者,微环境富含支持性因子(IL-7/CCL21),CAR-T疗效最佳(ZUMA-7试验12个月无事件生存率达71%),应作为首选方案;TEX型患者需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抗PD-1)或IFNγ阻断剂(如恩帕利单抗),阻断耗竭-抑制循环;而FMAC型患者则可通过TGF-β抑制剂(如Galunisertib)削弱CAF介导的物理屏障,增强T细胞浸润。
值得注意的是,微环境原型与遗传亚型(ABC/GCB)不完全重叠,提示其作为独立预后标志物的潜力。团队开发的LymphoMapR工具支持基于常规RNA数据快速分型,为临床推广奠定技术基础。然而,该框架仍需突破三大局限:其一,单细胞技术无法解析局部空间互作(如PD-L1+巨噬细胞与耗竭T细胞共定位),需结合空间转录组技术;其二,原型可能随治疗动态演变(如化疗后FMAC比例升至45%),需前瞻性追踪验证;其三,缺乏模拟TEX耐药闭环的动物模型,亟待构建人源化CAF-CAR-T共移植系统。
五、文末总结
肿瘤微环境的“黑匣子”终于被打开!这项针对LBCL样本的研究,以单细胞精度绘制了微环境的三大原型图谱,尤其揭露了TEX型作为CAR-T耐药“幕后推手”的机制本质:耗竭T细胞与巨噬细胞通过PD-1/IFNγ轴形成的致命闭环。这一发现不仅解答了为何40%-60%患者对CAR-T无响应,更指明了破解路径——双靶向PD-1与IFNγ信号可能成为下一代免疫治疗的突破口。
肿瘤治疗的成功离不开对微生态的精准调控。当我们将视野从癌细胞扩至整个肿瘤,破解细胞间对话的密码,才能真正征服耐药顽疾。未来,基于原型的个体化策略或将让更多患者受益于免疫治疗的曙光。
识别微信二维码,添加抗体圈小编,符合条件者即可加入抗体圈微信群!
请注明:姓名+研究方向!
本公众号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cbplib@163.com),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所有文章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