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近日,在消防救援队伍科普讲解交流活动的舞台上,北京市西城区消防救援支队讲解员焦云龙,凭借原创科普作品《被封印的火魔》,以生动案例、科学解析与实用技巧,在激烈比拼中崭露头角,展现了北京消防科普队伍的专业实力。
![]()
此次交流活动,他没有选择常见的火灾防范主题,而是聚焦 “空腔火灾” 这一隐蔽性极强的安全隐患,将 “看不见的火灾” 搬上全国科普交流讲台,用亲身参与的救援经历打破大众认知误区,为观众揭开 “被封印的火魔” 的神秘面纱。



![]()
谁是 “被封印的火魔”
![]()
“在正式分享之前,请大家随我一起做个动作 —— 闭上双眼,脑海中想象一下火灾的样子。” 焦云龙以沉浸式互动开篇,瞬间拉近与观众的距离。他紧接着抛出亲身经历的救援案例——今年初夏,一家老式两层餐馆起火,抵达现场时却没有明火、不见浓烟,仅有一丝若有若无的烧柴味,但热敏成像仪的红色预警不会说谎,“火一定藏在某个看不见的地方”。
![]()
随后的救援过程更令人揪心。10 分钟内,电台接连传来:一楼厨房吊顶冒烟、二层墙面木柱冒烟、建筑外部四周与屋顶均有冒烟情况,需要破拆。
![]()
当破拆吊顶与墙面的瞬间,夹杂火星的黑烟喷涌而出 —— 原来火在装饰材料与木柱的空腔、墙面缝隙中悄悄蔓延数小时,早已威胁到建筑承重结构,随时有坍塌风险。
![]()
焦云龙用这段经历,直观揭示了空腔火灾 “隐蔽性强、初期难察觉” 的核心特点,以及可能导致的 “时间差陷阱”,不仅延误扑救时机,还会造成大量财产损失,甚至威胁救援人员安全。
不同于单纯警示风险,焦云龙更注重传递 “破局方法”。他总结出朗朗上口的空腔火灾排查整改口诀,让听众轻松掌握实用技能。
若想空腔现原形,一听一查要记清;
手指敲墙辨声响,空洞回音须警醒;
检修口内细查看,连通空隙无处藏;
一旦发现莫迟疑,隔断封堵是良方。
简单的口诀背后,是对火灾预防关键环节的精准提炼,让 “防患于未然” 不再是抽象概念。
![]()
![]()
为了让科普内容更具说服力,焦云龙在准备阶段反复梳理基层救援案例,结合消防技术规范验证知识点,不断调整讲解节奏与互动设计,力求让每一个细节都贴合大众认知习惯。他始终坚信:“科普不是堆砌理论,而是用听众能懂的方式,把保命的知识送到身边。”正是这份严谨与用心,让他的讲解既具故事性,又有科学性,更富指导性。


近年来,北京市消防救援总队持续强化消防科普工作,鼓励指战员结合一线经验开展科普创作,通过 “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 等多场景宣传,将专业消防知识转化为全民可学、可用的安全技能。焦云龙的此次科普交流活动,既是个人专业能力的展现,更是北京消防科普工作成果的缩影,为推动全民消防安全素质提升注入了鲜活力量。
![]()
![]()



![]()
![]()
![]()
出 品:北京消防全媒体中心
编 辑: 刘鸿涛
审 核:詹 璐
来 源:西城区消防救援支队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