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潮流玩具市场规模不断扩大
玩偶的衍生品类“娃衣”
正逐渐成为“养娃”的标配
今天一起认识
2000多年前的“娃衣”玩具衣
![]()
01
衣长不到10厘米
2000多年前就有“娃衣”了
童年时期
小朋友给自己抱的玩具娃娃换装
长大成人后
大朋友给自己买的潮玩娃娃换“娃衣”
娃衣,指为玩偶设计的微型服装。
![]()
而在2000多年前
汉代小朋友也给自己的玩具
穿上了漂亮的“娃衣”
在甘肃敦煌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
的出土文物中
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距离著名的“玉门关”很近,为汉代边塞之地。烽燧,意为烽火台。
有一件非常袖珍的丝质衣物
衣长约为9.1厘米
它便是这件玩具衣
![]()
专家推测,这很可能就是
2000多年前小朋友给玩具穿的衣服
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娃衣”
![]()
△左为现在的“娃衣”,右为汉·玩具衣,甘肃简牍博物馆藏。
这些“袖珍汉服”的精巧程度
简直令人惊叹!
平纹绢料经纬清晰,针脚细密如发丝
衣领处还保留着
汉代特有的交领、右衽结构
![]()
△汉·素纱单衣,湖南博物院藏。此件素纱单衣也为交领、右衽结构。
在这件玩具衣上
甚至发现了植物染料的痕迹
这些染料的颜色穿越千年
仍在丝绢上透出淡淡的胭脂红与孔雀蓝
![]()
△汉·玩具衣(局部)
能做出如此小的汉服
足可见汉代家庭纺织的普及化
![]()
△《简牍探中华》第二季中的“玩具衣”
推开时光的任意门
我们仿佛看见边塞烽火台旁
孩子们用胡杨木削制人偶
再用染色的丝帛为它们更衣
这样的场景与现代孩童给娃娃换装
何其相似?
这件玩具衣的发现
改变了“古代儿童缺乏娱乐”的认知
也证明了早在汉代
玩偶文化已形成完整体系
甚至与当代“娃衣”的审美一脉相承
02
玩具衣的原料来自
戍卒们细心收藏的丝绸边角料
这件小小的玩具衣背后
其实藏着让人动情的温暖瞬间
玩具衣采用的原料为丝绸
![]()
△汉·玩具衣(局部)
河西走廊出土的简牍文献记载
在古丝路流通使用的丝织品
至少有丝、帛、绮、练等14种品类
这些品类多样、质地柔软的丝绸
在当时的市场备受青睐
被中西商人等同于货币使用
专家推测
制作这件玩具衣的原料可能来自军资余料
戍卒们将珍贵的丝绸边角料细心收藏
为孩子缝制了这件玩具衣
![]()
03
衣长不到10厘米
2000多年前就有“娃衣”了
汉代戍边吏卒及其随军家属的
生活日常什么样?
与玩具衣一同出土的还有许多珍贵文物
这些文物为我们真实还原了
汉代戍边吏卒及其随军家属的生活日常
2000多年前的小朋友们
爱玩啥?
![]()
在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
出土了一件直径仅5.5厘米的蹴鞠
几乎是现代足球直径的四分之一
专家推测
它可能是汉代边塞随军子女的玩具
![]()
据史料记载,霍去病不仅是威震边陲的军事统帅,还可能是蹴鞠高手。少年将军远征漠北时,通过率领将士们来一场蹴鞠运动凝聚军心、重燃斗志。“蹴鞠”可能也因此成为随军子女的日常娱乐活动。
2000多年前的母亲
用什么工具给孩子缝玩具衣?
在马圈湾汉代烽燧遗址中
还出土了
一枚直径约1.8厘米的缝纫工具“顶针”
![]()
透过这枚小小的顶针
我们或许可以想象这样的温情一幕
2000多年前
摇曳的油灯之下
母亲将绵绵爱意一针一线地
缝进孩子的玩具衣里
2000多年前的戍边吏卒
平时吃点什么?
在马圈湾汉简中
关于“吃”的记载十分丰富
如同一份鲜活的“戍边生活食谱”
![]()
“诸吏所贷黍稷米计,
诛虏张卿稷米四升,黍米二升”
这是马圈湾汉简中的一份粮食出入记录
意思是
吏卒们预支了四升稷米、二升黍米
“稷米”脱壳后就是我们熟知的小米
![]()
此外戍边吏卒平时也吃“膏饼”
“膏”在我国古代一般指动物脂肪
“膏饼”可以理解为掺有动物脂肪的面食
![]()
这些珍贵文物犹如时光的碎片
为我们拼出汉代戍边生活的生动图景

这件沉睡2000多年的“微型汉服”
不仅是汉代纺织技术的见证
更是穿越时空的童年信使
当我们凝视这件玩衣时
看到的不仅是古代匠人的巧思
更是一个民族对童真最温柔的守护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新媒体编辑:张雨楠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特别声明:以上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为自媒体平台“网易号”用户上传并发布,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